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以下俗稱「數據二十條」)的發布即將一周年,各機構均在不斷探索數據要素作為一種重要新型的資產形式與金融融合,以推動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隨著數據要素在金融領域活躍度的增加,以數據要素為目標的各類金融產品和場景的探索逐步深入。」光大銀行副行長楊兵兵於12月9日在該行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同舉辦的「乘數而上·與光同行」商業銀行數據要素研究成果研討會暨發布會上表示,光大銀行已經開始了基於數據資產的授信融資實踐探索,首筆貸款1000萬元在今年一季度投放。同時,該行與北京、上海、深圳、貴陽等地的大數據交易所也進行了合作,在不同區域進行了類似的試點。
數據釋放價值
2022年年底,「數據二十條」正式出台。一年多來,各界圍繞「數據二十條」對數據的產權、數據的流通、數據的入表、數據收益分配、數據安全治理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努力培育和發展數據要素資產。
2023年12月9日,光大銀行與中國人民大學聯合發布了《企業數據資源會計核算實施方案》和《商業銀行數據要素金融產品與服務研究報告》兩份最新研究成果。
《企業數據資源會計核算實施方案》從政策背景、數據資源入表的意義和社會經濟價值出發,深入研究數據資源入表整體目標和工作原則,提出企業數據資源會計核算實施方案,並對實施過程中的確認、計量、報告和披露等環節進行詳細分析和論證,研究確定數據資源會計核算與計量的實施方案。最後,從政策和企業的角度提出建議和展望。
楊兵兵表示,入表是數據要素價值最直接的體現,也是促進數據要素更廣泛流通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實現數據要素的金融價值。本研究報告從背景意義和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出發,闡述數據資源入表實施的基本原則,明確了數據資源入表的確認條件、計量方法、核算和披露方案,並以光大銀行為例的商業銀行數據資源會計核算與計量實施方案,從實踐角度對入表進行研究和驗證。
《商業銀行數據要素金融產品與服務研究報告》的探索基於數據要素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從數據資產託管、信貸、證券化以及場景金融等方向,探索數據要素金融產品業務的模式以及相關實施要點,推動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髮揮乘數作用,促進數據要素和金融服務融合發展。
楊兵兵認為,商業銀行通過金融產品和服務將數據要素在各行業間流通,實現數據要素金融化,將大大推動數據要素的價值釋放。報告從數據資產託管、信貸、證券化以及綜合金融服務場景等多維度來探討數據資產、金融產品業務的發展現狀、模式研究以及相關業務,期待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賦能和倍增效應,推動數據要素和金融服務的融合發展。
針對光大銀行對數據要素的研究路徑,楊兵兵表示該行於2021年擬定了五年的研究計劃,預計到2024年才能進入真正的探索階段。但是,一些制度的出台和研究節奏都在加快,而光大銀行的實踐也提前到2023年上半年。「研究的思路是先從2021年的估值入手,到2022年的研究惠及數據資產入表。估值是作為入表核算的基礎。2022年研究入表方向,而今年則是研究入表方法。」
「最近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金融強國,要求金融機構將服務創新聚焦在5篇大文章之中,從開頭科技金融到結尾數字金融和數據密切相關,國家政策大力推行背景下金融機構數字領域創新與探索是自身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需要,更是使命擔當。」楊兵兵表示。數字經濟時代大背景下,光大銀行將與各界同仁一起堅持數據要素領域的探索,百花齊放,共同推動數據要素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乘數效應。
基礎制度建設推進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主任盧延純表示,目前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依託自身的職能優勢,在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一些進展。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剛剛印發《數據要素價格監測報告制度》,將數據要素監測納入了制度化軌道。近期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正與價格司一起組成了工作專班,研究制定公共數據價格形成相關的規定。
圍繞公共數據價格形成的問題,盧延純表示,數據不同於一般商品和服務,有其特殊性和複雜性。但是,對制定政策部門來說必須在特殊裡邊找出一般的,把複雜問題簡單化,這樣政策才能落地。
他認為,政府在建立數據價格的形成機制核心還是要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樣一個要求,同時不斷創新定價方式,使得價格機制在穩定市場供需、促進行業發展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主任於施洋表示,隨著數據市場化配置改革的加快推進,數據要素的資產化、價值化已成各方廣泛共識。同時,商業銀行是天然依賴數據的經營主體,其在數據儲量、技術能力、資金實力、應用場景等方面具備引領超大規模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絕對優勢,推動商業銀行數據要素釋放價值,將是我國建設金融強國、培育超大規模數據要素市場的關鍵要素。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全力支撐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司局推進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建設相關工作,已參與多個省市、行業的數據要素市場化落地實踐。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副主任王建冬表示,「十四五」是我國從數據大國邁向數據強國的一個關鍵時期。2021年中國的數據要素的總產量是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有一些機構預測到2025年中國可能會反超美國,躍居全球第一。「十四五」期間,國家整個數字資源不論產量還是種類,不論應用場景還是產業價值都空前爆發,在這樣一個時間點推出數據要素改革,組建國家數據局,其實都是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
針對數據交易市場規模情況,王建冬表示:「需要對我們這樣一個藍海有感性的認識。」據他介紹,很多機構預測數據技術可能會催生一個3000億—5000億元規模的數據交易市場,但是今年上半年市場的總規模僅120億元,距離預測市場還有很大的距離。
數據對於經濟的影響有多大呢?王建冬表示,清華大學的教授最近發表了一篇相關文章,對2020年全國的數據資本總量做了一個測算,達到21.8萬億元。同時,文章還給出了一個結論,2011年到2019年,數據資本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34.46%,已經超過技術,僅次於資本,成為第二大生產要素,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驚人的結論。「價格其實是一個核心問題,它是開啟這樣一個新的10萬億級市場的金鑰匙。」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