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五年,《蜘蛛俠:平行宇宙》的續作,《蜘蛛俠:縱橫宇宙》終於來了。
事前已經知道片子在北美收穫超高過評價。
爛番茄接近200評新鮮度95%,爆米花指數維持97%,近乎提前鎖定2023年度最佳。
更讓我震撼的是,國內主流平台評分全在9分以上。
這是繼《灌籃高手》之後,第二部主流平台開分都在9以上的新片。
上映第一天,我去看了。
儘管事先已經對這部電影有過預期,但還是被140分鐘的電影內容震撼得無以復加。
看完電影,我花了半天平復心情,才開始坐在電腦前,寫下這篇文章。
1
先說下我自己的第一觀影感受:
這部電影其實也可以叫《瞬息全蜘蛛俠宇宙》又或者是《蜘蛛俠:我命由我不由天》。
事實證明,索尼沒有把蜘蛛俠版權賣給漫威,是多麼無比正確的商業決策。
什麼TM的叫TM的多元宇宙?
這TM的才叫多元宇宙啊。
也許有人會不服,MCU的《蜘蛛俠:英雄無歸》不配擁有姓名嗎?
不好意思,它在這部電影面前,連比較的資格都沒有。
多元宇宙之於《英雄無歸》,只是它用來掩蓋蒼白無力的劇本的最後「遮羞布」。
而《縱橫宇宙》才算是真正把多元宇宙的魅力發揮到極致。
視覺效果延續第一部的酷炫,動作設計也比第一部更加天馬行空、眼花繚亂。
劇情從進入多元宇宙開始,就跟隔壁《速10》唐老大開著他那輛裝有氮氣加速的道奇一樣,全程狂飆,考慮剎車的那種。
海量的細節和彩蛋一個接一個,信息量嚴重過載,大腦不堪重負。
經典的電車難題「救一人還是救世界」,在多元宇宙的引入下,得到了另一種角度的詮釋。
格溫在這一部的戲份相當多,簡直可以和邁爾斯平分秋色。
個人也更喜歡她這條線里的親情表達部分。
在如今超英電影同質化嚴重、只知道賣情懷出續作撈錢、多元宇宙概念淪為爛梗、劇本乏味到宛如AI所寫的好萊塢大環境下,索尼用一部《縱橫宇宙》的動畫再次為超英電影立下標杆:
不是超英電影不行,是你(沒有特指MCU的意思)的超英的電影不行。
超英電影,是時候該變天了。
2
視覺層面的東西,我不是專業的,我也沒法做深層次的解讀。
這些就留給專業人士去做。
我的注意力還是放在了故事上。
畢竟,視覺再好,也是要為故事服務的。
我可能是少數認為,這一部的故事比視覺要好的人。
很多人說《縱橫宇宙》只是一部空洞華麗的動畫,主題依然還是最老套的青少年成長煩惱,「救一人還是救全世界」的電車難題。
對此,我不同意。
恰恰相反,我認為主創正是想借《縱橫宇宙》,去打破超英題材的桎梏。
蜘蛛俠,為什麼能成為漫威,乃至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超級英雄之一。
源於他身上的兩個標籤。
第一個,平民英雄。
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原本是一名普通中學生。
他和所有同齡人一樣,有著那個年紀特有的少年煩惱。
機緣巧合之下,被一隻變異蜘蛛所咬,從而成為蜘蛛俠。
第二個,宿命論。
蜘蛛俠只有經歷了親人的離世或者離去,才能真正成為蜘蛛俠。
就拿我們最熟悉的蜘蛛俠真人電影來說:
托比版蜘蛛俠,經歷了本叔叔的死,才真正領會到「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加菲版蜘蛛俠,擁有了超能力卻救不了一生所愛。
荷蘭弟版蜘蛛俠,因為一個幼稚的想法引發多元宇宙危機,最終不得不讓所有人忘記他的存在。
觀眾之所以能跟蜘蛛俠共情。
是因為緊身衣之下,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他也有著普通人的私心和糾結。
而這樣的超英,在近幾年的超英電影里,幾乎絕跡。
放眼望去,滿螢幕都是追求更強超能力的神仙英雄。
偏偏主創還要觀眾,強行與這幫強者共情,去理解這幫神仙英雄內心的苦與痛。
這般按頭安利,觀眾自然共情不了,難以賣帳。
那也是為什麼蜘蛛俠雖然誕生了這麼多年,但每一次出新作,仍然能掀起一股熱潮原因。
回到電影,主創其實就是要借邁爾斯這個角色,去打破所謂的「蜘蛛俠宿命論」。
米格爾他看到另一個世界的自己活得很幸福然後死了,所以自己去頂替他。
結果導致那個宇宙坍塌。
之後,米格爾就創建了蜘蛛俠聯盟,監視各個宇宙里的蜘蛛俠。
最終米格爾得出結論,蜘蛛俠親人必須死去,否則他所在的宇宙就會坍塌。
其他蜘蛛俠似乎也都默認了這個結論。
因為通過米格爾給邁爾斯展示的織網中可以看到,我們熟知的那幾個宇宙的蜘蛛俠,都經歷過失去親人的痛苦。
然而,等米格爾問邁爾斯:
「你要救一個人,還是救全宇宙。」
邁爾斯的回答,出乎了米格爾的預料:
「我兩樣都能救。」
有網友看到這裡就吐槽邁爾斯,太年少氣盛。
目睹了印度宇宙坍塌仍然不死心,執意要拯救自己的父親。
我反而覺得,邁爾斯的反應,才是一個正常人應該有的反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邁爾斯的成長環境,是跟其他蜘蛛俠不一樣的。
他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
在第一部大戰結束後,父親在電話里對邁爾斯表達了歉意和愛意。
是愛,讓邁爾斯真正覺醒,變得自信,從容地穿上緊身衣,成為蜘蛛俠。
沒有苦大仇深的社會責任,有的,只是想守護好這個小家的覺悟。
到了第二部的第一幕,主創更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展現邁爾斯一家人的相處細節。
母親和邁爾斯的天台談話讓我印象深刻。
也許是我自己身份發生了轉變,現在會更多地代入到了父母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會更加地被母親的話所打動。
對為人父母者和青春期少年各自的嚮往和困惑,電影刻畫得足夠細膩真摯。
也許有的人會覺得這部分劇情乏味冗長,但我覺得,如果你真的通過這些生活化的情節,去走進以及了解邁爾斯跟他的生活後,你就不會對他最後做出的決定表示質疑了。
這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是拯救不了自己愛的人,拯救世界又有什麼意義。
3
關於這個宿命論,我還有一個大膽的猜測。
目前關於這個宿命論,只是米格爾一家之言。
他只是目睹一個宇宙因為自己崩塌,他就開始變得自以為是,覺得不能偏離宿命設定的算法。
如果萬一,這只是他的謊言呢?
他只想用這個謊言,來說服其他宇宙的蜘蛛俠加入聯盟,從而為自己所用。
那麼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
另外,變量並不只有邁爾斯一個,還有格溫。
當格溫回到了自己宇宙之後,她發現父親因為她已經辭職了。
如果說警長事件是蜘蛛俠必然要經歷的,那現在格溫父親不是警察,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觸發警長事件?格溫也不會因此失去自己的父親?
反過來思考,如果當初格溫沒有加入蜘蛛俠聯盟,是否就一定會發生警長事件?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當初執意要帶走格溫的蜘蛛女俠,她的動機就值得深究了。
她是否也對米格爾提出的那套宿命論持懷疑態度?
所以才會帶走格溫,避免她的父親最終因她而死。
如果最後格溫父親沒有死,那宿命論是不是就不攻自破了?
因為宿命論這個東西,跟多元宇宙的存在是相違背的。
不可能每一個宇宙的蜘蛛俠都要經歷同樣的悲劇。
如果是,那這個多元宇宙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無限可能,才是多元宇宙的魅力所在。
當然,因為這部電影還沒有真正結局,這一部只把故事講了一半,真正的結局在下一部。
以上也是我的猜測,不一定對。
有不同意見的話,請務必相信你自己,你就是對的。
END
2018年《蜘蛛俠:平行宇宙》是當年評價最好的商業大片,並且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動畫。
現在的續集《縱橫宇宙》評價完全不輸當年的第一部。
奧斯卡歷史上拿了最佳動畫長片獎的續集作品,至今只有《玩具總動員》系列。
《縱橫宇宙》和「蜘蛛俠宇宙」系列是否會打破這個局面?
現在的壓力給到漫威這邊了。
索尼真箇「養父」,對待「養子」的態度,顯然比「生父」漫威好不少。
滾導在漫威的最後一部作品《銀護3》成《復聯4》之後最佳;
DC《閃電俠》前期試映好評不斷。
《銀護3》之後,下一部漫威電影是《驚奇隊長2》。
光是預告片就很難平……
漫威要是繼續擺爛下去,到時除了迪士尼,誰拍超英電影都要比漫威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