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女楊絳:人過百歲才明白,最親的人並不是老伴兒和兒女

2022-03-23     李藝南

原標題:民國才女楊絳:人過百歲才明白,最親的人並不是老伴兒和兒女

楊絳、錢鍾書都是文學創作者,兩人這一生積攢了多少稿費不得而知,但楊絳先生並沒有用這筆錢來改善自己的生活,2001年楊絳回到了母校清華,此時的她又多了另外一個身份:「好讀書獎學金」捐贈者。

「好讀書獎學金」主要是資助清華大學優秀的貧困學生,至於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跟楊絳一段經歷有關,她自己在成立獎學金時,也談起過。

1998年12月19日,錢鍾書病逝,在臨終前錢鍾書說:以後有錢了,代表我們成立一個獎學金基金會,名字就叫「好讀書獎學金」。

這個「我們」指著錢鍾書、女兒錢瑗。

因為在1997年女兒錢瑗就因脊椎癌去世了,一年剛過錢鍾書也病逝了,在短短兩年楊絳就失去了丈夫和女兒,對她的打擊可想而知。

晚年時期,她不怎麼出門,也不善交際,每天就在院子裡散散步,還發明了一種「八段錦早課」,有時翻閱一些報刊,寫寫東西。晚年雖然一個人,但也要生活,尋死、頹廢都不是她這個老人應該做的。

楊絳寫書,出了一本《我們仨》,講的自己的一家三口,楊絳的文章就像是一股清流,湍湍流入了人們心間,而這本書有著大悲大喜,不少讀者看了,都說:不能輕易看,會掉眼淚。

回憶一家三口時,她寫:我清醒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夾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有父母的時候有家,父母走了,有了錢鍾書、錢瑗,這一家三口待在一起,走到哪裡都是家。如今只剩下她一個人,形影相弔。

跨過一百歲時,一位記者去看望採訪她,此時的楊絳精神還算是不錯,走出了悲傷,談及晚年的生活時,又說:我今年(2011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不知道還能走多久,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該和平的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

此時的她離開家人已經有十餘年了,對人生也有了新的感悟,編寫了《楊絳文集》,文字不在是大喜大悲,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她曾談到:

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顆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快樂來了,最快樂的是自己,苦難來了,最苦難的也是自己。

人到了晚年,最親的並不是老伴和孩子,而是自己。

楊絳並不是專業文學創作者,她一直從事翻譯文學工作和教書工作,1949年,她就在清華大學教英國文學,期間也會發表一些文章。比起大器晚成的錢鍾書,楊絳出名更早。

錢鍾書稱她為「最才的女」也不是沒有道理,原本出身名門,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在嫁給錢鍾書之後,也成了「最賢的妻」。

在抗日戰爭時期,家中入不敷出,楊絳就辭掉了家中所有的傭人,一個人挑起了家中的家務活,洗衣、做飯樣樣精通,錢鍾書的《圍城》當年也是寫給妻子楊絳看的。

自兩人在清華大學相遇,就定下了終生,從清華到牛津、巴黎,只要是錢鍾書去的地方,楊絳都會一同隨行。1935年兩人結婚,1998年錢鍾書去世,一同攜手了63年之久,最可惜的還是兩人沒能白頭到老。

這段「世紀愛情」為人津津樂道,但很少有人知道,錢鍾書、女兒錢瑗在兩年之內一同去世,而她卻非常健康,挺過了一個艱難時期。

前半生的她無憂無慮,後半生飽經風霜,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大喜自然會有大悲,只是看我們自己能夠從中走出來。

楊絳一個人生活了十餘年,看透了人生,2016年去世,她也終於不用在忍受孤單,終於可以「回家」了。

民國時代的才女,多數以悲劇收場,如張愛玲、蕭紅都一樣,楊絳卻是例外,她的一生,優雅、美麗,事業有成,家庭和睦。晚年更是大徹大悟,活成了人人都羨慕的樣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6de183193cfbde18c51e9238efce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