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成功!我國世界自然遺產+2

2024-07-27   華商網

記者從國家林草局獲悉,當地時間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我國申報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遺產委員會評審,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已擁有15項世界自然遺產、4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據了解,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兩個自然遺產項目分別於2020年、2022年正式申報世界遺產。申遺期間,國家林草局會同相關省區市,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及新冠疫情衝擊帶來的影響,聯合技術團隊,多次深入申遺區域進行調研,經反覆論證,科學劃定了遺產地及緩衝區範圍,全力推進申遺工作。

世界遺產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不可替代的人類共同財富。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世界自然遺產及雙遺產保護力度,依託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不斷建立健全保護管理制度體系,提升管理水平,較好地實現了遺產地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中國的遺產地涵蓋了自然美、地質地貌和生物生態三大突出價值,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典型代表,日益凸顯出中國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和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堅定決心和卓越貢獻。

國家林草局表示,下一步將以全面推進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提升自然遺產地的保護管理水平,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繼續履行好國際公約,加強國際合作,分享中國成功經驗,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巴丹吉林沙漠地處阿拉善高原,屬中國西北極乾旱的溫帶荒漠地區,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該地區以連綿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間眾多湖泊而聞名,展示了沙漠景觀不斷變換的地質和地貌特徵,全球少有沙漠可以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標誌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460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如此獨特的景觀展現了巴丹吉林沙漠非凡的自然美學價值,展示著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續的風沙地貌發展過程,同時也是豐富多彩的生物棲息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獨特、稀有、絕妙的高大沙山,以及無數色彩斑斕的丘間湖泊,是溫帶和超乾旱氣候下沙漠景觀和地貌持續演變的傑出範例,也是全球範圍內具有罕見自然美的沙漠景觀之一」。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位於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濕地,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候鳥的重要棲身地。這條遷徙通道由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經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縱貫22個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為數千萬隻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本次會議,世界遺產委員會以重大邊界調整的形式,將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等五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項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鳥遷飛區申報世界遺產的傑出範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功能,其潮灘對於保護世界範圍的遷徙候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為45種受脅鳥類在內的絕大多數鳥種提供了生存保障。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作為一個整體,對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EAAF)遷徙水鳥保護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遷飛區之一,也是瀕危物種最集中、生態系統最脆弱的區域之一。這一遺產的成功列入,對於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類共同遺產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國世界遺產名錄

看看你去過幾個

世界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保護世界範圍內的人類文化和自然遺產,於1976年正式設立的保護形式。我國於1985年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世界遺產分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自然遺產3類。在此次申遺成功之前,中國世界遺產總數為57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9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

我國世界自然遺產:

黃龍風景名勝區(四川)、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四川)、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湖南)、雲南「三江併流」、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南方喀斯特、三清山(江西)、中國丹霞、澄江化石地(雲南)、新疆天山、神農架(湖北)、青海可可西里、梵凈山(貴州)、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一期)。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明清皇宮(北京故宮、瀋陽故宮),武當山古建築群,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含羅布林卡和大昭寺),廬山國家公園,平遙古城,麗江古城,蘇州古典園林,北京皇家祭壇-天壇,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大足石刻,龍門石窟,青城山-都江堰,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明清皇家陵寢,雲岡石窟,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歷史城區,殷墟,開平碉樓與村落,福建土樓,五台山,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元上都遺址,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大運河,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土司遺址,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良渚古城遺址,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我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

泰山(山東)、黃山(安徽)、峨眉山-樂山大佛(四川)、武夷山(福建)。 綜合新華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