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那些年走過的考編之路

2023-07-15     讀史

原標題:詩仙李白:那些年走過的考編之路

讀史特邀作者:詩悅

最近,《長安三萬里》很火,以高適的視角,以大唐歷史為背景,描繪了大詩人李白波瀾壯闊的一生,順便講述了盛唐多位詩人。電影雖然有些平淡,但整體很不錯,還是值得一看的。

今天,咱就趁著這個熱度,聊聊詩仙李白真實的「考編」經歷。

01.詩仙的成長環境

李大詩仙雖然姓李,但跟李唐皇室沒啥關係。據說白哥祖上獲罪,被發配到邊遠地區,後來,家裡從商,輾轉來到蜀地,等白哥出生時,家裡幾代人積累下了不少錢財,在蜀地可算是富商。

然而,古代士農工商的階級觀念固化,商人家庭即使再有錢,也比不上權力在手的士族,算下來,白哥這出身雖不悽慘,但也不顯赫,勉強能算中等的家庭條件吧。

值得一提的是,李家雖為商賈,卻很重視教育。白哥的父親李客,一直希望兒子將來入仕為官,而非繼承家業,只做個簡簡單單的富二代。

白哥自己也相當爭氣,從小就是學霸,年紀輕輕就已經稱得上是天賦異稟了,舉個例子就能證明,白哥曾在詩中這樣介紹自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或許正是因為白哥的才華斐然,李客才會放心地讓兒子有事沒事地懷揣萬貫家財到處遊歷。

不過,人白哥就算是旅遊也跟普通人不一樣,普通人旅遊都是走走看看,或發朋友圈或發自拍照,但白哥喜歡在旅途中請人吃飯,暢談風土人情與家國天下,畢竟錢包那麼大,就得詩酒趁年華。

這一經歷讓年紀輕輕的白哥很容易地攢下了一堆人脈,其中就有個道教教徒,元丹丘。此時的白哥大概也不會想到,這位朋友未來會給自己的仕途帶來巨大影響。

元丹丘

02.第一次考編,失敗

唐朝取士的制度有多種,可以通過考試、舉薦等方式成為官員。

首先考試這條路不適合白哥,因其出生商賈,且祖上是獲罪流放的,政審查三代,考試資格不好爭取。因此,白哥便打算通過舉薦的方式入仕。

要是舉薦為官就得有人推薦,而恰好咱白哥不缺人脈。白哥的第一任妻子許氏,是前宰相的孫女。許氏為了白哥的仕途,多方找人牽線搭橋,最終安州長史李京表示可以幫忙舉薦。

然而,就在這臨門一腳之際,白哥卻因喝酒誤了大事。

那日,白哥如往常般豪放地喝了酒,卻在回家途中撞見了李長史的大駕,按照當時的律法規定,普通人見長史大人,須在十丈之內迴避,而白哥無疑是撞槍口上了。

結果可想而知,李長史生氣了。

李長史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本來還是有迴旋餘地的,在妻子許氏的勸說下,白哥決定給李長史寫封道歉信,於是便有了《上安州李長史書》。

只不過這封道歉信中,不只有道歉,更有讓李長史幫忙舉薦的殷殷期盼,在信中,白哥表示自己:「覽千載,觀百家」,「有若似於仲尼,紀信似於高祖」。

整體意思就是:李哥呀,撞到你也是不好意思哈,我不是故意的,我這個人可是有真才實學的,看在咱都姓李的份兒上,推薦我,沒有錯。

道歉變成自誇,結果顯而易見,被李京無情拒絕,最終沒有舉薦這位大才子。

白哥的第一次考編生涯宣告結束。

03.第二次考編,再失敗

公元734年,白哥行至襄陽,在一次酒會上結識了韓朝宗,韓長史。此人曾任工部侍郎,後又出任荊州長史,最重要的是,此人有個業餘愛好:喜歡舉薦後生晚輩。

在當時的很多讀書人看來,韓長史是個大大的好人,因為他能慧眼識珠。比如,著名的孟浩然孟大才子,就得到過他的舉薦。

然而,這位韓長史在認識了白哥以後,卻愣是沒有一絲一毫要舉薦他的心思。這就不得不說,一個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了。

據歷史記載,當日酒會上,白哥一如既往地熱情豪放,瀟洒不羈。在白哥看來,自己這叫真性情,真才幹。但在人韓長史看來,卻覺得這年輕人太跳脫,太愛搶風頭了,領導還沒咋說話呢,你怎麼就搶上鏡頭了。

於是在酒會後,韓長史果斷提出自己這兒名額有限,暫沒辦法舉薦的意思。

不過,這韓長史也不是多么小心眼的人,旁邊有那熱心的觀眾就跟他說,白哥這人是真不錯,雖然性格有些大大咧咧,但真才實學還是有滴。

再加上白哥又主動給他寫了封《與韓荊州書》,裡面不僅謙虛介紹了自己:「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

還高調讚揚了韓長史的美德:「君侯製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

要不怎麼說白哥是詩仙呢,這夸人的方式確實跟普通人不一樣。在這篇文章中,白哥首先沒有上來就說自己是個富二代,而是表示自己從小在西部邊遠地區長大,雖然是個純純的布衣,但從不懈怠,努力學習,如今也算是文武雙全,又素聞韓大人品德高尚,慧眼識珠,是天下千里馬的伯樂,因此,自己非常敬仰推崇韓大人您,希望大人不要誤會自己,再順便幫忙舉薦一下。

韓長史

韓長史看了這書信,再三權衡以後,也覺得咱不能一棍子打死人,萬一真是個人才呢,畢竟這年輕人除了有點浮誇,看起來倒也像是有才華的樣子。

於是,白哥再一次得到了面見韓長史的機會。

然而,事實證明,韓長史明顯低估了白哥的自信心。或許是因為在那封書信里,白哥提到了自己的一項特長,劍術,因此為了脫穎而出,給領導留下深刻印象,白哥這次直接學戰國名士,持劍而來,那武俠范兒,怎一個帥字了得。

但看到這一幕,韓長史直接懵了,心裡想著,難道就沒人告訴這小子低調是什麼意思嗎?上次搶鏡頭,這次更過分,現在的年輕人都這麼玩的嗎?

當然了,這事兒在白哥看來,自己分明是衝著脫穎而出,給領導留下獨特印象來的,誰知,這印象還不如不留。

結果很容易猜到,白哥的第二次考編生涯再次以失敗完結。

04.第三次考編,還是失敗

通過前兩次的考編,白哥似乎有點灰心了,他不再急於展示才華,拜謁公卿,而是選擇了隱居生活。

這一隱居,便是三年。但實際上,在當時的唐朝,隱居也是一條晉升之道,如果世人發現你是個大才子,自會有人不遠萬里到山中請你入仕為官。而白哥恰好就是這樣的大才子。

在隱居期間,白哥又結識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一位叫做許輔干,此人官至光祿卿,與右丞相張說相熟,許大人認為以白哥的才華,不該就此在山中蹉跎,便熱心腸地把他舉薦給了張丞相。

要說這次,白哥十分注意,沒再整出前兩次那樣么蛾子事兒。可造化弄人,誰也沒想到,白哥前去張府時,丞相正在生病,他只見到了丞相的二兒子。不過此時,這位公子恐怕就連自己老爹的事兒都操心不過來,根本沒心思幫白哥舉薦,只是口頭答應了讓白哥等等,之後便再無下文了。

於是,白哥從那年初夏,等到了那年深秋,愣是沒收到丞相府傳來的任何消息。心灰意冷的白哥茫然間寫下了《行路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如果命運總是在你快到終點時開玩笑,那麼你還會堅持追尋那個終點嗎?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麼多艱難險阻,一一跨過之後,卻發現,山的那邊還是山,每一座山的風景都不一樣,但每一座山都是將你與終點隔成兩端的理由。

面對這麼多條歧路,你會選擇堅持到底,還是從此安定下來?當個布衣,好歹還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或許就這樣做個小米蟲也挺好的。但千年前,我們的詩仙選擇了堅持,他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05. 第四次考編,終躍龍門

從那以後,白哥離開了長安,但他沒有再隱居,而是選擇做個遊俠,看遍祖國大好河山,歷經江湖風雨萬千。

他的詩詞水平不斷精進,直到公元742年,白哥憑一己之力成為了盛唐時期著名網紅詩人。

這一年,白哥行至江陵,與多年未見的好友元丹丘相逢,二人一番「美酒加咖啡」,將經年的故事一吐為快,話畢,元丹丘拍著胸脯向白哥表示:兄弟,你放心,舉薦這事兒,包在我身上。

小元同學為何如此篤定?這就不得不提他的師承來歷了。

元丹丘,師從司馬承禎。這位大師是個牛人,牛到什麼程度呢?當時的張九齡、張說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可以想像一下,一國丞相的老師,那人脈得有多廣?

更牛的是,唐朝民風開化,大師不僅收男同學,也收女同學,因此,小元同學還有個厲害的同門師妹,號持盈法師,即玉真公主,玄宗皇帝的親妹妹。

白哥是真沒想到啊,經歷了這麼舉薦的人,驀然回首,卻發現,那人竟在燈火闌珊處。

天寶元年,通過玉真公主與道士吳筠的推薦,白哥奉詔入京,受封翰林待詔。

由此,白哥從一介布衣,一躍成為天子近臣,官至六品,按現在的級別換算,就相當於一個人不僅考公成功上岸,而且直接被任命為正處級的京官,這驚喜夠大吧,連咱們詩仙也不禁寫下千古名句: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06.放棄編制的理由

然而,當時春風得意的白哥絕對想不到,三年後,自己會義無反顧地辭職。

按照白哥的預想,自己當上官員,便可匡扶社稷,施展大才,為大唐的清平盛世添磚加瓦。

可實際上,白哥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寫詩,而且還都是些宴會應景的馬屁詩。

玄宗皇帝認為白哥詩才卓越,正好用來為大唐文脈增光添彩,比如,偶爾讓他誇誇咱大唐女神,玉環妹妹,那才算不辜負卿卿容顏。

而對白哥來說,簡單地寫寫詩,動動筆,毫不費力,「雲想衣裳花想容」這樣的妙筆,人家張口就來。

本來吧,事情到這兒也還好,白哥詩才無雙,得皇帝賞識,愈加信任。但是,要想在職場上混得開,不止需要得領導賞識,還應八面玲瓏,平衡各方勢力,但這對於從小長有武俠性情的白哥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或許以他的才能,想要學習中庸之道不難,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他若真願意學這些,就不會成為瀟洒不羈的詩仙了,除非,他願意換副心腸。

但顯然,白哥並不打算為了這些事兒打磨自己的性情。

結局可想而知,白哥越受重視,妒忌他的人越多,同事越看不慣他,他在鬱悶之餘寫下了這樣的話:「君王雖愛峨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後來的他,毅然決然遞交了辭呈,玄宗皇帝雖然惋惜,但卻並未多加阻攔。三年的相處,已經讓這位開始昏庸的中興皇帝看清了眼前這位愛卿的性情,或許放他離開,更是詩家之幸。

於是,玄宗同意了白哥的辭職報告,為表愛才之心,他還給了白哥黃金百兩,賜號「無憂學士」,君王給他「最後的溫柔」是:回家路上,他可以逢坊吃酒,遇庫支錢。

離開時,白哥身披道袍,決定今後一心修道。他應該,是悟了吧。

07.一顆道心,終還需磨鍊

玄宗皇帝沒有想錯,這位愛卿確實更適合江湖。白哥在放棄編制後,聲望愈高,幾乎成為了大唐頂流般的存在。

他本就詩才無雙,再加上傳奇的官場故事,使得白哥的粉絲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其中就包括咱們的詩聖杜甫。

如果早知道自己離開後能交到眾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許白哥會更早離開官場吧,否則他也不會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在白哥看來,人活一世,當然是做自己,讓自己開心最重要啦。不過,雖然入了道家的李白,終究還是無法泯滅自己「壯懷天下」之心的。所以,當安史之亂後,他毅然決然地離開隱居之地——山東商丘梁園,奔赴廬山,並最終入幕永王麾下,想有一番匡扶天下的大作為。

可惜,永王只是一個庸才,一開始就準備學孫權,偏安一隅的他,很快敗亡。李白也因此成為叛臣。

好在,他只是一介文士,只算是永王的花瓶,很多人保他,新皇帝唐肅宗李亨還有很多重要的事要辦,也沒工夫殺李白,只把他流放夜郎。

但李白命好,才到了夔州,就遇到皇帝新立太子,大赦天下。李白也就免去了罪身。

此時的李白,應當才真是悟了道,徹底看開了人生,寫下那著名的《白帝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出,那個瀟洒奔放的李白,又回來了!不,應該說,過去的李白,貌似瀟洒奔放,但骨子裡還是有點裝;只有這時的李白,才是真正的瀟洒奔放。

從年紀上來說,此時的李白,也真是該看開了,畢竟,這一年,他已59歲。

又三年後,一生漂泊的李白,病死於長江下游的當塗。當然,人們更相信,他是醉後落水而去——謫仙終於回歸天庭了。

那麼,了解了謫仙的一生後,作為看客的我們會如何選擇呢?假如有生之年,你站在了想要的終點,卻發現圓夢之後,是初心漸失,你會選擇親手將夢境打碎,還是選擇,繼續做這個,原本,可以永遠不醒的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65830c8d9b345af915a8911bce26f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