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讀的書還要讀嗎?怎樣看待碎片化閱讀?中國教育報推動讀書人物為你解答 | 你問我答

2024-05-08     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難讀的書還要讀嗎?怎樣看待碎片化閱讀?中國教育報推動讀書人物為你解答 | 你問我答

談起閱讀,你有哪些困惑?

比如

怎樣看待碎片化閱讀?

如何從繁忙的事務中抽身,靜心閱讀?

讀完就忘,如何記住閱讀的內容?

......

「中國教育報·我問好老師平台」

向用戶徵集了

我們選擇了其中十個

中國教育報2023年度

推動讀書十大人物提問

一起來看——

問題1

家校如何合力引導學生閱讀?

教師和家長有著共同的閱讀願望,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措施來實現:一是達成家校共識。學校應主動作為,積極和家長溝通,做好相應的對接工作。二是共拓閱讀空間,讓閱讀自然發生。學校要讓每間教室成為圖書館的樣子,還可以通過朗讀亭、自助借書機等設施,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家長要為孩子建立專門的閱讀區域,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書架,增強孩子閱讀的自主性。三是開展家校共讀。教師可以定期在家校閱讀群里推薦好書,而家長和學生可以定期反饋閱讀感受。此外,家校可以共同策劃、開展共讀活動。我們學校倡導教師是領讀者,學生是閱讀者,家長是伴讀者的理念。在共讀中,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變得越來越好了。

——山東省威海市高區瀋陽路小學校長丁莉莉

問題2

怎樣建立屬於自己的閱讀體系?

建立屬於自己的閱讀體系,我認為有兩點要把握好。一是遵從自己的內心,了解你的興趣、你的好奇心在哪裡,你思考的點在哪裡,這會使你形成源源不斷的閱讀衝動。二是力爭使自己的知識結構不要太偏,比如說你是學人文的,那麼你一定還要讀點兒科學,比如科技前沿的東西;如果你是工程師或技術人員,那麼你在專業之外,還要讀人文、哲學、社科、歷史這些方面的東西。我自己有一個很清晰的閱讀地圖,涵蓋科學、歷史、哲學、文學等方方面面。有了閱讀地圖,我就知道了應該選什麼書。我選書的第一個標準是經典,我是非經典不讀;第二個標準是要對自己有一定挑戰的書、讀起來有點兒費勁的書,這種有一定難度的書對人的幫助最大。

——四川大學哲學與教育學教授劉莘

問題3

怎樣看待碎片化閱讀?

在中小學校,「碎片化閱讀」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同時也是學校管理中的一個難題、課題。在我看來,關鍵在於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我習慣於先在頭腦中為自己構建閱讀的主題,然後按照主題來選擇「碎片化」的信息,有些主題我會收藏到手機文件夾里,到辦公室有時間也會拿出來接著讀。讀書也一樣,在一段時期內,我會選不同類型的書籍,這種閱讀看似也是「碎片化」的,但是當讀完了足夠數量的書時,這些書便自成系統。隨著閱讀時間的延長,「碎片化」的積累會越加豐富,當你有需要的時候,這些零散的信息就會在大腦里發酵,經過去粗取精、重新建構,就變成一個整體的東西了。如果具備選擇和整合的能力,就有可能「化零為整」,變被動為主動。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副校長李志欣

問題4

如何從繁忙的事務中抽身,靜心閱讀?

讀書重在養成習慣,無論多麼忙碌,都應該抽出時間來讀讀書。2019年,我所在的新建學校黃河中學新老學校合併、校址搬遷,事情繁多,但我仍然堅持每天擠時間讀書,並且帶領全體學校管理人員共讀,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讀書。那一年,我們共同讀了《靜悄悄的革命》《忠告中層》《教育的目的》《學與教的心理學》等書籍,並多次組織讀書交流會。我的閱讀時間大多是在晚上,每天睡前至少用一個小時來讀書。我發現,一旦將閱讀納入日常生活,它便如呼吸一樣自然,在不知不覺中讓人更加豐富、深刻而自信。讀書與不讀書,經年累月之後,迥乎不同。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齊方國

問題5

怎樣進行深度閱讀?

深度閱讀,我認為有幾點需要注意。第一,首先要去了解一下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和當代史,還要了解西方歷史的演變。如果不了解歷史,不能植根於歷史的沃土,那麼讀什麼樣的書都不可能深入,只能在淺層次徘徊。在閱讀方法上,我們可以採用溫如敏教授所講的「1+X」閱讀法,比如在閱讀《論語》的時候,我就要找到它的一些相關的注本,如朱熹先生的《四書集注》,讀這類好的注本,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少功而得其精」。第二,進行對比閱讀,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第三,閱讀時還要注意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由表及里。第四是教學相長,你讀了很多經典作品以後,一定要與他人分享,並寫一寫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有助於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

——貴州省筆山書院副校長魏敏

問題6

難讀的書還要讀嗎?如何進入?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啃」上幾本難讀的書。因為這種挑戰有助於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這也是讀書進階的關鍵節點。例如《鄉土中國》是一部學術論著,沒有文學作品那麼吸引人,對師生而言是有閱讀難度的。一方面我們要摒棄畏難情緒,以迎接挑戰的勇氣去進行閱讀實踐;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藉助名家的賞析推介,深刻理解其內涵,厚植家國情懷;還可以通過影視劇中的相關情節,聯繫生活中禮治與法治的鮮活案例,進行跨媒介閱讀,並通過閱讀思考問題、觀察社會、提升素養。

——陝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玲

問題7

教師如何進行跨界閱讀?

我理解的跨界閱讀,一是跨專業閱讀,二是跨媒體閱讀,三是跨領域閱讀。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的閱讀不僅限於閱讀文學類或者語文教學類圖書,哲學、歷史、政治學、美術學、雕塑、音樂、心理學等都在我的閱讀範疇內。如何進行跨界閱讀?我個人的閱讀習慣是做讀書筆記,記的過程實際是在促進自己的跨界閱讀能力。跨界閱讀有利於一個人對各個門類的理解和認識,有利於我們更全面地去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因為人總想探究一些問題,總具備某種好奇心,正是基於這種探究和好奇,所以我們不能僅僅局限在專業閱讀,而要通過跨界閱讀來豐富自己,把自己提升到一個更高的程度。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外語學校教師余文浩

問題8

讀完就忘,如何記住閱讀的內容?

首先我想問,你要記住什麼內容,你想記住那些機械的、無意義的信息嗎?如果是,你一定會問為什麼?因為我們的人腦進化了這麼多年,它的作用不只是一個復刻的機器,所以遺忘恰恰是我們的大腦對我們沒有正確使用它的反抗。其次我想問,什麼內容應該被記住?能被記住的東西一定是有意義的東西,而意義是什麼呢?比如某一個學科領域的知識,你憑什麼能夠記住?因為它能夠跟你的認知圖式發生關聯。我們說「刻骨銘心」「永生難忘」,那一定是觸動了你生命的某一件事情。所以在問為什麼記不住之前,請先追問:為什麼要記住?它對我有什麼意義?或許你和真正記住一個故事、一本書的內容之間,差一個真正關乎生命的好問題。

——河南省開封市貞元學校教師張春燕

問題9

怎樣培養長期的閱讀習慣?

我認為,培養閱讀習慣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要明確自己的閱讀目的。明白為什麼閱讀,才可能將閱讀持續地進行下去。其次要有閱讀計劃,這樣才能得到時間的保證,同時要有閱讀的方法,勇敢地挑戰有難度的閱讀。這會使你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再次,要多元化閱讀,涉獵得廣一些,進行跨學科閱讀;養成記錄和反思的習慣;養成與人分享的習慣,因分享而獲得提升,彼此賦能。此外,要常懷平常心,保持耐心,因為閱讀是進步的階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

——福建省廈門英才學校幼兒園園長賴敏利

問題10:

怎樣擺脫閱讀的淺表化?

我認為,正確理解閱讀與教學的關係,是擺脫閱讀淺表化的一個關鍵環節。在高中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一個指向學習方式的學習任務群,這是一種以實踐為主的學習方式。其中的交流討論有助於促進學生成長,使閱讀走向深入。學生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會接觸到來自同學的不同心得和見解,這種交流互動的課堂氛圍,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避免單一的思維模式,也能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建構共享知識體系。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學教師王國文

「推動讀書人物

為讀者答疑解惑」系列短視頻

文章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24年5月8日第09版 讀書周刊《閱讀十問十答》(本報記者王珺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5906f0b228192773f7c993cf15c3f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