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民安,山河錦繡!河南衛視公眾號每周推出「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南18地市文旅綜述,透過一份份「簡歷」,穿越時光隧道,尋找河南各地的獨特記憶。今天,咱們來聊一聊平頂山。
這裡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
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
宛如一部生動的史書,
記載著歲月長河中的波瀾壯闊。
8000 年的人類繁衍史,
平頂山地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
眾多古老文化遺址見證了文明的曙光。
平頂山,這片古老土地,
在歷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平頂山的由來
凡是到過平頂山市的人,一定會對市名感興趣,城市就叫平頂山,那一定也有座平頂山。是的,這座山就在市區北部,它四周陡峭,山頂平坦如砥,東接馬棚山,西連落鳧山,海拔426.5米,面積850畝,就像一個巨大的枕頭,橫亘在市區的北部,《嘉慶重修一統志》記載:「絕頂平坦無峰巒」,說的就是這座平頂山,【平頂山市】亦因它而得名。
平頂山的歷史
其實,平頂的山世界各地都有,是不同的造山運動的產物,並沒有什麼奇特,我們這座山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有了平頂山這座城市。1953年,平頂山煤田開始勘探開發。1954年成立平頂山煤礦籌備處;1956年1月成立中共平頂山礦區委員會。同年3月,成立許昌專員公署平頂山辦事處。到了1957年3月正式設立平頂山市。不論是最初的煤田命名,還是後來的煤礦籌備處、礦區委員會以及短暫的特區均以平頂山命名,其原因是開發建設的這片地方就在平頂山腳下,平頂山是最明顯的標誌。
雖然平頂山市是新中國成立後崛起的新興城市,但平頂山一帶也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平頂山山頂有城垣遺存,古時是一處軍事要塞。據專家考證,該軍事要塞是春秋前期鄭國為防禦楚國北侵所建。平頂山北面的馬鞍山和鏵角山之間有一山口名為沙澗口,是經郟城、父城(今寶豐縣李莊鄉古城)南通宛、葉的要道,平頂山古城的修築旨在控扼此道。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兼并南陽盆地的鄧、申兩國後繼續北進,打敗鄭國,「封畛於汝」占領滍水、汝河流域,加築古城作為北部要塞。公元前557年,晉楚爭霸,守衛在平頂山古城的楚軍下山阻擊晉軍,在湛水以北區域展開廝殺,史稱「湛阪之役」。西漢末年,劉秀部在平頂山古城阻擊王莽軍於沙澗口,然後撤至昆陽(今葉縣縣城),從此有了昆陽大戰的壯舉。
平頂山古城最近的一次修築在清末民初,當時社會動盪,清政府曾命令各地官紳築寨。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土匪橫行,民不聊生,方圓百里的百姓逃難到平頂山古城,修補城垣,以求生存。城垣內人口最多時達到萬餘人,店鋪林立。上世紀50年代興建平頂山市,需要大量石材,城垣大部被拆。
如今的平頂山,山上已被闢為山頂公園,公園內道路縱橫,奇木成行,花團錦簇,站在山頂,市區風光一覽無餘。山頂公園也成了人們休閒度假、觀光遊覽的好去處。
別名「鷹城」的由來
據史書記載,應國是西周時分封在中原地區的一個小諸侯國。1979年12月,出土於平頂山市新城區西部滍陽嶺上「應國墓地」的鄧公簋上,銘刻著12字銘文,銘文的意思是說:鄧國國君為他的女兒嫚毗出嫁至應國而製作的一件銅簋,希望她能夠永遠珍愛地使用。通過鄧公簋的出土,也就證明了古應國就在平頂山。
之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在滍陽嶺上共找到古墓葬300餘座,出土文物萬餘件。1996年,國家文物局從全國5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中評選出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應國墓地就是其中之一。
在應國古墓群的一座春秋早期的墓中,一套完整的五鼎六簋和十七件大型青銅禮器,以及成組的玉佩、諸多的兵器等千餘件隨葬品被發掘出來,而其中的一件鷹形玉佩更被看做是應國古墓群中的重要發現之一。古時"應"、"鷹"通假,這件玉鷹應該具有族徽的意義。
1987年,時值平頂山市建市30周年,有古文字專家、文物考古專家向市委、市政府建議將"鷹城"作為平頂山市的別名,紀念這裡曾出現過的古應國文明。平頂山市委、市政府採納了這個建議,並把應國墓地一號墓出土的玉鷹的形象作為平頂山的市徽鑲嵌在城市雕塑里。自此,平頂山就有了這個底蘊深厚的別名——鷹城,寓意著平頂山像展翅翱翔的雄鷹一樣,發展態勢銳不可當。如今,「鷹城」這個名字早已深入人心,鷹之精神也成為平頂山的城市精神。
平頂山,多少山?
打開衛星地圖搜索,你會發現,平頂山市區北部分布著一系列高低起伏的山,大香山、大龍山、擂鼓台、落鳧山、平頂山、馬棚山、金牛山等自西向東,猶如一條屏障護衛著美麗的平頂山市。這裡不僅自然資源豐富,更有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說故事。
1.大香山上有古寺
大香山是觀音文化聖地,漢傳觀音祖庭。大香山原名火珠山,東有大龍山,西有小龍山,從整體上看,呈二龍戲珠之勢。東漢靈帝光和三年(180年),來華傳教的印度貴霜王朝僧人支法度巡遊到此,流連忘返,於次年在這裡建起了「香山精舍」,坐禪修道,改火珠山為香山。汝河藩其北,沙河繞其南,香山寺就坐落於大香山之頂。
據有關學者考證,這裡的香山寺初建於東漢時期,距今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全國60餘座香山寺中,它的地位最為重要,因為這裡是佛教漢化觀世音菩薩的證道之地。廣為流傳的「真香山,假龍門」「南普陀,北香山」中的香山說的就是這裡。傳說觀世音菩薩出生在寶豐父城,出家於白雀寺、成道於香山寺、傳道於普陀山。
2.大龍山上有道觀
大香山是一座圓圓的山丘,西有小龍山。小龍山尾西首東,尾低首高。東有大龍山,大龍山首西尾東,龍首高昂,氣勢磅礴。《香山大悲菩薩傳碑》記載,妙善問山神曰:「此名何山?」山神曰:「龍山也,龍居此山,故以名之……此去西岺若何?曰:龍亦所居,是故謂之小龍山。」大龍山東連擂鼓台,主峰海拔464.3米,山體南北長4.5公里,東西寬3公里,呈西北東南走向,蜿蜒若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聖物,人因龍而興,地因龍而著。古代中國有四大龍山,即湖北江陵龍山、河南平頂山龍山、遼寧朝陽龍山、山西渾源龍山。《辭海》上的這個排序是以文獻先後為序,若按得名之由來說,平頂山龍山應排在第一位。因為此山之得名,另一種說法是上古豢龍氏居於此,在這裡養龍,其南邊還有豢龍城。
相傳劉姓始祖劉累奉旨在此豢養兩條龍,因一龍驟然死掉,恐聖上降罪而攜家遠徙魯山邱公城,龍山積聚乾坤龍氣肇始此緣。東西南北中之「青白赤黑黃」五龍慕名而至,讓龍山更添靈威。
大龍山為道教聖地,山頂有石城一座,內建道教宮觀玄武廟,也就是常說的龍山廟。據記載,這座玄武廟始建於東漢,至唐宋兩代規模甚盛,明清時重修,遠近知名。
《大龍山五龍廟碑記》記載:每歲二月二龍抬頭之日獻戲三天,香客來自晉冀魯皖鄂陝,近邑百姓更歡。是年香客潮湧療疾聖水爭灌,部隊設崗限止香客接續不斷。虔誠仰靈光,拜祭食盈潭,龍王降恩澤,萬家沐康年。
3.擂鼓台上戰鼓響
擂鼓台,海拔505米,是平頂山市區北部的第一高山,西接大龍山,東鄰落鳧山,西南有兩小山,一個叫豎旗山,一個叫點將台。關於擂鼓台,有兩個不同版本的傳說。其一,還是和楚莊王有關。楚莊王即位後,革除弊政,勵精圖治,經過3年準備,決心洗卻先祖「城濮之戰」之辱,籌謀北伐中原。公元前610年,楚莊王率大軍出方城渡沙河,駐守大龍山,尋機與晉決戰。晉鄭聯軍殺氣騰騰撲來,欲將楚軍圍殲。楚莊王派細作連夜渡河,令沙河沿岸軍民高舉火把,吸引晉鄭聯軍。晉鄭聯軍心生恐懼,不戰自亂。莊王見戰機成熟,親自在山上擂鼓助威,激勵將士奮勇殺敵。楚軍吶喊著衝下山去,殺入敵陣,晉鄭聯軍大敗而去。為紀念楚莊王和楚軍的英勇無懼,後人就把大龍山上的這個山頭稱為擂鼓台,並沿用至今。
在戰火硝煙中,三公主在山上紅石寨中降生,莊王驚喜異常,賜名妙善。後人為紀念觀世音菩薩在此平安誕生,把紅石寨改名為平安寨。在擂鼓台的陡峭北坡上,有一塊兩米多高的紅色巨石,猶如一把座椅,據說這就是楚莊王的「金交椅」。人們在山寨內建觀音殿供奉妙善公主,香火旺盛。漢朝時,佛教傳入我國,僧人在此山寨內建立寺院,起名「平安禪寺」。擂鼓台頂上有一塊平地,這是當年楚莊王的「回耬地」,傳說當年士兵在這裡無意間落下幾顆糧食,轉眼就見莊稼生長並成熟。楚莊王大喜,命士兵耕種,軍糧問題就此解決。從整體上看,擂鼓台如一頭伏獅,東西兩側各有一眼泉水,稱之為「東獅奶泉」與「西獅奶泉」。兩眼泉水的中間向北不遠處,還有一眼較大的泉水「涼水泉」,可惜現在水流很小,有時甚至不見流水。
平頂山隱藏的美食寶藏
這裡的美食簡直不要太豐富,隨便找家小館子都能吃到讓人驚艷的美味!平頂山的十大美食更是各具特色,有機會一定要來嘗嘗,保准讓你吃了還想吃!
羊肉沖湯 口感鮮嫩,湯汁濃郁,羊肉沖湯是冬日暖身的絕佳選擇,搭配獨特的中藥材熬制,滋補又美味。
攬鍋菜 口感豐富,層次分明,攬鍋菜將各種蔬菜和肉類混合蒸煮,入口即化,是地道的平頂山傳統美食。
郟縣餄餎面 口感筋道,味道醇香,郟縣餄餎面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爽滑的口感深受當地人喜愛。
郟縣燒餅 外酥里嫩,香氣四溢,郟縣燒餅以其獨特的口感和濃郁的香味成為早餐的不二之選。
三郎廟牛肉 口感細膩,味道濃郁,三郎廟牛肉經過精心烹制,肉質鮮美,令人回味無窮。
舞鋼沫糊 口感軟糯,香甜可口,舞鋼沫糊是一道傳統小吃,以糯米和紅糖製作,甜而不膩。
槲墜 口感彈牙,味道香濃,槲墜採用獨特的槲葉包裹蒸製,既有糯米的香甜,又有槲葉的清香。
葉縣醬燜雞 口感嫩滑,醬香濃郁,葉縣醬燜雞選用上等雞肉,配以秘制醬料,經過長時間燜制,味道醇厚。
舞鋼熱豆腐 口感細膩,嫩滑入味,舞鋼熱豆腐以其獨特的熱制工藝和豐富的配料,成為當地一道經典美食。
葉縣燴麵 口感勁道,湯汁濃郁,葉縣燴麵是河南燴麵的代表之一,以其豐富的營養和美味的湯汁深受歡迎。
圖文綜自:平頂山市人民政府官網、平頂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平頂山共青團、挑食之旅
關於平頂山你有什麼想要告訴大家?
還有什麼好的推介?
趕快打在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