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選調生:在鄉村長本領 回母校強能力

2024-06-28     中國青年網

近日,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批特殊的畢業生受邀回到母校。這是一次被命名為「歸林計劃」的行動:已經畢業的選調生,再次返回校園「回爐」充電,以便更好地服務基層,助力鄉村振興。

令老師們欣慰的是,這批放出去的「鳥兒」在經歷風雨後羽翼漸豐,面對鄉村振興中遇到的「三農」問題,有了真知灼見。

融入群眾,才能幹好工作

剛到村上任第一書記時,施昌碩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跑遍田間地頭,聽取老百姓的意見建議。憑著這股子拚命三郎的踏實勁兒,2013年從西農本科畢業的施昌碩從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村子干起,再到鄉鎮、縣,如今已進入大理州委組織部工作。

「選擇基層,就是要為老百姓做事。只要把屁股坐在老百姓這邊,農戶就能理解我們的工作。」回到母校的施昌碩說。而這不僅是他幹事的訣竅,也是「歸林計劃」畢業生們共同的感悟。

如今在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任副縣長的陳傑,回憶起當初駐村工作的場景,也是感慨不已。

當時他工作所在的蕪湖,正在探索「化零為整、集中建房」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有一戶王姓村民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意搬遷。王家的兒子和自己年紀相仿,陳傑便主動和他聊起了電商,一來二去成了好夥伴,得空還去幫王家干農活。

終於,王家的思想工作被陳傑做通了。搬家那天,王家老小都等著陳傑去「起鍋灶」。在當地,「起鍋灶」可是搬家最重要的一件事。

這樣為百姓著想的,還有2016屆碩士畢業生杜天浩、2009屆本科畢業生熱孜婭・庫熱西。長期在內地學習的熱孜婭,性格爽朗,回村工作後就成了各民族交融的「潤滑劑」。2022年開始,她所在的和田市提倡農民外出就業,但這樣一來,放學的孩子就無人照管。熱孜婭和同事們辦起了六點半小課堂,專門為孩子們輔導功課。每逢民族節日,她還帶著各族老鄉載歌載舞,共同歡度。

發展產業,助力強村富民

在陝西省留壩縣,2018年博士畢業的尹鵬先和村民同吃同住,領著大伙兒強村富民,把一個基礎薄弱的村發展為鄉村振興示範村。

擔任火燒店鎮黨委書記期間,尹鵬先依託母校的強大技術支持,帶領老鄉建設食用菌基地、改造特色經濟林,還申報建設了陝西省首批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推動全鎮年發展食用菌510餘萬筒,特色經濟林3.3萬畝。同時,全力打造「未來鄉村」示範鎮,建設秦嶺「三農書院」、鄉村酒店、鄉村天文台等項目,成功創建了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

和尹鵬先一樣深深理解老鄉對幸福生活美好追求的,還有2017級碩士生尚小嬌。2023年,東北冰雪旅遊火爆出圈,在黑龍江省北安市委宣傳部任職的尚小嬌,和同事策劃春節期間舉辦創意焰火秀直播,還和大伙兒組織起全城大秧歌活動。

2019年碩士畢業的黃雯嬌,在掛任江西省瑞金市潔源村支部書記助理期間,先後為近兩萬名遊客講述「紅軍烈士村」的故事。兩年里,在她的參與和見證下,潔源村建成了民宿基地、「三村聯建」項目等,「浴血瑞京」大型實戰演藝景區和櫻花奇境小鎮也順利落地。

旅遊產業的壯大,逐步解決了農村群眾就業難的問題,潔源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也達到60餘萬元,成為全國文明村(鎮)和全國第三批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

促進校地合作

2016年碩士畢業的牛欄芳,在山西省臨汾市尉莊鄉擔任鄉長時,發現鄉里的主導產業――連翹為市場銷路不暢所困。她四處調研、請教,最終藉助消費扶貧平台、企業直銷等途徑,解決了制約連翹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現任陝西省武功縣游鳳鎮黨委書記的武天驕,在工作中發現:由於資金不足和技術瓶頸,當地桂營村的集體經濟項目處於停滯狀態。為了將村集體的「死資源」變為「活資產」,她立足所學專業,利用校友優勢,積極聯繫導師尋求幫助。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當地確立了「蛋雞小院」的校地合作路徑。她還借力楊凌、武功、周至的組團發展機遇,牽線促成武功縣與母校動物科學學院展開校地科技聯姻,打造起一座合作模式、發展理念超前的家禽種養研究院,探索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壯大與農業科技研究推廣雙向奔赴的新路徑。

「讓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是我工作的意義。」2019年碩士畢業、目前在廣東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民安街道辦事處工作的戴銀月告訴記者,所有政策的「最後一公里」,都要能在村裡打通,「政策合適且順利執行,農業肯定越來越好」。

戴銀月說,此次「歸林」,就是想學習母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同林鳥兒」的經驗,把新質生產力落實到基層最需要的地方。

據西農就業指導中心基層就業部部長王坤介紹,為保證選調生工作順利開展,學校專門設立了基層就業部。目前,已組織構建「蹲苗計劃」基層治理能力訓練營、「棟樑計劃」選調生崗前培訓、「歸林計劃」選調生校友返校等培訓內容,以推進形成從「報考前」「入職前」到「入職後」全過程、全方位的選調生培養體系。

「一個計劃,一次歸巢,帶回如此豐碩的成果,真是喜出望外。」西農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羅建峰高興地說。近3年,西農已向全國累計輸送選調生1000餘名,他們投身農業生產一線,把學習、科研與鄉村實踐緊密結合,成為助推學校科研成果、賦能地方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楊遠遠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海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56a2e47db83cfdc4566ee2c7b6cf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