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是蘇聯人怕了嗎?

2023-01-12     羲和奇談

原標題: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是蘇聯人怕了嗎?

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1969年邊境上的珍寶島衝突鬧得那麼凶,為何最後卻偃旗息鼓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蘇關係逐漸惡化

當年雙方交戰之後,毛主席甚至對接下來的戰鬥方針做出了明確指示,「我們國家這麼大,蘇聯、美國一口吃不下,讓他進來,進來就好打了」,意思是我們可以讓開一個口子,讓蘇聯人攻進來,只要他們敢打進來,就永遠不可能打得贏,因為我們有幾億民眾形成的一個巨大的包圍圈,不怕跟他們長期打下去。

毛主席說的這個道理,我們自己人明白,當然蘇聯人也不傻,他們也知道中共游擊戰有多厲害,當年日本人和國民黨都沒能打贏,蘇聯人也不敢輕易往槍口上撞。

當時蘇聯國內對與中共交戰,認識還是比較清晰的,想要搞大動作,至少要準備300萬兵力,這個一時半會兒根本不好弄。

蘇聯當時總人口才了2.4億,有那麼大領土要管,前不久又新接管了一個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8月,其6小時內被蘇聯全面占領),正是被國際輿論討伐的時候,這時候再打中國軍隊,說到底是有點兒心虛,典型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再一個,當時國際上瘋傳一個消息,說蘇聯要對中國搞有限核戰,簡單來說就是,蘇聯準備發射一兩顆原子彈,來精確擊毀中國核武器基地,以此來逼迫中國主動放棄。

當然這也不是空穴來風,蘇聯人確實有過這個方案,還美其名曰叫「核外科手術」,不過最後也放棄了,為啥?

當年北大荒知青戍衛中蘇邊境

就像當時部分蘇聯軍事將領說的那樣,「一兩顆原子彈難以奏效,反而會使蘇聯陷入一場如美國在越南那樣的沒完沒了的戰爭」。

這話說的非常客觀又在理,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是當年被美國兩顆原子彈打趴下的小島國——日本,更不是蘇聯只用了6小時就占領的捷克斯洛伐克,而是不久前才在朝鮮戰場上揚眉吐氣的東亞大國。

一兩顆原子彈,確實可以一舉摧毀位於新疆羅布泊的核試驗基地,但是其他地方咋辦,蘇聯當時也沒這麼多備用的原子彈,真要幾百萬人打進來,最後到底鹿死誰手,蘇聯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反蘇反修遊行

當時中國國內是啥形勢,大家都知道,當時正是處在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化大革命里,全國的情緒是近乎於爆炸性的,珍寶島衝突爆發後,從3月4日到3月12日,全國各地參加反蘇遊行示威的群眾,超過了4億人次,這種一點即燃的情緒,憑誰都不敢輕易觸碰。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因素髮揮了很大作用,就是美國人的態度。

對於中蘇開戰,當時美國人是不會袖手旁觀、視若無睹的,有看到一篇文獻分析過這個事兒,觀點還挺有說服力的。

說當時蘇聯駐美國大使,一個叫多勃雷寧的人,曾幾度與基辛格秘密會談,打聽美國人對中蘇開戰的態度,得到的結果都不太好,尼克森明確反對蘇聯對中國開戰,為啥?

越南戰爭上真實一幕,全裸小女孩在馬路上驚恐地奔跑,拍攝者Nick因此獲得了普利茲獎

要知道,當時美國人日子可不太好過,總也打不完的越南戰爭,花了美國財政的大把鈔票,財政赤字越來越嚴重,美國民眾對此是深惡痛絕,因此尼克森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結束掉這場戰爭。

但是,想要體面地結束越南戰爭,尼克森就需要向毛澤東示好,畢竟中國才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

1969年7月21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將部分緩和對中國的旅行限制和貿易封鎖,之後尼克森又在關島,說了一大段示好中國的話,大意是美國將從越南撤軍,希望能緩和同中國的緊張形勢,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尼克森主義」。

面對美國總統拋出的橄欖枝,中國也不可能無動於衷,畢竟多一個朋友意味著少一個敵人,當時中央曾有人提出,可以考慮恢復中美會談來打破僵局,不過這第一步似乎跨得有點大,就沒有被採納,不過這種緩和中美關係的論調,是逐漸上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方明顯地主動示好,是在1969年12月7日,中國主動釋放了因遊艇失事,而誤入中國領海的兩名美國人,之後中美關係就越來越緩和,兩年多之後1972年2月,尼克森總統訪華,中美徹底打破僵局。

應該說,在當時中蘇可能開戰的緊張局勢下,美國人選擇了支持中國,這個道理很好理解,美國當時真正的敵人,是蘇聯而不是中國,聯合弱的一方(中國),必然可以更好地遏制強者(蘇聯)。

總之,各方面因素綜合反應之下,這場中蘇大戰被順利化解了,1969年9月11日,蘇聯總理柯西金在北京首都機場貴賓室,跟我國總理周恩來進行了一對一的機場會談,

3個小時之後,雙方達成了共識:1、雙方同意不應為邊界問題打仗;2、雙方同意舉行和平談判解決中蘇邊界爭端;3、在正式談判之前,簽訂臨時協議保證邊界不惡化。曾經一觸即發的中蘇戰爭,被兩國總理成功「扼殺在了搖籃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55a864ce321289a38779271979285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