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新質生產力內涵與變革探索

2024-06-11     新華社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必然伴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在技術賦能的傳媒領域,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深刻重塑著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模式。過去十年,網際網路的普及、社交媒體的興起、移動媒體的發展以及數位技術的躍遷,共同構築了一個即時、互動、可視化、全球化的信息環境。隨著顛覆性技術如人工智慧的興起,尤其是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湧現,傳媒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正經歷一場革命性創新。在向智能傳播轉向的歷史節點下,傳媒生產力如何產生質的飛躍?如何決定傳媒生產關係的重構?這是亟待回答的命題。

一、新質生產力的孕育探索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變遷的最活躍因素,是可能的潛在力量和新生的現實力量之合力。[1]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足見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的關鍵地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路徑,核心在於以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革。[2]簡而言之,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在於科技現代化。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公開提出新質生產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也成為備受關注的熱詞。具體而言,新質生產力就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含義遠不止於生產力的增長,它代表著生產方式的革新、效率的飛躍、創新能力的增強以及用戶體驗的全面升級。

在中國整體發展的推動下,在傳媒業受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顛覆性變革的當下,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提出和內涵創新恰逢其時,它引領了「傳媒新質生產力」概念和內涵的深化,指導了新質生產力理念在傳媒行業的具體應用,同時也為科技創新促進我國新聞傳播學變革與創新提出新要求,為媒體融合縱深發展,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進而聚焦智能傳播體系的質與效,謀劃新的方向。

二、傳媒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徵

隨著技術驅動的增強,傳媒新質生產力正逐漸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為了深入探討傳媒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徵,以下將從來源、組合和效果三方面對其內涵進行分析,並從「新」與「質」兩方面總結其特徵,有助於我們把握傳媒新質生產力的意義,並為傳媒行業的持續繁榮與創新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一)傳媒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來源、組合、效果

為了解讀傳媒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首要任務是明確對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準確透徹的理解。

一是來源。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這表明,傳媒新質生產力的興起,首先需要前沿傳媒技術的支撐和推動。其次,在傳統生產要素中,勞動者、土地、資本和技術是核心組成部分,數據則作為新興生產要素被提出。與之對應的是數字媒體,也就是數字經濟在傳媒行業的表現形態。生產要素配置指生產要素的組合搭配,而新質生產力代表創新性重組各種生產要素。傳媒新質生產力將數據與各種傳統生產要素搭配起來實現創新性配置,例如數據與勞動者結合為數字記者。與傳統生產要素的簡單疊加不同,數據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與傳統要素結合時產生了乘數效應,即數據的加入不僅僅是量的增加,更是質的飛躍。將數據與其他生產要素深度融合,有助於釋放傳媒業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社會價值。此外,傳媒新質生產力必然出現於傳媒產業轉型的大潮中。文化與科技的持續融合不斷推動媒體戰略轉型邁出新步伐,我們需要順應趨勢,大力發展傳媒新質生產力,才能不斷生成「好作品有好傳播,正能量帶動大流量」的優秀作品。

二是組合。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要理解傳媒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同樣也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切入。從勞動者角度來說,要將傳媒勞動者升級為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掌握新質生產力資料的應用人才,即推動傳媒人才向數字化、智能化、融媒化方向轉型,培養掌握數位技術又懂新聞傳播的復合型傳媒人才。從勞動資料角度來說,關鍵要掌握核心科技,如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這些都是推動傳媒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媒體要不斷更新優化技術基礎設施,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傳播環境和用戶需求。從勞動對象角度來說,既要挖掘現有勞動對象的潛力,做好現有內容類型的生產;又要創造新的勞動對象,加強跨界融合,不斷嘗試新的傳播形式與內容,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實現精準傳播與個性化服務。

三是效果。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這也意味著,前文所提及的生產要素將能夠在更短時間內創造出更多價值。在新媒體傳播實操中,這點尤為明顯。以視頻製作為例,傳統的方式需要人工拍攝、剪輯與後期,製作一條新聞視頻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但如果藉助於先進傳媒新質生產力,通過生成式人工智慧製作圖片、音頻或視頻,就可以極大加快內容的生產速度與發布效率。

(二)傳媒新質生產力的特徵:「新」與「質」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延伸到傳媒新質生產力的特徵,也可以從「新」和「質」兩方面來進行分析。「新」指新技術、新產業、新形態,體現在不斷創新的先進技術,例如大數據、雲技術、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技術重塑了媒體內容的創作方式,同時增強了媒體的生產效能。「質」指的是本質、品質,反映在媒體產出質量的全面躍升,包括內容生產與傳播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更精準傳達主流價值、更有效地引導輿論,先進手段更優化地進行新聞核查,多元路徑更高效治理網絡空間,以及信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

傳媒新質生產力體現了新質生產力在媒體融合領域的具體應用,通過將先進媒介技術融入媒體業務各環節,實現「策、采、編、審、發、評、饋」全鏈條技術賦能。傳媒新質生產力推動了生產工具的升級,既有助於傳媒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轉型和發展,又有效促進媒體深度融合。

三、傳媒新質生產力的表現與發展路徑

在當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傳媒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成為推動傳媒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通過橫向布局和縱向回溯,可以感受到傳媒新質生產力在技術、內容、運營和組織四個維度創新發力之深,並且與過去十年媒體融合曆程緊密相連。在此基礎上,傳媒新質生產力的未來發展路徑正在形成。

(一)橫向布局維度,縱向回溯時空

以橫向視角解讀傳媒新質生產力,可見其發力點正遍布多個維度,加快實現全面布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理論內蘊,主要體現為「科技驅動」「產業賦能」「高質量發展」等緊密聯繫、相互形構的新生產力觀上。[3]與之呼應,傳媒新質生產力也通過多維度發力,構建新型傳媒生態。

一是技術革新。勞動工具作為勞動資料的核心,其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在推動勞動資料向高智能化轉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傳媒新質生產力要求我們應當著重提升對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勞動工具的使用效能,通過革新勞動資料來優化內容生產的流程和分發機制,為傳媒產業運營注入新動力,進而通過提升勞動生產率和質量,促進傳媒產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同化發展。

二是內容出新。《「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要求「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媒體生產堅持「內容為王」導向,以先進技術深耕優質內容。在這個智能技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時代,媒體正站在新起點上,探索如何以技術驅動拓展內容創新的邊界。在智能內容生產與融媒體內容製作等方面,個性化、可視化、互動化已經成為新的趨勢。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能夠精準捕捉用戶需求,構建細緻的用戶畫像,量身打造個人化的新聞體驗。生成式人工智慧經過數據訓練,能夠憑藉算法生成模型,自動生產文字、圖片、音頻及視頻內容,目前越來越多的媒體已經接入AIGC工具,輔助內容生產,增強可視化水平。另外,人工智慧可以實時監測用戶對媒體內容的反應,通過智能交互、在線調查等模式,讓用戶主動與內容進行互動與反饋,此舉既能提升用戶的使用趣味性,又能輔助媒體及時獲取用戶反饋,進而優化內容創新策略。

三是運營創新。近年來,我國媒體不斷強化智能技術應用布局,拓展「媒體+」的運營模式,積極探索「媒體+政務服務商務」融合發展新道路,發揮媒體在信息傳播、政府治理、公共服務、商業服務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在「媒體+政務」領域,新媒體技術正在重塑政府與民眾的互動模式,通過引入智能客服機器人,為民眾提供快速且精準的政策解讀和辦理指南,提升政務服務的響應速度與用戶體驗,進而優化公共服務質量。在「媒體+服務」領域,媒體應依託數位技術對接公眾需求,打造移動綜合服務平台,做細民生服務;發揮技術優勢,凈化網絡生態,加強輿論引導;暢通與民眾互動渠道,藉助分發、人機對話等技術搭建受理平台,增強社政互動反饋,推動基層良政善治與科學決策。在「媒體+商務」領域,媒體應發揮數位技術優勢,利用市場化手段實現媒體資源價值變現,打造「優質原創內容+增值服務」產業鏈,向電商、雲直播、文旅、教育、遊戲等領域延伸,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實現「事業引領產業、產業反哺事業」的良性循環。

四是組織煥新。當新質生產力介入媒體工作的各個流程,與之相關聯的組織體系與人力資源安排都將煥然一新,在體制機制整體變革以適應生產力變革基礎上,可著力在兩方面形成抓手。一方面,媒體需要重新規劃智能時代的組織結構,在數字化轉型中大力調整傳統勞動力資源配置。例如,新華社專注於以技術賦能內容與形式創新推動媒體融合,以技術創新打造精品融媒體產品,走在我國媒體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融合方面的前列,打造了「智能化編輯部」「媒體大腦」「AI合成主播」等,將人工智慧引入新聞生產,在智能採集、智能加工、產品生產、智能審核、智能分發、智能反饋的全鏈條中充分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引領傳媒產業的智能化進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積極牽頭成立了「央視聽媒體大模型」研發共同體,並通過揭牌儀式宣布了其人工智慧工作室的正式成立。此工作室將整合總台的廣播電視與新媒體資源,依據節目製作的需求對「央視聽媒體大模型」進行深度訓練,旨在迅速提升其針對特定業務的能力,從而構建一個創新且高效的視聽節目創作大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快建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育體系,著力挖掘能夠與人工智慧技術共舞的媒體新生力量,培育促進媒體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激勵員工創新思維,讓每個人都成為推動傳媒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引擎。

以縱向視角回溯傳媒新質生產力的前世今生,會發現傳媒新質生產力與媒體融合十年的發展歷程緊密相連,共同描繪了傳媒產業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背景下的深刻變革。

培育和發展傳媒新質生產力是一個持續而漫長的過程。自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媒體融合發展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年有餘。在十年媒體融合曆程中,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各級各類媒體積極貫徹媒體融合的戰略方針,實現了從技術革新到管理創新,到塑造全媒體傳播格局、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的進化。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日益成熟,許多媒體日漸致力於深入研究人工智慧技術在新聞生產各個環節的應用,這標誌著傳媒新質生產力在智能化全媒體轉型道路上的關鍵作用,也為媒體行業的未來指引了明確方向。

(二)傳媒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

傳媒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國家信息化進程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一環。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出發,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發展戰略。

從宏觀層面來看,在應對傳媒行業發展的複雜局面和重大任務時,我們必須樹立全局觀念,確保傳媒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國家戰略同步,同時注重頂層設計的完善與執行,以推動傳媒產業實現質的飛躍和高效融合。傳媒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立足於我國基本國情,針對我國媒體發展中的短板,尤其是媒體融合過程中面臨的各類新問題進行改進。傳媒新質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緊密結合我國媒體的發展現狀,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我國在媒體建設與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與良好的頂層設計高度相關。傳媒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加強戰略統籌規劃,完善技術頂層設計,在統一技術系統、技術標準與技術語言的基礎上推進後續融合,提高利用效率,以「技術一體化」走出一條自主可控的技術驅動之路,避免因技術頂層設計不協調不全面而弱化技術賦能。

從中觀層面看,要推動傳媒產業向深度融合方向進一步邁進。傳媒產業的深度融合與轉型升級要求我們重新整合數據、信息等新生產要素與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之間的關係,實現生產要素的高效重組,充分激發傳媒產業內的人才、用戶和內容資源的潛力,進而提升整個產業的運營質量和效率,推動產業向更深層次的融合與創新方向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確保科技創新在傳媒產業轉型中的引領作用,將新生產要素如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真正融入傳媒產業各環節,確保技術革新為傳媒產業帶來實質性效益。

從微觀層面來看,媒體需要發揮技術人才「頭雁效應」,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隨著傳媒產業中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的變革,我們迫切需要構建起一支適應傳媒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人才隊伍。在新質生產力中,技術驅動占關鍵地位,掌握數字技能的勞動者也將從眾多從業者中脫穎而出。對媒體而言,一方面,需要創新招聘與激勵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提升現有團隊業務水平;另一方面,更需要積極引入技術專才,為團隊提供新鮮血液,激發團隊新思維與新舉措,進一步推動技術和內容的轉型升級。雖然這一過程會讓媒體在前期面臨諸多挑戰,如重新規劃人才吸引與留存策略、建立靈活的工作機制、加強工作人員數字素養與數字技能的培訓等,不過,一旦克服了這些困難,將會為傳媒新質生產力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結語

隨著傳媒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傳媒生態也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傳媒生態構建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而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支持下,傳媒行業內部各個方面與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互動,例如內容生產分發、用戶互動反饋、監管與倫理完善、商業模式創新等。可以展望,傳媒新質生產力將會構建起新技術與新媒體的共贏未來。

傳媒新質生產力的深入探索更是符合中國式現代化對媒體發展的要求。傳媒新質生產力標誌著我國媒介技術創新、傳媒產業布局、傳媒產業系統升級進入新階段。國內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等前沿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傳媒新質生產力的壯大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保障。我國媒體應當在充分吸收和總結過往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深入探索傳媒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方法,以推動傳媒產業的良性持續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創新、實踐探索也為我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提供了遵循,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探索和規律總結以及理念創新恰逢其時。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重要發展節點,我國傳媒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深刻挖掘新質生產力在傳媒發展領域的重要意義,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長風破浪、未來可期。(作者曾祥敏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瑤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碩士研究生。本文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專項項目《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023JZDZ032〉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3]鄧玲.習近平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理論內蘊及時代意義[J/OL].學術探索,2024-03-11,10:27:1-8.

[2]周文,李吉良.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J].社會科學輯刊,2024,(02):114-124.

本文刊登於《中國記者》2024年第5期

原標題|《智能傳播語境下傳媒新質生產力內涵與變革探索》

新媒體編輯|梁益暢 劉益帆(實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5588abaafde461effa6d1c20d791750.html












又見斯坦丘

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