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適當地在限定時間內吃飯,真的可能延長壽命

2024-01-15     科普中國

原標題:最新研究:適當地在限定時間內吃飯,真的可能延長壽命

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裡,人們對於健康和長壽的追求從未減弱。

科學家們一直在持續關注限時進食,並驚訝地從動物實驗中發現合理的限時進食或許真的可以延長壽命,適當的限時進食,也在人身上有可喜的表現。

要提醒的是,不要根據研究論文直接調整自己的飲食作息,請諮詢專業人士為自己量身定製並保持關注隨時調整。

輕斷食是進食和禁食交替進行的飲食模式(來源:作者 AI 生成)

限時進食可以延壽?

限時飲食指的是,限定在某個時間段內進行飲食,超出這個時間段就不再進行飲食。

在 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就發現通過限制卡路里攝入,能夠使實驗大鼠的壽命延長近一倍。然而,這些實驗動物的食物攝入限制在正常攝入的 40%左右。但這種一聽就餓的方案直接用在人身上,顯然是困難且不切實際的。為此,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更加可行的替代方法,其中就包括限時進食,於是從果蠅、小鼠再到人,被餓了個遍……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馬特·烏格萊特( Matt Ulgherait )教授等首先對能夠延長果蠅壽命的限時進食方案進行了篩選,發現成年果蠅若中午 12 點到第二天 8 點禁食,然後恢復進食,直到第三天中午再次禁食,能夠顯著延長壽命(雌性果蠅的壽命延長了 18%,雄性果蠅的壽命也延長了 13%)。與此同時,限時進食讓老年果蠅變得更加健康:恢復肌肉功能,攀爬能力變得更好,與衰老相關的蛋白質聚集更少,老年果蠅常見的腸道疾病也會緩解。

限時進食對小鼠和果蠅的益處 圖片來源:文獻[3]

隨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卡拉(Carla B. Green)和約瑟夫(Joseph S. Takahashi)的團隊花費四年時間,用數百隻雄性小鼠做了相似的實驗。他們為小鼠設計了 5 種不同的限時喂食方案,發現限時喂食小鼠的壽命會比正常喂養小鼠要長 10%到 35%。對小鼠而言,禁食 22 小時與禁食 12 小時延長壽命的效果是差不多的,而晚上禁食比白天效果要更好。與果蠅一樣,限時進食的小鼠的老年疾病發病更晚。

卡拉和約瑟夫團隊使用自動喂養器保證了進食時間和食物量 圖片來源: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儘管目前在人體上進行的限時進食研究規模較小(10~60 人),且持續時間短(不到 6 個月),但臨床研究表明,限時進食對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在內的多種慢性疾病具有強大的調節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測通過限時進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人類的壽命。

只知其然從來就不能滿足科學家,所以問題來了,限時進食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限時進食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

針對這一疑問,我們首先需要探討限時進食是否意味著動物攝入更少的食物。以果蠅為例,實際上,在經歷了長時間禁食後,果蠅在重新進食時表現出了「暴飲暴食」的行為,導致其食量反而比正常進食更多。這表明,限時進食和卡路里限制並不是通過同一種機制影響壽命的。

馬特·烏格萊特(Matt Ulgherait)等人認為限時進食是通過促使細胞自噬來延壽。自噬是一種細胞內部的修復和清理機制,通過將受損的細胞器和蛋白質降解,清除細胞內的廢物和有害物質,有助於維持細胞的健康。馬特的後續實驗也證實了這一猜測:當基因抑制果蠅的自噬過程時,限時進食就不再能延長壽命。

前文已提到,夜間禁食的動物在壽命延長方面通常表現得更為顯著。針對這一現象,科學家們提出了限時進食與身體生物鐘相互關聯的理論。生物鐘,或者稱為晝夜節律,是一種在恆定條件下維持的每日新陳代謝、生理和行為節律。這一現象是從最簡單的藍藻到人類的各種生物中都能觀察到的,它確保了生物體在自然條件下能夠適應晝夜的變化。

進食和禁食的日常行為同樣會影響這些系統的信號傳遞。因此,在適當的時間窗口內進行進食,更好地使食物攝入與營養代謝的晝夜節律保持一致,有助於身體更有效地利用能量。這不僅可以減輕胰島素和其他激素的負擔,而且對身體整體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基因表達的過程。基因是 DNA 分子中的特定區域,它們包含了編碼蛋白質所需的遺傳信息。基因的控制是高度動態的過程,它可以被外部因素影響和調節。圖片來源:《癌生物學》Robert A.Weinberg

從分子水平來看,限時進食通過影響基因表達發揮延壽的作用。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 24 小時內每 2 小時收集的限時進食小鼠器官和大腦樣本進行了分析觀察後發現,小鼠體內有 70%的基因對限時進食做出了響應,改變了小鼠體內超過 80% 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表達的相對水平和/或日常節律。通過限時進食,不僅能夠改變小鼠腸道或肝臟中的基因表達,而且還能夠影響小鼠大腦、腎上腺、下丘腦和胰腺等對激素調節至關重要的器官中近 40%的基因。此外,限時進食還增強了多種晝夜節律基因的表達。

結語

雖然一些初步研究支持限時進食對健康的積極影響,但這些研究很多都是在動物模型上做的,而人體的生理學和代謝複雜,個體差異也很大。因此,採用任何新的飲食模式之前,最好諮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的建議,否則盲目自行斷食,有可能帶來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

我們可以期待,隨著人類對衰老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更多科學研究將有助於解開限時進食對人類壽命和健康的確切影響,為我們提供更明智的生活方式選擇。

參考文獻

[1] Acosta-Rodríguez, Victoria, et al. "Circadian alignment of early onset caloric restriction promotes longevity in male C57BL/6J mice." Science 376.6598 (2022): 1192-1202.

[2] Ulgherait, Matt, et al. "Circadian autophagy drives iTRF-mediated longevity." Nature 598.7880 (2021): 353-358.

[3] Longo, Valter D., and Satchidananda Panda. "Fasting, circadian rhythms, and time-restricted feeding in healthy lifespan." Cell metabolism 23.6 (2016): 1048-1059.

[4] Ripa, Roberto, et al. "Refeeding-associated AMPKγ1 complex activity is a hallmark of health and longevity." Nature Aging (2023): 1-17.

[5] Acosta-Rodríguez, Victoria, et al. "Circadian alignment of early onset caloric restriction promotes longevity in male C57BL/6J mice." Science 376.6598 (2022): 1192-1202.

[6] Long, Hong, and Satchidananda Panda. "Time-restricted feeding and circadian autophagy for long life."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8.1 (2022): 5-6.

[7] Deota, Shaunak, et al. "Diurnal transcriptome landscape of a multi-tissue response to time-restricted feeding in mammals." Cell metabolism 35.1 (2023): 150-165.

[8] Harel, Itamar. "The turquoise killifish." Nat. Methods 19 (2022): 1150-1151.

[9] Zhang, Chen-Song, et al. "The aldolase inhibitor aldometanib mimics glucose starvation to activate lysosomal AMPK." Nature metabolism 4.10 (2022): 1369-1401.

策劃製作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丨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Denovo團隊

審核丨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48d79c88c96d799d0096276d7d18e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