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成都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39位。
2022年開啟,堅持創新驅動,做強科技支撐,成都如何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市政協委員、市科技局局長丁小斌留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一共被提及49次,同時在重大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增長、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高新技術企業增長等方面提出了鮮明目標: 「數字背後體現了市委市政府落實中央、省委關於創新驅動發展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關於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部署,在整個布局上體現了可操作可量化。」
今年掛牌天府錦城實驗室和天府絳溪實驗室
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成都將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深入推進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建設。「現在已初步完成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相關的規劃建設行動方案、專項政策以及協同機制,特別是在空間優化上提出了『1+4+N』的空間格局,並在產業技術方向上和空間領域上進行布局,計劃今年上半年出台。」丁小斌表示。
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眼下,成都正加快建設天府實驗室,去年已掛牌運行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和天府永興實驗室。他表示,今年,成都還將掛牌天府錦城實驗室和天府絳溪實驗室,為成都引聚高層次人才提供平台支撐。此外,還將爭創國家高端航空裝備、網絡安全、精準醫學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未來1-2年能夠在成都落地布局,將對成都打造創新策源地,集聚高端人才具有非常好的承載作用。」
「幸福成都」是宜居的也是宜業的
「抓科技創新關鍵是抓主體,要在龍頭企業、科技人才和大院大所方面做文章。」丁小斌分析,隨著成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的推進,成都高新技術企業保持著穩健增速,高新技術產業營收收入增長了13.9%。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企業支撐,而高新技術企業則是其中的翹楚。丁小斌表示, 成都將繼續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落實好補貼和國家相關稅收政策。
成都高校資源豐富,擁有各類高等院校60餘所,在校大學生人數排名全國前列。如何發揮高校資源優勢,把資源優勢變成社會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和產業優勢? 成都將繼續推動和發揮大院大所的作用,在大院大所的專業設置和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
1月14日,成都召開市委人才工作會議,對未來五年成都加快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進行研究部署。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根本,成都在這一方面有先天的優勢,已經連續13年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是許多高端人才願意來成都的原因。」
丁小斌認為, 「幸福成都」不僅是宜居的,也是宜業的,成都將出台人才新政3.0版,將從以前簡單的給資金、給項目到給生態、給環境,把城市打造成為成就事業的平台。
以天府實驗室作為改革的試驗田
成都有力地吸引科技人才、科技企業以及創新平台的落地,關鍵在於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的構建,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天府實驗室的掛牌和運行,最核心的就是體制機制的改革。」丁小斌表示,當前的成都正以天府實驗室作為改革的試驗田,近期在省科技廳的領導下,市科技局參與制定了 《關於支持天府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政策(徵求意見稿)》 ,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就提出創新項目管理體制和首席科學家制。
具體來說,在項目布局上首席科學家可以自行選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路線,在激勵政策措施上可以採用年薪制、協議工作制、崗位工作制等,在成果的歸屬上符合國家規定的情況下賦予科技人員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在考核驗收上建立科研容錯免責機制。
此外,還將在產業園區的規劃、標準化廠房的建設、上下游企業的招引、創新政策的制定等方面推動鏈主企業和龍頭企業參與「建圈強鏈」的話語權和參與度。同時,用好金融活水,用好「科創通」平台,讓企業項目更好發揮作用,實現有效投早投新,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
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