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 韓
編輯|李春暉
當6月的上影節開幕論壇上,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說出「對電影真正的衝擊是劇集的崛起」,其帶來的刺激與引發的熱議,不亞於九年前他在同一場合喊出「未來電影公司都是為BAT打工」。
「今年熱播的幾部劇像《狂飆》、《漫長的季節》,這樣的長劇集講故事的質量越來越高,覆蓋面越來越廣。」在於冬看來,劇集的成功也在提醒電影人,要回來講故事、拍人物,不是拼特效的時候了。
有此感受的不止於冬一人,2022年是國產劇的轉折之年。不管是大眾熱度還是專業口碑、產業價值還是社會影響,劇集都實現強勢增長。是娛樂也是啟蒙,是生意也是意義,這樣的劇集,當然也堅定了視頻平台長期投入的決心。
「在騰訊視頻的所有內容品類中,劇集仍然是核心。」今天(6月19日)的騰訊視頻影視年度發布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在線視頻執行長孫忠懷明確宣告。一方面,劇集是這個時代最普世的文藝消費品,在可預期的未來不會改變。另一方面,在線視頻平台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只有劇集才是網站用戶持續付費的根本驅動力。
讓電影大佬羨慕的,正是當劇集的品質、產出頻率與商業模式三者皆成熟時展現出的盈利能力。如今長視頻平台相繼實現財務扭虧為盈、內容信譽回升,證明了這條路並沒有錯。
但還不夠。現在是偶有精品,我們想要好劇不斷。當各大平台摩拳擦掌進入新一輪競賽,這次能實現真正的「好劇自由」嗎?當騰訊視頻喊出「一年做好100部劇」,這家平台、這個行業準備好了嗎?
後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好劇
過去三年,行業生態與觀眾心態的改變震盪著整個劇集領域,內容潮流、明星、主創、內容廠牌都在激變中迎來洗牌。
「後疫情時代,大家正在重建生活的坐標,無論是內容製作也好,還是生活方式也好,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出現的現象。以前牢不可破的東西,現在可能就被打破掉了,以前不敢想像的東西,現在卻敢想像了。」孫忠懷在演講中分享了他的觀察。
這首先表現為觀眾審美的提升。粗製濫造的作品越來越混不下去,而審美高級的作品、無論大眾還是小眾,都能獲得口碑加成。2022年是公認的古偶復興之年,《夢華錄》《星漢燦爛》等作品脫穎而出,除了劇情立意上的創新,表現手法也較以往的「流水線古偶」有所升級,置景精細考究,光影運用得當。
可喜的是,此次審美提升是整體性的,並不止於對視聽美學的追求。《三體》深度還原原著,稍顯硬核晦澀。《漫長的季節》是一部作者化劇集,某些集數時長在100分鐘以上,這些在以往可能是「趕客」的堅持,如今都得到了市場的尊重。「用戶比過去更為成熟,有耐心,有判斷力。」孫忠懷指出。
另一個顯著變化,是觀眾的關注點在發生遷移。
過去是向外探索世界、注重廣度,現在則是向內探索內心、注重深度,唯有更加有層次的表達,才能滿足今天的觀眾。早期懸疑劇展現奇情懸案即可,如今則是社會派推理當道。同理還有都市劇,這屆觀眾想要從中看到真正的生活,以及人物內心的成長與抉擇,而非一味的求爽、求話題。
這些表現在內容生產端,則是粗暴追熱點的人少了,踏實做內容的多了。孫忠懷透露,今年以來的騰訊視頻立項決策會上,越來越多的項目是在強調自己的差異化、獨特性,而不是強調去抓什麼市場熱點。換句話說,觀眾的成熟進步,支撐起了創作者多樣化的內容追求。
比方說,更加放心去擁抱現實題材。爆款來自共情共振,再恢弘的想像也要觸摸生活的質感,這成為從平台到觀眾的共識。《狂飆》《漫長的季節》無不是從歷史現實中來,又讓觀眾對現狀產生新的感悟。而這也指出了現實題材的當下使命與發展方向:藝術不是逃避現實的手段,而是理解現實的媒介。
同時,創作者也做好了啃硬骨頭、做硬菜的準備。得益於《開端》《三體》等爆款的撬動,科幻題材升級為一條國劇新賽道。嚴肅文學、傳統文學也加入IP開發行列,如茅獎作品《人世間》、余華小說《文城》,以及正當紅的東北傷痕文學。
不僅如此,今年市面上還湧現出一些挑戰傳統認知的垂直創新內容,不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將一個點做到極致。《去有風的地方》雖有節奏慢、劇情弱的爭議,卻精準戳中了社畜疲憊不堪、想要逃離的心理。《夏花》以極度認真的態度改編晉江網文、刻畫青春萌動,在女性觀眾中贏得了口碑。
「重建生活坐標也好,探索新生活方式也好,我們需要有一個信得過、靠得住的根與魂。有了根和魂,才敢去四處研究探索一番。」孫忠懷談到,文藝創作同理,內容探索需要有根與魂的引導。根是中華文明的根,例如,讓傳統文化賦予古偶深度,讓古偶成為文化傳承的容器;魂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魂,讓劇集成為中國好故事的載體,助力對內對外傳播。
而說到底,好故事才是劇集的基石,創作的所有努力都要服務於講好一個故事。一個邏輯自洽、沒有bug的故事,依然是劇集創作的重中之重。
「做好每年的100部劇」
「好劇自由」,顧名思義,知道了什麼是好劇、要做什麼樣的好劇還不夠,還要讓觀眾有足夠的選擇空間。這不是單部劇的品質問題,也不僅僅是創作層面的問題,而是對視頻平台的布局與產能提出的新要求。
純砸錢、廣撒網的粗放打法已經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精耕細作,這也正是視頻行業走向成熟的標誌。作為對這一趨勢的洞察與回應,早在兩年前,騰訊視頻就提出了要成為「藝術與科技驅動的視頻娛樂引領者」的中長期戰略,令接下來的轉型探索有了總綱領。
2022年4月的「早春業務分享會」上,騰訊視頻提出「降本增效」、「成本優化」、「創作激勵」等主要理念,以達到讓內容理性生產、成本合理分配,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一年後的同一場合,內容要求進一步細化為「愛」「燃」「智」「議」四大賽道,以及「五要五不要」內容取向:
重點投入高品質帶來價值流量的、持續形成長期品牌IP的、尊重戲劇規律和製作誠意的、品類題材有創新的、有價值表達的作品;同時堅決不要複製雷同的、懸浮低俗的、沒有創新的,以及沒有當下價值的低效作品、高投入低產出的降級作品。
以此為基礎,孫忠懷提出了一個更加務實的目標,「騰訊視頻每年播出新熱內地電視劇差不多100部、3000集左右,做好這100部劇,就是我們電視劇團隊最主要的目標。」
這一目標又可拆解為具體執行中的四個關鍵點:對品質的要求,100部劇的整體水準要有所提升;對品類的要求,播出內容必須豐富多元,能夠滿足不同類型觀眾的訴求;對上限的要求,100部里要能「蹦出一些特別拔高的、讓觀眾記一輩子」的爆款作品;最後,對下限的要求,要儘可能減少平庸之作。
「用我們內部的工作用語來說就是減少B級劇,減少掉級的劇,這可真不是一個容易的目標。」孫忠懷坦言。
可以說,當天公布的最新片單正是騰訊視頻內容策略升級的最好註解:170餘部作品涵蓋了古裝、年代、都市、愛情、家庭、諜戰、科幻等多個類型,彰顯出多元、創新、前沿的布局眼光。
除了一如既往在主流大劇與現實題材上加磅,為即將到來的抗戰勝利80周年儲備了大劇《歸隊》《戰爭和人》,「X劇場」、精品短劇、喜劇矩陣、科幻矩陣也有更多項目亮相或釋出物料,張藝謀執導的電競劇《英雄聯盟》正式官宣。
同時,合作對象的範圍與量級均有擴充,穩定作品的爆相。例如,馬伯庸IP再次出現在騰訊視頻片單中,《長安的荔枝》自帶開發熟手留白影視。此外,當天還發布了與閱文集團的長期互信、深度合作戰略以及與TVB的精品片庫共享計劃。
重塑產能,從製片人開始?
除了有效播劇,還要建立穩定持續的內容供給。畢竟,平台在內容上所做的努力,最終都是為了讓用戶對平台也產生喜愛與信任。「只有這樣,用戶才願意持續付費,商業模型才能成立,行業也才能持久繁榮。」孫忠懷說。而騰訊視頻此次重塑產能的具體行動,正與觀眾想到一塊去了。
硬糖君之前討論過,在網友為國劇操心的過程中,幕後工種的關注度不斷上漲。編劇、導演都已經過一輪造神與祛魅,目前輪到製片人被視為一部作品審美高低的決定者。騰訊視頻對內部管理方式的反思、轉型與升級,也正是圍繞製片人。
「可以說,騰訊視頻製片人審美水平的平均線,決定了我們平台觀眾消費作品的平均線。我們審美的上限代表他們能夠享受的上限,我們對作品容忍的底線代表了他們能夠接觸到多少平庸之作。」孫忠懷直言,因此首先要督促製片人提升專業性。
其次,要擴大製片人團隊的數量,讓每個作品都有足夠的人力與注意力跟進,避免淪為平庸之作。經歷了2021-2022的降本增效瘦身之後,目前騰訊視頻有比較充足的編制,能吸收更多年輕人、科班出身、有過項目實際操作經驗的人才。
同時,管理要升級,製片人考核儘可能打破大鍋飯。「每個製片人拿到的錢跟作品最終的質量要掛鉤。過去彈性不夠,搞平均主義,現在這個機制要改,要提供足夠的動力和壓力。」
最後,要形成尊重藝術家、尊重創作的信仰,並落到實處。「比如積極主動走進合作夥伴公司聽項目介紹,比如討論作品基於價值觀、故事核、創新點來討論,先別談錢,比如縮小決策會規模,單次會議最多討論三四個項目,確保每個項目都得到尊重,等等。」
更重要的是項目評判標準的升級。孫忠懷承認,過去騰訊視頻作品的好壞標準更多指向一個包含流量和財務的復合型指標,考慮了財務上的成功,但與「藝術驅動」不完全一致,因此要升級調整,將作品的藝術成就與業務成功分開看。
「上上之選是二者都成功,口碑與流量雙豐收。假如二者不可兼得怎麼辦?我覺得對於每個作品的創作者而言,一定是選藝術,選口碑。藝術成就是1,財務成功是0。沒有前面的1,再多0也無意義。這兩個標準分開,可以避免創作者走入誤區,迷失方向。」
曾經流行於行業上游的唯數據論,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下游的思維觀念。經常有網友開帖討論,豆瓣評分突出但數據遜於許多長劇的《漫長的季節》究竟是否算成功,平台的重金投入是否值得。此次騰訊視頻對於項目標準的表態,當可解決一部分這樣的疑問。
事實上,《三體》《漫長的季節》的主創都曾在採訪中感謝平台。前者曾出現延期、超期以及需要追加資金投入的情況,後者很任性地完全按照故事節奏來設計集數與單集時長。但這些都得到了平台的理解與支持,也最終轉化為外界對平台的信任與尊敬。
在文藝圈,劇集的地位一直不算高,所謂「拍電影的看不上拍電視劇的」。連吃瓜群眾都覺得,電影咖比劇集咖「高貴」。
過去幾年,劇集更是來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受困於大IP、小鮮肉模式,劇集是「內娛藥丸」的集中體現;不夠快也不夠直給,長劇集沒準兒會被短視頻淘汰;以及劇集捉摸不定的投入產出比,正是令長視頻陷入燒錢泥淖的罪魁禍首。
但也正是在危機中,頭部平台主導重建了行業秩序,劇集重新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甚至精神啟蒙的最主流內容形式。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由《西遊記》《甄嬛傳》構成的集體回憶,也始終期待有更多《狂飆》《漫長的季節》喚醒日常的平淡。若好劇可自由,則生活更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