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政 | 潯陽往事——九江華南虎 50 年祭

2023-05-26     馮曉暉

原標題:錢政 | 潯陽往事——九江華南虎 50 年祭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九江文史專家的研究文章,以使他們的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1. 曾經的九江野生虎

我國特有的華南虎 (也稱中國虎) 歷史上大多分布在湖南、江西兩省,其中九江地區的幕阜山、廬山尤為多見。明、清時期的九江府志、德化縣誌及部分其它縣誌中都明確記載有虎的存在和老虎的一些活動事例,修水縣清道光四年的 《義寧洲志》 中就有:山農每當草枯時舉火燒之,以免藏虎,號曰:「燒畲」。古代中國人不懂得人和動物共存的重要性和「生物鏈」中生物環環相扣的科學理念,老虎一直作為害獸及入藥、制皮裘的材料而被大量捕殺。古典文學名著 《水滸傳》 中武松打虎章節中就生動描寫了宋代獵虎的普遍性和獎勵辦法。

九江的野生華南虎過去數量很多,甚至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僅九江縣馬回嶺供銷社每年都運出一些老虎的皮、虎骨、虎掌。一些吃過虎肉的老人講,虎肉鮮紅色,味道有點像牛肉。

1909 年在福建梅花山被獵殺的華南虎 編者配圖

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九江各地對獵捕老虎都有獎勵,甚至作為消滅害獸的榜樣,就像當年武松一樣因為打死老虎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筆者親眼見過並抄下二份 1960 年「廬山蓮花公社、隊捕獲野獸報告表」的具體內容,其報告表後面說明中寫有:「打死一隻老虎給獎金 30 元、狗熊 15 元、狼 10 元、野豬 3 元。」此表報告單位是原國營墾殖場蓮花洞分場和廬山蓮花人民公社, 並蓋有批字後的各自大紅公章,另有審批單位廬山兵役局的大紅公章。

那時廬山周邊及一些縣區都有長年打虎的獵人,他們都有不菲的打虎業績,例如威家鎮的吳順桃,據其後人講他一生在這一帶捕殺了 7~8 只虎;九江縣黃老門王某的外祖父一輩子打了十幾隻老虎……在各地對老虎的肆意捕殺下,到了上世紀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九江地區再也沒有了九江華南虎的蹤跡。

目前我國各地動物園華南虎總數僅 50 余只,專家們估計野外的華南虎也沒有幾隻了。為此,1996 年華南虎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的十大物種之一。有位關愛華南虎的女士花重金將一雄一雌兩隻動物園出生的華南虎幼崽送到南非進行人工野化訓練,希望能增加野生華南虎種群;相反,也有人出於功利目的,鬧出了造假的「周老虎事件」,搞得沸沸揚揚在國內外造成極壞影響。

前幾年九江有人講,廬山近年又出現老虎的蹤跡。這是錯把其它貓科動物當作老虎的誤傳,廬山又出現野生華南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整個九江地區野生華南虎已徹底滅絕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倒是它僅僅在不太久遠的 50 年左右時間滅絕, 才是我們九江人最疼心、最後悔的事情!讓我們永遠記住遠離九江而去的華南虎吧!

2. 消失的九江野生虎

兒時,經常聽說九江郊外有老虎出沒,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市內菜場偶爾還有獵戶販賣虎肉,直到七十年代九江地區徹底沒有了「虎蹤」。

歷史上九江一帶就有關於虎的記載:明代九江府志上有老虎大白天闖到市內八角石遊蕩的紀錄;清代咸豐年間的「德化縣誌」卷九上就提到九江有虎、豺等大型貓科動物。

筆者近年特地到廬山腳下蓮花鎮、威家鎮一帶山區拜訪了一些六、七十歲的老人。家住蓮花鎮蔡家壟 70 歲的村民熊和清講:1961 年老虎半夜從村民熊仕旺家豬舍叼走一隻一百餘斤的豬到對面山上,村裡的小黃牛、狗也曾發生過被虎叼走的事情,老虎經常在村邊山上吼叫,家裡養的狗嚇得不敢出門。

威家鎮琚家山潘家村 72 歲的琚津璋老人告訴筆者:上世紀四十年代,鄰居一老婆婆家境貧寒住的茅屋門壞了未修,養的豬晚上就睡在她竹床下面,有天半夜老虎竟從她家竹床下將豬拖走,嚇得老人直發抖。琚津璋夫妻倆六十年代初在屋後的山上看見過老虎行走,虎身上的條形斑紋都能看清楚。

威家鎮熊家山村 61 歲村民熊家和說:1952 年他有次在熊家山下放牛,突然一隻身上近 2 米的老虎從身邊不遠處竄出來,大水牛見狀便發瘋般向老虎衝去,他當時 9 歲拉也拉不住,幸好老虎從身邊竄上了山。他家當時養了一隻狗,老虎竟連續三天來光顧,一家人睡在屋裡明知老虎在院子裡也不敢喊叫, 直到第三天晚上狗被老虎叼走。他家的後山上經常有老虎半夜嘯叫。

1950 年大橋鄉邢家灣村民邢老二有次在山上砍柴,回家路上與老虎相遇, 彼此對峙一段時間後,他特地將柴擔換了一邊擋住老虎視線,然後慢慢地從老虎身邊走過去,老虎沒理他,當時他嚇出了一身冷汗。

威家鎮防火巡山員張天柏老人講:解放前威家鎮株橋有一江姓村民在山上扒茅草時與一老虎相遇並與之搏鬥,被這只不大的老虎在臉上劃出了幾道深深的爪痕。

當地村民講,廬山北山公路修築時經常放炮,從此威家鎮一帶老虎減少, 而山南海會鎮一帶老虎的蹤跡明顯增加,五十年代曾出現老虎晚上跑到海會鎮上的情況。

1956年抓獲華南虎報道 編者配圖

在一般情況下,老虎很少傷人。村民們說,在山上砍柴或路上碰見老虎千萬不能扭頭就跑,只要不動與其對峙,老虎觀察一會發覺人對其無傷害之意就會主動離去。但是 1943 年春天蔡家壟一帶卻發生了一起老虎吃人的慘案;據熊和清老人及村裡其他老人講,當年一位名叫李毛頭的 15 歲男孩和幾個比他小一點的男女同學 (當時熊和清的姐姐也在其中) 去蔡家壟後山 (現今北山公路 9 公里左右) 的高山深谷中拔竹筍,李毛頭在拔的過程中無意間離開了夥伴,突然小夥伴們聽見他驚叫一聲:「老虎!」大夥趕忙循聲跑過去,只見一隻 「頭有籮筐大,身長近似日本東洋馬」的吊睛大老虎正咬住李毛頭的喉嚨,孩子們頓時嚇得哭叫著衝下山。等村裡大人問明情況召集一群人帶著鋤頭、釘耙、鑼鼓追到山上循血跡找到老虎時,李毛頭已被老虎吃掉半邊身子,大家趕跑這隻老虎將屍體抬下山,埋在蔡家壟李家自己屋後山上。誰知第二天早上發現,昨天埋下的屍體半夜被老虎扒墳又吃掉大半!當時情況慘不忍睹,至今這一帶村民對此事仍記憶猶新。

據調查,在九江廬山腳下威家、高壠、通遠、溫泉、包括馬回嶺一帶的獵人都有打虎的經歷,但打虎最出名的要算威家鎮一位名叫吳順桃,綽號「吳老三」的獵人 (此人上世紀七十年代已去世)。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政府大張旗鼓貼告示獎勵獵殺包括老虎在內的大型猛獸的獵人。在威家鎮長大的龔婆婆告訴筆者她親眼所見的一件事:

在修築廬山北山公路時,吳順桃在威家鎮一帶獵殺了一隻大老虎,除老虎歸吳本人外另獎人民幣 30 元,這在那個時代是一筆不菲的獎金。不僅如此鎮上還安排村民將死老虎四隻腳綁在竹竿上抬虎游鄉,吳順桃則在鑼鼓聲中披紅戴花走在隊伍最前面,享受「為民除害」的殊榮。

琚建璋老人講,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吳老三就在琚家山獵獲了一隻 200 多斤的老虎,吳送給他一隻虎爪和幾根 20 厘米左右長的鬍鬚給他家小孩插在帽子上「避邪」。

吳順桃獵虎是把自己在山上挖的十幾種植物熬製成的毒液塗在射虎用的「臥弓」的箭頭上,一旦老虎路過觸動「引線機關」就會中箭流血,處於本能老虎會用舌頭舔黏傷口,這樣毒藥就會使老虎「封喉」而死。

一隻雄性華南虎。圖片來源:《BMC生物學》 編者配圖

吳順桃打虎極有經驗,一旦發現虎的蹤跡,他就能分析出這隻虎何時從原路返回,於是他安放「臥弓」並通知附近村民安放暗器的地方以防誤傷。他在威家鎮一帶打了一輩子老虎。熊家和老人講:「我們這一輩老虎都被吳老三打光了!」吳順桃的親屬說,他一生打了不少於 4-5 只老虎,算是這一帶聞名的 「獵虎能手」。

琚建璋老人給我講述了一個「另類」的打虎軼事:上世紀卅年代威家坳有琚家三兄弟,他們長得人高馬大、身強力壯,都有肩挑三百餘斤的大力氣。一天琚老二下午上山砍柴,發現一隻二百餘斤的老虎躺在他旁邊的一塊大石板上打盹,他不敢驚動老虎,情急之下膽從心來,猛地撲上去把老虎死死地按在身下,老虎全身被壓的動彈不得,他自己也不敢挪動身軀,人與虎就這樣僵持著。天要黑了,琚家不見老二砍柴回來放心不下,老大、老三帶幾個人上山尋找並敲鑼鼓喊叫,琚老二聽見便大叫:「我在這裡,趕快來!」眾人循聲找到那兒,只見他和老虎都累得直喘氣,大家一擁而上將老虎捆個結實抬下山來。

四十年代中期,有個叫琚建釗的木匠,用檀木做了一個豬舍般大小的籠子,內中隔層放一隻狗做誘餌,將它放在蔡家壟曾家山咀,果然沒幾天便抓獲一隻半夜來獵食的老虎。

1961 年廬山山上舉行會議,當時被抽調上山當服務員的龔婆婆講,有一天上級通知為安全起見,晚上有部隊在山上打老虎,為防止受傷老虎亂竄傷人,要求她們將招待所門窗關緊。第二天早上她聽見門外鬧哄哄的,跑出門一看,離她僅丈余遠的一棵松樹旁靠著一隻被槍打傷後死去的老虎,斑形條紋上沾有大片鮮血,當時嚇了她一大跳。

在與村民們交談過程中,他們對種下的稻穀、紅薯、花生、玉米……等農作物被成群野豬半夜下山偷吃搞得幾乎沒有收成而叫苦不迭。熊家和老人說:過去有老虎、豹子時野豬很少,現如今虎豹沒有了,野豬多得沒辦法,又不准隨意捕殺,晚上野豬就到地里吃莊稼。琚建璋老人談到野豬時直搖頭:我們潘家村由於野豬成災,不少人只好放棄耕種,青壯年都出外謀生,村裡僅剩幾戶人家的老人、孩子。

這種野豬泛濫的情況在廬山腳下周邊農村十分普遍。

出現野豬惡性泛濫的情況,是由於過去長時間亂捕濫殺當地大型食肉動物造成生物鏈斷掉一環的必然結果。野豬在這兒沒有競爭的物種而形成優勢,容易在當地生態中形成單一物種,從而影響到這一帶生態的整體,破壞生物群體與環境系統之間的動態平衡。

對大自然的無知和過分索取,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愚弄和懲罰。

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關於保護野生生物資源的文獻,如:《永語·典 禮》《國語·晉語》《永語·王制》《春秋左卷》 19 卷、《列子·黃帝篇》 等等都有大自然動植物生態平衡的論述。隨著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出台,禁獵和群眾保護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意識的加強,拯救和保護了一大批瀕危和日益減少的野生動物種群,這是十分可喜的「亡羊補牢」第一步。

3. 九江打虎硬漢曹明貴

通過沈方喜、任祥炯二位朋友引見,近日筆者拜訪了現年 85 歲當年曾與老虎博斗身負重傷的姑塘鎮沿湖村第 2 村民小組曹明貴老人。

九江一帶的老虎是中國特有的華南虎,也稱為中國虎。歷史上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兩省,贛北地區大多活躍於幕阜山及廬山一帶。早年九江的華南虎數量很多,明、清的地方志上多有記載。清人毛德琦編寫的 《廬山志》 中就談到:「國初時,廬山草木深茂,虎豹縱橫即數里,非數十人不可往。」可見當時廬山地區老虎數量多得使人少時不敢在山林中行走以免遭虎襲擊的狀況。

曹明貴 原文配圖

據調查,自 1953 年修筑北山公路時多用炸藥開山修路,使得不少廬山上的老虎受驚嚇,跑到廬山腳下威家、海會、姑塘一帶活動,使這一帶地域老虎數量比過去大為增加,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老虎仍是九江地域內常見的一種大型食肉貓科動物。可惜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加上老虎的棲息地不斷地被人類侵占生存空間急劇減少,造成九江華南虎種群數量快速銳減,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華南虎在九江整個地區徹底滅絕。

曹明貴老先生告訴我,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他們村莊是周嶺人民公社沿湖大隊 2小隊,那年春節前村民發現不少人家中養的豬、狗、雞、鴨常被一隻在村莊四周流竄的老虎叼走,它對村民的生命安全也造成很大的威脅,晚上村民們一般不敢出屋活動。他們村莊面臨鄱陽湖,背靠廬山余脈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山丘,冬日枯黃色高高的茅草叢中往往是老虎藏身蔭蔽地。鑒於這種虎患現狀, 小隊便組織了十餘人的「打虎隊」,曹老當年 30來歲高高的個子身強力壯也參加了實質上是驅虎的打虎隊。他們有的手持農用的二齒鐵叉、有的手拿扁擔、木棍一路上放鞭炮、打鑼、敲鐵桶在隊長任道珍的率領下從村莊向山丘方向一路從茅草叢中驅趕而去。

突然打虎隊的隊員楊昌金手持的扁擔在深深的茅草叢中拍打到一隻藏身於此的大老虎,被激怒的老虎一個前掌拍打過來頓時將楊昌金的鼻樑打斷,鼻子歪到一邊鮮血直流,眾人見狀嚇得趕緊跑開。此時年輕氣盛膽量過人的曹明貴不僅不躲開反而手拿二齒鐵叉向老虎猛追過去,在追趕中老虎逃到一處墳地的茅草叢中躲避曹的追趕,曹明貴見狀將手中的鐵叉猛地扎向老虎的前肋,曹老講,由於鐵叉頭部不尖銳沒能刺穿老虎的皮毛,盛怒的老虎「嘩」地一下猛地騰空而起撲向曹明貴,並一口咬住曹的右前額並將其撲倒在地,此時儘管曹血流滿面,但他臨危不懼頭腦很冷靜,把撲在他身上的老虎兩個前肢用雙臂緊緊地摟住使它上身不能自由擺動。

我問他,當時被咬是不是感到很疼?曹老講, 在那個生命攸關的時刻對疼痛早己麻木,一心想不能再讓老虎咬自已,否則命都會丟掉!周圍的隊員因懼怕老虎的兇殘不敢靠近,只敢在不遠處喊叫、敲鑼企圖嚇走老虎。曹和老虎彼此在摟抱過程中一會兒老虎壓在曹身上,一會兒曹把老虎翻在自已身下,人和虎就這樣翻滾在一起。由於老虎咬的右前額傷口很深而且緊靠鼻腔上方,在扭打過程中鼻腔已被撕破,這使得曹明貴出的氣全從此傷口竄出,大約僵持了半小時左右,在翻滾中從小路上跌滾到田埂下面,此時雙方都有些精疲力竭,曹明貴乘這隻身體有農村木水桶般粗、大約 2米長的老虎此時稍有放鬆之際,猛地將雙手以求生慾望爆發出的狠力死死地卡住老虎的脖子,這突然出手的一招,老虎終於招架不住鬆開了咬人的大嘴,但已從右額起扯下從鼻子到左嘴角的一大塊皮肉,右臂上也留下了三個深深的爪痕。周圍的隊員見老虎晃悠悠地離開了,便衝上來抬起幾乎成了一個血人的曹明貴。曹老說,雖身負重傷但人還很清醒,他看到與他博斗的那隻老虎也累得跨過僅一米高的土坎時都十分吃力。他說,在與老虎博斗時,假如周圍的十來人膽子大的話完全可以活捉這隻老虎。

當天小隊將曹明貴送到九江市專區醫院 (今生命活水醫院) 並將此事彙報給大隊和公社,第二天上面來了一批武裝人員在這一帶搜索,終於將這隻老虎擊斃。曹明貴在醫院動了幾次手術住了二個月左右才出院。住院期間縣、公社、大隊領導前來醫院探望、慰問過他。由於面部有被老虎撕咬落下的明顯疤痕,村裡人開玩笑給他起了個綽號:「老虎搭」。至今曹老面部的疤痕仍在清晰地向我們訴說這位博虎硬漢半個世紀前那段不尋常的經歷和榮耀。

(作者像)

讀後記:本篇又有對當事人的採訪,這也是錢政老師文章的特點。編者以前看過一份供銷社收購土特產的價格表,裡面野生動物的品種真多,羅列的收購項目也相當詳細。如今,那些被收購的野生動物,很多已滅絕了。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3fbe783d531d3979dcb856c0715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