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苗族文化溯源,「指尖產業」發展為綏江精神鑄魂

2023-10-31     科訊天下

原標題:彝族、苗族文化溯源,「指尖產業」發展為綏江精神鑄魂

近年來,綏江縣聯合中國建材集團和依文集團,在挖掘、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出發展「雲繡美麗指尖產業」,通過成立綏江縣雲繡娘手工坊、打造「雲南省綏江縣手工藝產業訂單式培訓項目」等實踐,助力綏江縣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

綏江:中國彝文化起源地

綏江縣苗繡手工藝承載著綏江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是在地文化和鄉土生活的影射,也根植於這片土地的每段歷史記憶和文化脈絡當中。綏江位於金沙江下游南岸,為長江東轉處,雲南最北端。綏江原名副官村,漢屬犍為郡、唐宋屬騁州、浪州,元明及清朝前期皆隸四川馬湖府,清朝改土歸流後,劃規雲南管轄。綏江文化是由巴蜀文化、滇文化、湖廣填川帶來的荊楚文化、以及當地夷文化,相互交融所形成的獨特文化——匯荊楚人文、凝人本之氣。

從綏江的歷史演變來看,上古時代氐羌南遷的一部分沿岷江而下聚居於金沙江兩岸形成早期的民族「僰人」,秦開「五尺道」及漢代文化的滲透,「僰人」的一部分又演變成為彝族。作為彝族先民的原居地,直至乾隆初年清朝大行「移民填川」政策,彝族先民才退居大小涼山,這一帶的漢族居民才逐漸繁榮起來。

也正因如此,西南地區被認定為彝族和彝族文化的發祥地,彝族文化元素也在這片土地上傳承至今。無論是金沙江自古以彝語命名,還是史書中記載彝族起源於金沙江、金沙江流域是彝鄉山水,都說明彝族自古以來就在這裡繁衍生息。也有史料分析,綏江以往為苗族聚居區,以土官安氏為首的彝族是統治民族,即便明清時漢族漸漸湧入,但總體情況仍然是夷(苗、彝)多漢少。2004年,《文明中國的彝族十月太陽曆》出版之後,在現代中國天文史界引起轟動。根據昭通綏江新灘岩畫出現太陽曆的考古證據表明,綏江系彝族十月太陽曆起源地,年代上早於屬於仰韶文化濮陽西水坡和半坡遺址的相關文化遺存。

傳承手藝,守護文化之根

除了起源和聚居淵源,綏江縣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大多認為是從元朝開始發展,馬湖府創治前「地無城邑,居民散居」,設治後即進行「開塞通道,修築城池」,使綏江這塊昔日蠻荒之地成為當時繁華的「夷疆要缺」重鎮,因而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和經濟文化發展。

也有歷史考究表明,苗族自古有母性崇拜的觀念,因此也較多地保留著母系社會的倫理。經歷了千年跌宕沉浮的彝族和苗族文化,並沒有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反而歷久彌金,令世界矚目。而今,以女性為主的綏江縣雲繡娘手工坊的成立與指尖產業的發展,正助力綏江文化復興和精神傳承。截至目前,依文·中國手工坊已為當地700餘名繡娘進行了七期精準訂單式培訓,開發出文創產品30餘款,形成了培訓、下單、銷售為一體的成熟產業發展模式。

據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介紹,依文團隊常年穿梭在大山之間,走過上百個村寨,梳理手工藝人、民族紋樣、手工技法等信息,建立了線上資料庫。目前已收錄8000餘種民族傳統紋樣,資料庫與全球設計師共享,紋樣被愛馬仕等國際大牌使用。未來,通過網際網路,遠在巴黎、義大利、倫敦等地的品牌和設計師可以與繡娘們一對一合作,讓繡娘坐在家裡,承接來自全球的訂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39db96e88ab8cc76a58025d8a9d76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