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臟日|這個年齡段請警惕,心臟的「門」容易壞,危害不亞於腫瘤

2024-09-29   上觀新聞

今天是世界心臟日。

每年的秋冬季節,都是冠心病、心臟瓣膜病等常見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段。

與冠心病相比,很多人對心臟瓣膜病都很陌生。

事實上,這類疾病的患病率從60歲左右開始上升。在75歲以上人群中,大約每8個人中就有1人患有嚴重的心臟瓣膜病。

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胸科醫院心外科主任朱丹教授,聽他談談心臟瓣膜病的防治。

心臟的「門」壞了

上觀:心臟瓣膜病是一類怎樣的疾病?在我國的發病情況如何?

朱丹:大家都知道,一棟房子離不開鋼筋水泥、水管、電線等。如果把心臟比作房子,那心室就如同鋼筋水泥,冠狀動脈相當於水管,傳導束相當於電線,心臟瓣膜則相當於房門。這扇門一旦壞了,打不開或者關不攏,就被稱作心臟瓣膜狹窄和關閉不全。嚴重的心臟瓣膜病變會導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目前,我國約有2500萬心臟瓣膜病患者。其中,約有主動脈瓣狹窄患者450萬。

有研究顯示,心臟瓣膜病的發病風險從60歲左右開始上升。在75歲以上人群中,大約每8個人中就有1人患有嚴重的心臟瓣膜病。

上觀:心臟瓣膜疾病主要有哪些症狀?

朱丹:以主動脈瓣狹窄為例,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胸痛,活動後胸悶、氣急等,嚴重的會導致心衰。

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2年生存率約為50%,5年生存率為20%,甚至低於部分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

保持運動很重要

上觀:怎樣從症狀上區分心臟瓣膜病和大家熟知的冠心病?

朱丹:很難從症狀上完全區分這兩者。因為主動脈瓣狹窄也會引起冠脈的供血不足,出現活動後胸痛等類似心絞痛症狀。但是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輔助檢查,比如心臟彩超來進行鑑別。

上觀:如何從生活方式著手,防患於未然?

朱丹:高鹽高脂高糖高熱量的飲食習慣、工作壓力大、運動量減少、熬夜、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都與心臟瓣膜病有關。

最近有一項研究證實:每周適度的、固定的、中等強度的運動,能夠有效降低主動脈瓣狹窄的發病率。

圖源:視覺中國

多學科協作,為患者計長遠

上觀:心臟瓣膜病目前主要有哪些治療方法?

朱丹:心臟瓣膜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外科手術以及介入治療

對於輕度和中度患者,可以通過服用藥物來減輕心臟負擔和緩解症狀。不過,根治還是要靠手術治療。

傳統外科手術需要開胸並在體外循環的支持下進行,術後恢復時間較長,創傷較大。隨著對疾病發病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材料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外科手術和介入治療方式在不斷優化,心臟瓣膜病的治療正朝著更微創的方向發展。

相對於傳統的外科手術,介入治療最大的優勢是不用體外循環,不需要開胸,通過導管進入體內,就可以把瓣膜送到相應的部位進行瓣膜置換。即使是因高齡、體質弱、病變重或合併其他疾病而不適合手術的老年患者,也能進行治療。

目前,介入治療的替換瓣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球擴瓣、一種是自膨瓣。其中,球擴瓣是國際上被廣泛用於主動脈瓣膜狹窄置換的一種人工生物瓣膜。根據多項國際臨床研究結果,其相較於傳統的自膨式瓣膜,具有低瓣周漏發生率、低血管併發症發生率及低死亡率的特點。

上觀:老年患者往往患有各種基礎疾病,他們在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

朱丹:合併其他疾病確實會增加診治的難度,往往需要協同心臟介入學家、心外科醫生、影像專家及麻醉醫師等多學科團隊,為患者提供全面、個性化和高質量的診療方案。

在治療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多學科團隊應綜合考慮患者的預期壽命、個體情況、瓣膜耐久性、第二次換瓣風險和可行性等因素。

對於低危患者,尤其是對於65歲到70歲之間的患者,他們的預期生存時間相對更長,因此我們在制定治療策略時不能只考慮一次手術的結果,而是要著眼於未來,為他們選擇最優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