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2歲被賣到國外,娶白人妻子生下7個孩子,始終沒忘中國根

2022-08-30   史鏡說

原標題:他12歲被賣到國外,娶白人妻子生下7個孩子,始終沒忘中國根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回鄉偶書》

中國人不管身處何方,都盼望著回歸家鄉。唐朝的著名詩人賀知章,在青年時代就離開家鄉到京城做官,一做就是幾十年,直到84歲時才回到自己長大的家鄉,站在故鄉的土地上,看著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家鄉,寫下這首堪稱唐朝詩句中最能體現遊子落葉歸根情懷的詩。

余光中先生的一首《鄉愁》不知道寫出多少在外漂泊的遊子的心聲。身在異國他鄉的中國人,心中惦念的都是自己的祖國,無論在身處的那個國家待多久,他們內心最深處最渴望的即使回到家鄉,落葉歸根。哪怕是12歲時就被當作奴隸販賣到國外,哪怕在異國他鄉的他已經有自己的家,有娶一位美麗的白人妻子,還有7個孩子,可是始終都沒有忘記中國才是他的根。

19世紀末,清王朝的統治進入末期,中國面對內憂外患,時局動盪不安,人心惶惶。西方的列強用自己強大的槍枝彈藥強硬地敲開了中國的大門,百姓們的生活苦不堪言。很多社會底層的百姓面臨著飢餓,死亡的危險,許多的家庭也為此支離破碎,很多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就產生很多年紀尚小,沒有家人照看的孩子,他們被他那些黑心的人拐騙,販賣到異國他鄉當奴隸。張青山就是其中的一員,1914年,他的父母都因為饑荒去世,只剩下他一個人孤苦伶仃的頑強活下來,這時他還只是一個10歲的孩子。在那個年代,還有很多和他一樣的孤兒,他們年級尚小,無法獨自養活自己,只能靠四處乞討存活。

1961年,他無意當中聽見一些年齡大一點的孩子說到俄羅斯打工,不僅可以填飽肚子,還能夠賺到一些工錢,這讓他很是心動。他立刻就跟著報名,和他一起報名的還有很多遭遇差不多的孩子。只是這些年幼沒有家長照顧的孩子不知道天下沒有白白掉餡餅的事,他來到俄羅斯後發現,根本不是打工,而是被賣給當地的地主當奴隸。

可是他這時醒悟已晚,他已經在異國他鄉,想要活下去只能做奴隸。幸運的是他的地主並不是一個只知道壓榨的人,對他惡人不錯,只要幹活就有飯吃,還有能夠得到一些工錢。雖然每天的活對一個只有12歲的孩子而言有一些辛苦,但是可以填飽肚子,還可以有地方住,對於之前一直居無定所的他而言已經是很好的事。

他所在的地方是摩爾瓦多,屬於當時的俄羅斯帝國,後來是蘇聯的加盟國之一。他在這個國家活得比較安穩,但是心中最想念的還是回到祖國,回到家鄉為自己的父母上墳。抱著這樣的信念。18歲這一年,他終於攢夠了贖身的錢,獲得自由。但是卻沒有回國的錢,也已經習慣了這裡的生活,他只能繼續留下。

後來他開始在市場上販賣一些中國的工藝品,很受歡迎,並且經過介紹,娶到一位俄羅斯姑娘為妻子。兩個人婚後十分的恩愛,還生下了7個孩子,他也終於再一次有一個家。新組成的家庭沒有磨滅他心中對故鄉的思念,他經常一個人說著家鄉話,還向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講述中國和自己兒時的故事,並且對孩子們的中國化教育一直都沒有停下。

幾十年下來,張青山的小家已經發展到第五代,成為一個擁有800個家庭成員的龐大家族,並且他的後代延續中國的風俗,設立家規與家譜。只是他的思想深受晚清的影響,在他心中男孩子才是家族的延續,因此他鼓勵家中的人多生男孩,也還只有男孩子的名字才能進入族譜。

這個家族中,每一個孩子除學習當地的莫爾語,還需要學習中國話,傳統的春節,端午這些他們都會向中國人一樣慶祝。可惜的是直到1968年他去世,都沒有回到自己心中思念一輩子祖國,還在臨終前叮囑兒孫一定要代替自己回國看看國家的大好河山。

小結: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國人就像是蒲公英的種子,無論飄蕩到何方,都可以在哪裡紮根,但是他們的根始終系在祖國的山河上。這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也是一個民族的驕傲。而我們的祖國也是包容的,只要你心繫家鄉,無論你在什麼地方,那麼祖國永遠都是你的依靠,每當疲倦的時候,只要回頭,就會發現家國永遠都在背後等著被你依靠。

參考資料:

《回鄉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