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戲劇學院編:《戲文名師》

2023-12-22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上海戲劇學院編:《戲文名師》

《戲文名師》,上海戲劇學院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由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編撰,該書通過深入挖掘鮮為人知的第一手史料、並通過校友、同事、學生、家人的回憶與訪談、照片、評述等來呈現這九位戲文名師在上海戲劇學院、乃至上海與新中國戲劇教育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記,填補以往專著對於這些名家在教育領域所做貢獻的研究的缺失,具有較高的史料與學術價值。

目 錄

銘記與承接 何添發

Longing andBelonging(渴望與歸屬)陳軍

人物傳略

李健吾、余上沅、顧仲彝、趙銘彝、魏照風、陳古虞、陳汝衡、陳耘、陳多

憶文

實驗劇校的誕生▏李健吾

懷念李健吾同志▏魏照風

回憶顧仲彝先生▏陳汝衡

永恆之思▏陳多

熊佛西與顧仲彝▏曹聚仁

父親李健吾堅守一生的戲劇情結▏李維音

遙憶健吾師▏龔和德

難忘恩師李健吾▏范華群

李健吾老師在台爾蒙的講座▏苗 戈

我認識的余上沅老師▏劉慶來

我的英語老師余上沅▏方洪友

痴心戲劇付終生 素心向暖勤學篤

——憶家父顧仲彝▏顧子鈺

顧仲彝教授和滑稽戲▏繆依杭

與顧仲彝先生寫《紅旗飄飄》▏陳加林

跟隨顧仲彝先生縉雲行▏郭東籬

再想給顧仲彝恩師說說

——《編劇理論與技巧》又感▏張健鍾

憶慈父趙銘彝▏趙俞

牢記魏照風老師「做有心人」的教導▏貢炳照

古虞夫子百年祭▏葉長海

憶陳汝衡師▏榮廣潤

陳汝衡先生的小紙片▏劉一兵

我叫陳汝衡

——記憶中的陳汝衡先生▏吳保和

我心目中的陳耘老師▏朱靜霞

一代風流今去矣

——《年青的一代》作者陳耘學長▏陳艱

懷念陳耘學兄▏李培健

命運——閒話陳耘、許新▏梁小鴛

陳耘和他的名作

——《年青的一代》▏王復民

陳耘老師給我上了一課▏安振吉

橫空出世

——記陳耘老師和《年青的一代》▏劉玉

這位創造過歷史的劇作家對考生說「謝謝」

——追憶我的碩士導師陳耘▏孫惠柱

永遠的微笑——憶恩師陳耘▏陳世雄

追憶陳耘老師▏王伯男

陳耘先生課間的甜點▏趙小波

我所欽佩的陳多先生▏陳明正

窮不失義陳先生▏周培松

陳多教授憶舊▏戴平

多老和我的一段劇作因緣▏孫祖平

「一壺水」與「一餐飯」

——懷念我的兩位陳姓老師▏羅懷臻

細微之處見精神

——從陳多為范紀曼寫悼詞說起▏沈煒元

陳多先生: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的金牌教授

——寫在上戲建院75周年之際▏謝柏梁

學藝師從糊塗始

——憶陳多老師▏姚金成

先生陳多▏孫文輝

陳多老師對我的啟迪▏陳珂

感念恩師又一回▏明光

憶陳多老師▏劉慶

此心安處是吾鄉

——謹以此紀念恩師陳多先生▏常青田

難忘的一段「上戲」歲月▏李惠康

叢脞說師長▏嚴福昌

感恩母校感謝恩師▏邢益勛

別夢依稀憶恩師▏曹樹鈞

初識戲劇受教於名師

——憶李健吾、趙銘彝、魏照風諸名師教誨▏鄒寧德

零散的記憶真摯的懷念▏王昆

六十年前學編劇▏徐維新

我的三位陳老師▏周大功

戲文系的老師趙銘彝、陳多……▏丁言昭

「二陳」先生▏吳小鈞

向任課老師們拜年(1979年1月29日大年初二的日記)▏陸鐵軍

訪談

父親余上沅在上戲的日子

——余安東教授訪談紀要▏余安東

記憶猶新,感念彌深

——余雍和老師訪談紀要▏余雍和

憶恩師魏照風先生及其他

——丁羅男教授訪談紀要▏丁羅男

回憶恩師回顧母校

——張馬力、金長烈老師訪談紀要▏張馬力、金長烈

回憶二三事

——1948級校友蔡學淵訪談紀要▏蔡學淵

1961屆戲曲創作班校友座談紀要

1963屆戲曲創作班校友座談紀要

1963屆戲曲創作研究班校友座談紀要

評述

李健吾:對「人」的理解▏劉明厚

李健吾

——一位不世出的法國文化的「擺渡人」▏宮寶榮

李健吾與中國戲劇批評▏楊揚

余上沅與「國劇」發源考▏徐珺

顧仲彝先生與上戲的建校▏顧振輝

崑曲大家陳古虞▏俞永傑

陳多教授

——攀登戲曲教學和戲曲研究高峰的帶路人▏田雨澍

後記

致敬上戲的先生們▏張璟

銘記與承接

何添發

今年七月,張璟同志邀我為她主編的《戲文名師》作序,本人既感榮幸,更覺惶愧。我調離上海戲劇學院已有32年,期間雖與母校偶有交集,卻始終覺得關心不夠,想到此處我便欣然應允了張璟同志,感謝她給我提供了一個回報母校的機會。

《年輪:上海戲劇學院大事記》

戲文系走過了七十餘年的輝煌歲月,現在是到回顧與總結的時候了。張璟同志選擇為戲文系歷史上的九位名師立傳而不是為戲文系作史,可謂是用心良苦且用意深遠,因為一個系的個性與風格、歷史與傳承均取決於她的教師,戲文系的發展史便是幾代教師的教學史。作為上戲最早創建的系科之一,戲文系的名師可謂是不勝枚舉,選取這九位名師實則是為日後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名師入書奠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項工作應該持續下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的編寫不僅僅是為了銘記九位名師,更是為了勉勵青年教師承接先輩的精神。

那麼,九位名師留給青年一代的精神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書中已經給出了答案。我在上戲讀書和工作時,有幸聽過他們講課,生活中也多有接觸,故而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也更為深刻,在此不妨用三句話來總結。

李健吾

第一是愛校如家,上戲創建於1945年,創校的初衷是宣傳進步的戲劇,培養熱愛祖國的戲劇家。

戲文系的第一代教師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他們中間有許多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成長為戲劇家的,曾以戲劇創排的方式來表達愛國之情;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文藝建設,將教學作為崇高的事業來看待,無論是橫浜橋還是華山路,方寸天地都給了他們一個創造事業的重要舞台,他們以校為家,在講台上、書桌前夜以繼日地耕耘,上戲人後來喜歡把校園叫做家園,正是從這些老教師開始的。

第二是愛生如子,藝術教育不同於其他學科和專業,戲文系一直是小班制教學,師生在課堂上近似於傳統的師徒,教師要手把手地教學生寫戲,有時已過了下課時間,教師還在指導學生怎樣編織情節和編寫台詞,更甚者,有的教師會把學生叫到辦公室秉燭夜「教」,直到學生領悟為止;而在生活里他們又會將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當時有些教師和家人住在校內,老師們帶學生去家裡改善伙食也是常有之事,這也是上戲師生情誼的獨特之處。

《上海戲劇學院民國史料彙編》

第三是愛藝術如生命,我們常講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師對待藝術的態度必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校友回憶到,李健吾老師在課堂上對莫里哀的戲劇如數家珍,他講到興起時會背誦莫里哀劇作的台詞;我也記得,在戲曲領域造詣極深的陳古虞老師講起崑曲時會一邊講課一邊演戲……有人說藝術使人年輕,誠也,戲劇藝術養心亦養身,九位老師均較長壽,或許與他們熱愛戲劇不無關係。

我想,正是因為上述的三個「愛」使他們成為了名師,但在我印象中,他們從不以名師和名人自居,即便他們的劇作已經演遍了大江南北,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經譽滿學界,回歸到課堂上,站在學生面前,他們仍舊是謙遜的、樸實的。

就像陳耘老師當年創作了《年青的一代》之後成為中國劇壇最受關注的劇作家,他照舊在學生面前低調地坦陳該劇的不足。寫到這裡,再次翻閱《戲文名師》的文稿,頓覺本書樸實的文風與九位教師的做人之道十分吻合,在這樸實的文字里,跳動著九位戲文教師的生命之火與思想之火。

陳耘

歲月流逝淹沒了許多生動的細節,九位教師留給戲文系的精神財富卻未隨著時光的推移而褪色。在價值觀念日趨多元的今天,戲文系的新一代教師肩負著為實現民族復興培養優秀文化藝術人才的使命,越是重任在肩,他們越應從老教師寫就的傳統中汲取經驗與智慧,這是對九位名師最好的銘記!

為名師立傳,不僅有「存史」之意,更有「育人」之效。最後,作為一位老上戲人,再提一點期望,上戲在國內外久負盛名,有了張璟同志主編的這本《戲文名師》珠玉在前,其他院系也可效仿之,以此來構建歷史記憶、傳承上戲文脈。

是為序。

作者簡介

何添發,男,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併兼任代理院長、上海市僑聯黨組書記、主席,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國僑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曾榮獲全國先進僑務工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1997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並為主席團成員。

《凌霜傲雪巋然立:上海戲劇學院民國校史考略》

Longing and Belonging(渴望與歸屬)

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 陳軍

大概是2020年6月,張璟書記跟我說,她打算編寫一本戲劇文學系(簡稱「戲文系」)建系初期有關名師的回憶錄,旨在發掘戲文系的傳統資源,賡續文脈。我當即表示認可和支持,覺得這是戲文系值得做的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上海戲劇學院(簡稱「上戲」)的創生基本屬於名家辦名校,戲文系作為上戲創建最早的系科之一(其前身是1946年開辦的「編導研究班」,首任班主任熊佛西),名家、名師輩出。

早在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時期,著名戲劇家洪深、歐陽予倩、熊佛西、曹禺、李健吾、陳白塵、楊村彬、吳仞之、黃佐臨、張駿祥、趙景深等就曾給「編導研究班」同學授課,2019年,我在主編《趙清閣文集》時亦驚喜地發現趙清閣先生1947年也曾在上戲執教,這可能跟上戲處於國際大都市上海、占有「地利」和「人和」之便有關,可謂天生華貴、氣度非凡!想想上戲的校歌都是國歌的作者田漢創作的,國內有幾個大學能有這樣的榮光?!

《趙清閣文集》

《戲文名師》一共遴選了九位名師,他們分別是:李健吾、余上沅、顧仲彝、趙銘彝、魏照風、陳古虞、陳汝衡、陳耘和陳多,皆為新中國成立後上戲戲劇文學科(由編導研究班改名,後改為戲劇文學系)的任課老師,遴選標準是以一線的專業教師為主,同時考慮他們在戲劇史/學術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這九位名師幾乎個個都有「來頭」或「絕活」,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大家。

李健吾老師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戲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和法國文學專家,在文學創作、戲劇實踐、文藝評論、外國文學翻譯及研究等諸多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和貢獻,他也是上海戲劇學院創始人之一,曾任上戲前身上海市戲劇專科學校戲劇文學科首任主任,對上戲的創立和發展起到過奠基作用。

余上沅老師是著名戲劇理論家、教育家,曾在美國多所名校學習戲劇, 1920年代因倡導國劇運動而聞名劇壇,1935年曾陪同梅蘭芳赴蘇聯訪問演出,後長期擔任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校長。

余上沅

顧仲彝老師是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的首任校長,早年參加文學研究會,後經洪深介紹加入上海戲劇協社,從事戲劇活動,其參與改編的《秋海棠》以及翻譯的《梅蘿香》等劇曾紅遍大江南北,他撰寫的《編劇理論與技巧》則是中國編劇學的扛鼎之作,榮獲全國戲劇理論優秀著作獎。為上戲戲文系編劇教學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銘彝老師早先是田漢領導的南國社成員,後是左翼劇聯的中堅分子,曾擔任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書記,抗戰爆發後當選為中華戲劇界抗敵協會理事,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者和踐行者。

魏照風老師是著名的戲劇史家,擔任過戲文系主任,開設《中國話劇史》課程,曾和趙銘彝老師一起率先創建國內第一個中國話劇史教研室並編寫相關教材。

陳古虞老師在北京大學學習英文、法文,研究生專攻莎士比亞戲劇研究,卻一輩子致力於中國崑曲藝術的傳承,他為學生講授《中國戲曲史》和《戲曲音韻》課程,傾其一生心血為幾十齣元雜劇訂製了崑曲演唱譜。

《陳古虞文存》

陳汝衡老師講授《古典詩詞欣賞暨寫作實踐》《中國古典文學》等課程,他致力於俗文學研究,其《說書小史》《說書史話》在國際上都有影響,尤其在日本評價很高。

陳耘老師是中國當代著名劇作家,他在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英雄小八路》和《年青的一代》曾風靡全國,成為戲劇史上繞不開的存在,其寫作經驗和技巧也反哺於他的編劇教學和研究。

陳多老師則是中國戲曲研究領域德高望重的著名學者,他潛心於中國戲曲史、戲曲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戲曲美學研究方面更是獨樹一幟……

遙想當年戲文系的學生何其幸運,在上戲這座巍峨的藝術殿堂里,不少名家名師在給他們上課,可以面對面交流,老師們學養深厚(九位名師中,五位有英文專業或留學背景,可謂學貫中西),術有專攻,從他們的言傳身教中,同學們汲取到受用終生的知識和技能。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這九位名師只是戲文系眾多優秀教師的傑出代表而已,還不是全部家當。相信以後還會有《戲文名師2.0》和《戲文名師3.0》的出版。

顧仲彝

我對張璟書記牽頭做此事是很放心的,在來戲文系之前,她曾擔任學校黨委組織部長和人事處長,積累了豐富的行政經驗,人脈資源廣,相信她會利用各種關係、組織各方力量編寫此書。

一個有力的證據是,2019年10月由她牽頭編寫的《歐洲戲劇與教育研訪漫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源於她在人事處工作時設立的「上海戲劇學院教師歐洲研訪項目」,在她的發動下,數十位赴歐研訪的上戲教師書寫了各自獨特的見聞感受並結集成書,該書曾在上海文化廣場We劇場舉行新書分享會,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但我深知,《戲文名師》編寫的難度要遠超《歐洲戲劇與教育研訪漫記》,因為這些名師都已經去世了,只能通過後人來寫他們的回憶錄,而這9位名師很多是建國初期在戲文系任教的,距今已有六、七十年之久,他們當年的學生、同事乃至他們的子女也都已經到了耄耋之年,尋訪起來異常艱難。

《歐洲戲劇與教育研訪漫記》

我就見到張璟老師曾為書稿字數不夠(當時只有十幾萬字)而發愁,好在她善動腦筋,找到了兩個得力助手——系黨總支副書記陳瑩老師及擅長史料整理的台灣清華大學顧振輝博士一起做此事,很快就打開了局面。

在充分發掘上戲自身資源的基礎上,他們通過各種渠道發布約稿函,懇請校友為《戲文名師》撰稿,還組織上海的校友來上戲召開座談會(我就受邀參加了三場),並做好訪談記錄的整理。同時動用各種人力資源,通過「人託人」的方式積極組織稿源,這些稿件有名師學生寫的,有過去同事寫的,有他們親人寫的,此外,他們還搜尋到名師自己寫的回憶錄,包括名師之間的回憶和紀念文章。

經過他們不懈地努力和各種「搶救性發掘」,《戲文名師》的字數居然達到了40萬字,非常不容易!這當然與他們辛勞付出是分不開的。好幾次我在華山路校門口碰到張璟老師,問她站在那裡做什麼?她告訴我在等人,約了一位撰稿老師在咖啡館見面,我知道,好多時候他們是利用節假日、放棄休息時間在忙此事……

趙銘彝

寫到這裡,我內心盈盈地是對張璟、陳瑩兩位老師和顧振輝博士的一片感激之情,《戲文名師》的出版,從大的方面說,可以為戲文系乃至整個上戲提供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宣傳教育載體和工具;從小的方面說,可以對戲文系教學和研究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這是盛德的事啊!

我通讀了《戲文名師》的稿件,感覺形式不拘一格,內容豐富多彩,有細節生動的溫馨回憶,有傳記性質的考據文章,有學理層面的研究思考,這使得該書既有隨筆雜談的廣度,又有理論探討的深度。

編寫者又多系戲文出身,文字功夫非同一般,寫人栩栩如生,敘事形象生動,闡析客觀嚴謹,通篇自然流暢,文采斐然。

就全書來說,該書能做到「形散神不散」,基本圍繞九位名師的為人、為教和為文/為學三個方面來進行——為人方面:他們有自己的道德禮儀和價值堅守,即使在動盪年代也不隨波逐流,淡薄名利,甘做人梯,對年輕教師與後學大力提攜和幫助;為教方面:他們傾心教壇,傾注教學,傾力奉獻自己的所學、所得和所長,對學生學業給予不遺餘力地指點,對學生生活則倍加關愛和呵護,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助力;為文/為學方面則表現出對藝術不懈地追求,對治學不斷地精進,他們耐得住喧囂和寂寞,矢志不渝,終成大業……

魏照風

一篇篇回憶文章從不同角度或側面展現了九位名師的風采,讓我們對他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知,閱讀過程中,我時而會心一笑,時而感喟動容,時而戰兢惕勵,覺得這是一本比較完善的有益身心的讀物。

吾生也晚,無緣與九位名師交集,更無福氣聽到他們的課,接受他們的教誨,但通過閱讀《戲文名師》,他們的形象漸漸地在我腦海里鮮活生動起來,從一鱗半爪,到逐漸清晰和明朗。

《論語•里仁篇》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些先賢已然為我們樹立了各式各樣的標杆,是我們渴望追隨和學習的榜樣,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同時,在閱讀與受教中,一種強烈的集體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為戲文系有這麼多名師而驕傲,在他們構築的戲文系精神家園裡,我們能產生一種歸屬感和榮耀感。這是我用「Longing and Belonging」作為序言標題的原因所在。

是為序。

2022年8月12日

《上海戲劇學院資料彙編》

致敬上戲的先生們

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黨總支書記 張璟

做做停停,《戲文名師》這本書編了近兩年。期間不斷有疫情等各類事情的紛擾。今天終於編完了,文稿即將送出版社,可我卻遲疑了,生怕由於自己的疏忽或水平所限,而怠慢了前輩,辜負了同輩。

從1985年那個陽光絢爛的夏日午後至今,我在上海戲劇學院已經整整工作了37年,寒來暑往,辭舊迎新,耳聞目睹了許多的人和事。「上戲」二字對我來說分量很重,不僅在於日益加深的感情,也在於日漸深刻的認識。我總想有一天,通過合適的方式把這些展現出來,但沒想到一切是從戲文系的先生們開始的。

陳古虞

2020年學校開展了新一輪的校史編撰工作。昔日的一個個名字、一樁樁往事,宛若一顆顆珍珠,拂去歲月的塵埃,重新閃露出來。在我所工作的戲劇文學系,就有許多在上戲的發展歷史上,甚至可以說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做出過貢獻的前輩。

我開始發現,對於他們,我並不完全知曉。我們同屬一個上海戲劇學院,但所處的年代相距較遠,對我來說,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更像是江湖上的傳說。因為分管系史編寫,我便有了接近前輩、了解前輩的機會。

世界上有很多事物,因為神秘而吸引人,卻因為了解,才真正熱愛。當我將自己置身於歲月的長河,回首溯望,我看到的是上海戲劇學院歷史的厚重與輝煌,看到的是前輩們在時代波瀾中命運的起伏滄桑,觸動人心又發人深省。

是他們培育、澆灌了上戲這棵大樹,歷經風雨,才換來今天的枝繁葉茂、桃李芬芳。他們不應該被忘記。作為上戲的一員,我覺得有責任,讓這些歷史為人所知並加以傳承。

陳汝衡

於是,我決心編一本關於戲文名師的回憶文集,包括李健吾、余上沅、顧仲彝、 趙銘彝、魏照風、陳古虞、陳汝衡、陳耘、陳多九位先生,主要呈現他們在上海戲劇學院工作期間留下的難忘印記。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首先,九位先生中大部分是上世紀中葉在上戲工作的,與其共事的同事多數已不在人世,他們的學生,健在的也都步入高齡,其中一部分因身體原因已無法回憶,所以能夠記憶並且撰文的真是屈指可數。

其次,因為年代久遠,很多校友杳無音信。更多的時候,尋找校友的過程,仿若偵探破案一般。再者,由於疫情的不斷反覆,一些訪談、交流及資料查尋、照片收集等活動都只得中斷,留下不少遺憾。

好在編委會的成員們,不計個人得失,勇於克服困難,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多是利用休息時間開展聯絡、校對、編輯等。大家共同把編書看作是一種責任和使命。

陳多

我們自己先行「補課」,閱讀相關文章、書籍,深入了解時代背景和學校歷史;從能得到的人事及文書檔案中,熟悉先生們的生平及思想、學術等脈絡。在此基礎上,才投入到書籍的編撰工作中。

就像褪色的照片,難免有些記憶變得模糊,不同文章之間對同一事件出現不同的說法,我們就進行相互比照,儘可能地去偽存真。畢竟我們不是親歷者,常常為求證一些細節,翻閱資料,忙到深夜。

難能可貴的是,同事與校友們給予了編者極大的鼓勵與支持。

陳明正老師專門寫了兩篇共約18,000字的文稿,每當看到文章結尾,陳老師寫的「時已91歲老人矣」的字樣,我們便心生感慨與感動。

龔和德老師白天大部分時間需要照顧患病的老伴,只到晚上才有空閱讀與寫作,為了減輕編輯者的負擔,還特地去小店請人把文章打成電子文檔後發給我們。

《李健吾文集》

李惠康老師去年11月不但積極來校參加訪談,還完成一篇文章,可是今年2月就傳來他不幸離世的消息。

陳耘老師的夫人朱靜霞女士,已很少參加社會活動,這次欣然提筆與大家分享她對摯愛親人的回憶。

由於字數和內容的要求,陸軍老師的文章未能收入本書,他也毫無怨言,卻讓我深感遺憾。

毛衛寧老師,在肩負創作迎接黨的二十大作品重任的情況下,還抽空幫我們轉發約稿函。

原校黨委書記戴平老師是我的老領導,因白內障眼睛剛做完手術,為了保證本書的質量,她堅持審閱了所有回憶部分的文稿。

曹樹鈞老師,無論是嚴冬還是酷暑,幾乎每周都來到學校,幫助我們聯繫校友、梳理思路。

《國劇運動》

葉長海、范和生老師始終把這本書放在心上,時常督促與指導我。

《戲文名師》一書凝集了眾多人的勞動和心血。感謝每一位文章作者,感謝學校科研處、教師工作部、人事處、離退休工作處、檔案室、圖書館,感謝國立劇專史料江安陳列館,感謝楊揚副院長,感謝我的戲文系同事們,以及參與本書編寫的研究生們。沒有他們的付出和支持,就不會有該書的出版面世。

當然,本書一定還存在著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由於本人能力有限,歡迎讀者們批評指正。

編書的過程,也是我學習和受教育的過程。校友們一篇篇文情並茂的文章,每每讀來都是美妙的享受,讓我愛不釋手。

在一篇篇動人的回憶、動情的講述中,我深深感受到先生們的人格魅力,他們為學為人為師的點點滴滴感人至深,常常令我讀得熱淚盈眶。他們有的是從國外學成歸來,有的在戰爭年代即投身革命,有的堅持戲劇理想服務社會,都始終追求光明與進步。

《涓流歸大海:趙銘彝文集》

他們大多命運坎坷,有的被錯劃成右派,有的在運動中遭受迫害,卻始終堅守對祖國的熱愛、對黨的信念。當他們面對學生,總是傾其所知,誨人不倦,始終牢記教師的責任。

在艱難落寞的時光,他們寵辱不驚,意志堅定,表現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他們潛心鑽研、筆耕不輟,始終保持著勤勉謙遜的治學精神。從先生們的身上,我看到真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汲取到太多的勇氣、智慧、力量……

上海戲劇學院有著近77年值得驕傲的歷史,有著優良的傳統和優秀的精神,本書中提及的先生們,用行動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他們是教書育人的榜樣,是為學為人的坐標。人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沉湎其中,恰恰是要立足當代、面向未來。

我相信通過本書,一定有更多的後來者了解和認識上戲的歷史及歷史中的先生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回望過往的奮鬥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前輩們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必將教育和激勵新時代的上戲人,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紮根中國大地,續寫社會主義藝術教育新篇章。

《李健吾譯文集》

謹以此書向上戲的前輩先生們致敬!

2022年8月16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26ea7bc735511221a008b3ec6bcaf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