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泉鑒寶」停播引信任危機,律師:直播鑒寶並不違法,鑑定資質重要性不容忽視

2024-10-13     瀟湘晨報

隨著網際網路直播技術的不斷進步,鑒寶直播已成為一股新興的網絡文化現象,吸引了大量網友的圍觀和討論。然而,作為依靠鑒寶瘋狂漲粉近千萬的博主網紅「聽泉鑒寶」宣布短暫停播,其真實身份及學歷背景受到質疑,引發了公眾對鑒寶直播真實性和法律邊界的廣泛關注。

據封面新聞報道,「聽泉鑒寶」的實名認證信息為丁祥栩,但其學校信息由「北京大學」更改為「女子中學」,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校友證實丁祥栩並非該院畢業生,此事進一步加劇了公眾對鑒寶直播的信任危機。

同時,瀟湘晨報記者在平台上搜索「鑒寶」關鍵詞,可以發現許多用戶使用個人帳號在進行鑒寶直播。這些直播中的「文物」種類繁多,真假難辨,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討論和質疑,鑒寶直播在社交平台廣受追捧,法律邊界亟待明確。

律師:「直播鑑定文物並不違法,若無專業資質不能被視為有法律效應的鑑定意見

針對鑒寶直播中的文物泛濫現象,長沙拉師協會副會長劉研詳細解析了相關法律問題,並強調文物鑑定資質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劉研告訴記者,鑒寶直播間如果只是鑑定,並沒有在直播間進行買賣,買賣在第三方進行或者私下達成一致,那麼並不影響鑑定直播,直播行為並不違法。

若主播或機構在直播平台上進行文物鑑定涉及收費或經營活動,還必須取得藝術品經營備案證明。

對於非經營性的民間文物鑑定,雖無具體資質要求,但若需出具鑑定證書,必須確保其合法性和專業性;進行文物價格鑑證評估的機構或個人,則必須取得相應資質證書,並辦理營業執照、擁有固定經營場所等。

劉研律師進一步分析了三種不同情況下的法律責任。

首先,對於具有文物鑑定和價格評估專家資質的人,其言論可能代表機構觀點,但並不一定具有法律效力。

其次,對於沒有專家資質但具有一定文物知識水平的人,其評論只能代表個人觀點,不能產生法律效力。

最後,而對於完全沒有資質和合法身份的民間文玩愛好者,其言論更不能被視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物鑑定意見。

網紅鑒寶若故意「以假亂真」致高價交易算欺詐嗎?

9月21日,一網友在連線網紅「聽泉鑒寶」時展示疑似文物「巴劍」,並稱其來自博物館。網紅鑑定為真品,網友多次邀請網紅前往四川。夔州博物館工作人員曾證實館藏有「巴劍」,但文物不能隨便拿出。

直播連線片段截圖

對於此事,劉研表示:如果有人在進行文物鑑定評論時,斬釘截鐵地指出某件文物的來源,如聲稱其來自故宮或某個古墓,並因此引發了觀眾的購買慾望,通過特定渠道進行了引流,這可能會涉及欺詐、虛假生產甚至詐騙的問題。

他強調,鑑定主播的主觀意圖和事實的真實性將決定其是否構成犯罪。若因水平問題導致誤判,可能構成重大誤解,購買者可撤銷合同並要求退貨。但若主播或機構明知物品為假貨仍進行虛假評論,並與他人串通騙取錢財,則可能構成欺詐。

律師提醒:觀看鑒寶節目或購買文物需謹慎,平台應加強監督

劉研律師表示在鑒寶直播中,主播和參與者應當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確保直播內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直播平台也應承擔起監管責任,對直播內容進行審核,防止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

同時也提醒公眾,在觀看鑒寶節目或購買文物時,要保持理性認識,不要輕易相信主播的一面之詞。專家的口頭意見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法律依據。如果需要真正的文物鑑定服務,應該選擇具備相應資質和出具法律文件的機構。

瀟湘晨報記者黃康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241e9a5c19fbf366ede20342a454b95.html













謹防「鎵」賊

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