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新聞媒體慶祝第24個記者節

2023-11-08     蘭州日報

原標題:蘭州市新聞媒體慶祝第24個記者節

講好蘭州故事 書寫奮鬥讚歌

蘭州日報社以新聞品牌欄目(項目)展示活動慶祝記者節

有一群人,他們奔走在新聞一線,用文字定格溫暖,用鏡頭捕捉感動,記錄時代前進的步伐,講述你我身邊的故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記者。

在第24個記者節到來之際,11月7日,蘭州日報社慶祝記者節表彰大會暨新聞品牌欄目(項目)展示活動舉行。在過去一年中,獲獎的新聞同仁們在記者節的前一天,品味著「收穫」的喜悅。在頒獎環節的那一刻,他們的心裡,比蜜還甜。

今年以來,全市廣大新聞工作者按照市委「1139」工作部署,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廣泛宣傳我市在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保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的使命擔當,及時報道我市在深入推進強省會行動、建設新時代美麗蘭州方面的有力舉措,全面展示全市幹部群眾打頭陣、當主攻、做先鋒的生動實踐,講述蘭州故事、傳遞蘭州聲音,奏響了金城各族兒女實幹當先、奮勇爭先的時代主旋律,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蘭州日報社組織開展的「全國百家黨媒社長總編蘭州行」大型主題採訪活動,進一步擦亮了「黃河之濱也很美」的金字招牌,擴大了蘭州的影響力和朋友圈。

「披星戴月、砥礪前行,我們將秉承『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歷史使命,講述蘭州故事、傳遞蘭州聲音,走全媒體創新融合發展之路,為推進強省會行動、建設新時代美麗蘭州,弘揚主旋律、傳遞好聲音、凝聚正能量。」活動現場的蘭州黨報人紛紛表示。

接下來,蘭州日報社8個新聞品牌欄目(項目)先後登場,全面展示了蘭州日報社在新聞宣傳思想工作、媒體融合發展、黨建引領聚合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當第一個品牌欄目「觀瀾」的介紹主講人站上演講台開始演講,全場的氣氛就被推上一個高點。「記者跑腿」、「一心四區黨建工作矩陣」、「黨報熱線進社區」、「好人好報」公益項目、蘭州黃河國際傳播中心對外宣傳欄目、智慧黨建系統運營項目、「金城·觀」欄目,8個新聞品牌欄目(項目)逐一展示,凸顯出蘭州日報社在全媒體創新融合發展之路上的累累碩果。

「黨報姓黨,為黨而生,為黨發聲。」「依託蘭州黃河國際傳播中心,我們正在將蘭州的聲音,播向全世界。」「您好,我們是記者跑腿欄目,請問您遇到了什麼問題?」「19年的時光,『黨報熱線進社區』欄目走進了金城百姓的心裡。」……在展示活動現場,8個品牌欄目的主講人經過充分準備,以飽滿的熱情向大家分享著新聞人守正創新,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一路走來的苦與樂、執著與堅持。

96.7分,經過現場打分環節,「觀瀾」新聞媒體融合項目眾望所歸,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金城·觀」、蘭州黃河國際傳播中心對外宣傳欄目獲得了二等獎,「記者跑腿」、「好人好報」公益項目、「一心四區黨建工作矩陣」、智慧黨建系統運營項目、「黨報熱線進社區」獲得了三等獎。正如「觀瀾新聞」媒體融合項目主講介紹人孟夏在演講稿中所說,這背後,不光是一組組日期的疊加,更是熱愛、執著與汗水的交匯。

展示活動已然謝幕,現場依然響起陣陣掌聲,熱烈而充滿力量。這掌聲,既是為一年來蘭州黨報人取得的成績點贊,更是為奮力奔跑在新時代征程上的廣大新聞工作者鼓勁。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對初心與使命最好的踐行,正是永葆熱情,矢志不渝,為新時代放歌、為新征程鼓勁,奮力譜寫新聞宣傳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品牌欄目引領 融媒聚力騰飛

八項新聞品牌欄目(項目)為代表,展現蘭州日報社媒體融合發展新成果

近年來,蘭州日報社在市委的堅強領導和市委宣傳部的具體指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蘭州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政治家辦報原則,以強省會行動為引領,忠實履行市委機關報職責使命,全力以赴做好新聞輿論宣傳,紮實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著力築牢意識形態安全防線,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

蘭州日報社現有《蘭州日報》《蘭州晚報》兩份紙媒及市委市政府第一新聞客戶端——「觀瀾新聞」客戶端等平台,已經構建起「報、網、端、微、屏」全媒體傳播格局,平台總用戶量達1100萬。11月7日,蘭州日報社舉行慶祝記者節表彰大會暨新聞品牌欄目(項目)展示活動,就「觀瀾新聞」媒體融合項目、蘭州黃河國際傳播中心對外宣傳欄目、《金城·觀》新聞周刊欄目、「黨報熱線進社區」欄目、「記者跑腿」欄目、「一心四區黨建工作矩陣」項目、「好人好報」公益項目和智慧黨建系統運營項目等8個新聞品牌欄目(項目)集中展示,詮釋蘭州日報社在新聞宣傳思想工作、媒體融合發展、黨建引領聚合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金城·觀》新聞周刊

全景報道 思辨引領 做出精品

展示活動中,以「不負韶華 融創未來」為主題,蘭州日報經濟新聞部主任肖潔以《全景報道 思辨引領——<金城·觀>出圈的「定海神針」》為主題,向大家介紹了新聞周刊《金城·觀》。

2019年7月23日,蘭州日報正式推出深度報道類新聞專刊《金城·觀》,該刊是黨報在轉型發展、媒體融合大形勢下所進行的報紙精品化、閱讀深度化的嘗試,也是黨報在全媒體形態下找到自身優勢,突出自身特點,實現傳播價值的有益探索。近年來,《金城·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開展重大主題宣傳,貫徹落實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精神,做好深入實施強省會行動,加快建設新時代美麗蘭州重要報道。全景報道、思辨引領作為《金城·觀》出圈的「定海神針」,融合多種形式的新聞報道,給受眾呈現出全方位、景觀式、互動化的報道樣貌,提升新聞傳播的效果。同時,用思辨產生交互,使受眾主動走進報道過程。報道中設置專家訪談,其觀點更加強調「思辨」理念,從而為讀者提供思考空間。

據介紹,《金城·觀》中《「楓橋經驗」歷久彌新 蘭州實踐生機盎然》《築牢綠水青山 做大金山銀山》《紅色堡壘強根基 和美鄉村有新風》《游在蘭州 呼之欲出的大品牌》《夜經濟 城市的詩意與動能》等主題版面得到市上主要領導點贊肯定,也受到社會廣泛好評。

截至2023年11月1日,《金城·觀》已出版72期,從專刊發展到周刊,目前,每周出版已成常規。同時,肖潔從本土、服務、融合、精作、激勵五個關鍵詞細緻地介紹了新聞周刊《金城·觀》。「我們搭建《金城·觀》這個平台的同時,也很感謝這個平台,因為它給予我們的是成長,它使我們具體且深入地踐行著新聞工作者的『四力』。其中,在紮實採訪、深度思考、細緻打磨的過程中,是它在教我們脫開新聞的表象,進入全景和思考的領域,從而完成作為記者追求深度報道的責任。」肖潔說。

「黨報熱線進社區」欄目

十九年,從1.0到5.0時代

2004年,蘭州日報「黨報熱線進社區」的名字剛剛被確立,當時的新聞記者們為了採訪到更多的一手素材,選擇了「蹲點擺攤」的方式,大家每天拉著條幅,搬著桌椅板凳跑到一個個不同的社區、小區,和居民群眾聊家長里短、聽大家反映身邊問題,現場進行記錄採訪、挖掘一個個新聞點,這是黨報熱線進社區1.0時代。

在2.0的時代,充分利用新聞熱線「黨報熱線進社區」報道了許多當下困擾大家的煩心事,一篇篇報道發布後,總會第一時間得到相關部門的積極響應,實實在在為群眾解決了一大批身邊的難心事,至此,黨報熱線也架起了群眾、政府以及相關單位部門之間的連心橋。

來到媒體融合的3.0時代,黨報熱線的記者們學著用短視頻和全媒體的方式講述社區故事,同時大家也從手握紙筆的紙媒記者開始向能拍會剪的全媒體記者發展,黨報熱線進社區的全媒探索之路越走越順,也越走越廣,同時還在各級領導的幫助支持下成立了 「黨報熱線進社區」融媒體工作室。

「黨報熱線進社區」始終牢記內容為王,並創新地將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深耕社區深度報道新聞,從2020年初到今年10月底,推出系列深度報道100多篇,為基層發展治理的中國式現代化路徑探索提供了可探尋、可記錄的樣板,也成就了「黨報熱線進社區」不一樣的4.0深耕時代。

5.0的時代其實更像是一個與之前每個時代並行的一個軌跡,為了擴大「黨報熱線進社區」的影響力,也為基層治理積累下更多時代的好經驗、好做法,欄目開展了「黨報熱線進社區」基層通訊員培訓系列課程,同時還與時俱進更新舉辦各種活動,並全景式、參與式地記錄、報道、在講述基層社區發生的故事時,讓融媒體工作室的「融」字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也讓品牌更親民、更近民。

「觀瀾新聞」媒體融合項目

市委市政府第一新聞客戶端下載量超三百萬次

孟子曰:「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榮光必照焉。」而「觀瀾」二字便取自其中。今年3月,蘭州日報社按照市委宣傳部總體安排部署,決定聚融合之力打造一個全新的融媒體平台,經過緊張的團隊組建、人員培訓、資源整合、技術對接等多維度的同步推進,6月29日,「觀瀾新聞」客戶端正式上線。一款蘭州市聚合性品牌新聞傳播平台、市委市政府第一新聞客戶端呈現在大家面前。這也標誌著在移動網際網路主戰場上開出了蘭州「傳媒戰艦」,從「新」向「融」,從「單打獨鬥」走向「聚指成拳」。

在內容上,「觀瀾新聞」深耕蘭州,解讀甘肅,面向全國,放眼世界。不僅做到本土和全域兼顧、熱點不缺位、大事不失聲,努力做到把全域熱點的「流量」變成本土熱點的「留量」。

同時「觀瀾新聞」堅持以全媒體傳播技術為驅動,以區域輻射全域為原則,以融媒體采編平台為支撐,注重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精準化推送,增強沉浸式體驗和用戶黏性。目前,「觀瀾新聞」客戶端在平台上做到上下貫通、左右融通。在內容上覆蓋了報紙、廣播、電視、視頻、直播等多種融媒場景,自上線以來,日活量和點擊量持續攀升,10萬+的作品每天都有呈現,百萬+的作品也是屢屢出現。截至目前,觀瀾客戶端裝機下載量超300萬次,已成為蘭州本地覆蓋面最廣、下載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APP。

「觀瀾新聞」以創新移動新媒體產品、運用移動傳播技術為重點,推動形成渠道豐富、覆蓋廣泛、傳播有效、客觀可控的移動傳播矩陣。也標誌著蘭州日報社在媒體融合之路上又邁出堅定而又堅實的一步。

智慧黨建系統運營項目

黨建助力報社融合發展

作為蘭州日報社「一心四區」的核心和報業集團非報經營轉型發展的突破口,通過兩年多的試水開拓,探索出具有黨報特質的「智慧黨建引領——轉型融合發展之路」。該項目採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服務模式,累計接待參觀智慧黨建120多家單位,組織支部共建活動30餘次。從2021年至今,AI智慧黨建服務於全省(蘭州、蘭州新區、平涼、臨夏、甘南等城市),落地30多個項目,正在洽談10多個。

「一心四區黨建工作矩陣」項目

黨建引領提升新聞宣傳質效

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宣傳主陣地,蘭州日報社始終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媒體原則,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高標準打造黨建陣地,建成「一心四區」黨建工作矩陣,推動黨建與業務雙向奔赴,不斷提升新聞宣傳工作質效。

「一心」即智慧黨建交互中心,整合全社黨建資源、媒體資源、空間優勢。「四區」即AI智慧黨建系統智能區;黨員e空間、清廉文化陣地、青年之家三合一活動區;報史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宣教區;融媒體中心、短視頻產業園融合區。

蘭州日報社營造「處處是課 堂,時時在學習」的學習氛圍,在AI智慧黨建系統智能區,每天圖文並茂地滾動式展示黨的創新理論、黨建風采,讓全體幹部職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教育、精神激勵、價值認同。

在黨員e空間、清廉文化陣地、青年之家三合一活動區,蘭州日報社常態化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業務培訓等活動。

報史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宣教區展示著四十餘年來蘭報人走過的篳路藍縷之路。全體蘭報人在這裡傳承黨報紅色基因,弘揚和傳承愛國主義精神。

在融媒體中心、短視頻產業園融合區,蘭州日報社通過人員融通、業務融通、流程融通、陣地融通,將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確保新聞宣傳的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輿論導向。

蘭州黃河國際傳播中心外宣欄目

向世界展示蘭州魅力

蘭州黃河國際傳播中心成立於2023年6月1日,簡稱LICC。截至目前,發布短視頻和文稿共計300餘篇,其中原創短視頻達到150餘篇,在海外社交平台註冊帳號10個,發布的帖文達到2700餘條。有關蘭洽會、WTT球星挑戰賽、蘭州文旅、美食等內容在全平台獲得了千萬+的流量和互動。

蘭州黃河國際傳播中心以短視頻為主要宣傳手段,在外宣內容上以「平民化」視角為切入口,以旅拍視頻的模式進行城市宣傳、文化傳播和美食推介。

蘭州黃河國際傳播中心以媒校強強聯合的方式壯大「傳播官」力量。建立之初就與蘭州市外國語高級中學合作推出《一分鐘了解蘭州》系列短視頻,同時,與蘭州大學、蘭州財經大學等學校及留學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由外籍留學生和教師擔任「特約洋主播」,推出《世界你好 我是蘭州》短視頻欄目。每一位蘭州人和每一位在蘭州生活的外國友人在視頻中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和體驗,豐富故事傳播內容,壯大國際傳播力量,也向海外受眾展示真實的蘭州、黃河的文化。

「記者跑腿」欄目

用腳步丈量市井民情

「記者跑腿,為民解憂。記者跑腿,好人好事。記者跑腿,直擊現場。記者跑腿,你問我答。3年多以來,跑腿欄目累計為群眾協調解決問題1000餘件,為群眾提供政策服務、法律諮詢或其他幫助4000餘件,對於涉訴等各種原因不能幫辦、採訪的,及時作解釋說明,做到了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應。」晚報記者蘇曉、華曉婧情緒飽滿、話語真摯。通過她們的分享,我們了解到記者跑腿欄目從上線到如今發展的心路歷程。

「記者跑腿」欄目是蘭州日報社蘭州晚報編輯部創辦的民生類新聞欄目,2020年5月13日上線。欄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以「為民辦實事」為宗旨,利用新聞熱線和線上爆料平台受理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通過記者的跑腿幫辦,讓群眾的求助和諮詢有迴音、有著落,讓困難與糾紛得以解決,幫助黨委和政府化解社會矛盾,體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為蘭州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作出積極貢獻,探索走出了一條媒體服務中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推動城市發展的新路子。

「好人好報」公益項目

愛心接力折射蘭州溫度和厚度

秉持著一份初心,好人好報公益團隊一干就是十幾年。2010年冬天,晚報發起向貧困山區捐衣捐物、捐贈學習用品的「暖冬行動」。14年來,借著「暖冬行動」的蝴蝶效應,好人好報的公益力量不斷壯大,由此策劃出更多主題公益活動。

「追憶鐵血歲月 關愛抗戰老兵」大型公益活動,為110名抗戰老兵著書立說,打造甘肅抗戰老兵紀念館、紀念園;「亞太救助」活動為240個家庭捐贈274萬元大病救助金;「針心針意」活動發動全市3000名志願者,連續4年為8000名孩子編織毛衣、圍巾、手套;「甘肅最美志願者評選活動」5年評選出500名優秀志願者和公益團隊,成為展示蘭州文明城市形象、宣傳志願服務工作的重要窗口……

深耕公益14年來,蘭州晚報好人好報公益活動累計捐款捐物超2000萬元,幫助人群超過20萬人次。「好人好報」的筆尖下和鏡頭中折射的是蘭州的溫度和厚度,傳遞的是社會的善意與正能量。作為公益記者,他們眼光向下,傾聽普通市民心聲,記錄真實、記錄感動,鼓舞大眾、凝聚人心,共同為弱勢群體撐起一把傘。

我們,永遠在路上

心中有愛,眼裡有光;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嚴謹求實,精益求精;堅守理想,不忘初心……在11月8日第24個中國記者節即將來臨,我們將鏡頭對準蘭州日報社一線記者,帶你傾聽他們的心聲。

快訊、特寫、聚焦、追蹤……樹立典型,弘揚正氣……他們第一時間奔赴一線,他們第一時間報道新聞……這裡只是部分記者的剪影,更多的身影在一線、在現場、在新聞發生的路上。

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新征程中,他們將繼續腳踏實地,在時代變遷中勇毅前行,講好蘭州故事,踐行新聞人的初心與使命。

馬艷玲:筆下每個字都將成為歷史的見證

工作七年來,馬艷玲一直奮戰在新聞採訪第一線,用手中的筆,記錄蘭州的美麗嬗變,記錄時代的前進步伐。她說:「當我們把最感人的事跡寫出來刊登在報紙上,再辛苦的『忙碌』也是幸福的。」

回顧這些年的新聞工作經歷,馬艷玲說,工作中,她得到前輩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他們紮根一線,寫出了許多沾露珠、有泥土的新聞作品,這也激勵著她務必保持初心,勇猛精進。同時,在前輩老師們言傳身教的傳幫帶中,她感受到了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這使她對工作更加充滿了敬畏。「我敬畏筆下的每個字,因為刊印後,它將成為歷史的見證。我希望做好自己,無愧於新聞記者這一職業,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馬艷玲說道。

馬艷玲表示,以後她將不忘初心,立足本職工作,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充分利用和發揮新媒體優勢,圍繞全市中心工作,把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宣傳好、解讀好,把各行各業成功的經驗和取得的成績宣傳好,為新時代美麗蘭州貢獻一份力量。

李沛珂:用小切口展現平凡人的大愛

李沛珂(左一)

「我做過時政記者,評論記者。目前,在觀瀾新聞負責製作融媒體的可視化產品,包括視頻、圖片節目等。《家·年》系列短視頻,是我們在過年期間策劃並拍攝的,那是我第一次參加系列視頻的拍攝,面對新要求帶來的挑戰,面對新技能帶來的壓力,對於我個人而言,學習新技能、感受新變化,可能比製作視頻本身更難,不過成長的也很迅速。」李沛珂說道。

從一名紙媒記者成長為主要從事短視頻拍攝、創作的全媒體記者,現如今,李沛珂已經全面掌握了多項采寫製作的技能,她告訴記者,《家·年》系列短視頻能獲得好評,是集體價值的體現,她非常感謝自己團隊的每個成員。當時拍攝的社區樓院長、年畫傳承人、托幼老師、軌道站長、外賣小哥、供電服務生產指揮員都是我們身邊最平凡的人。用小切口展現平凡人的大愛,並用鏡頭繪製出了屬於每一個人的精彩,只為將新年裡的感動和美好都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她認為,記者也是創作者,可以文藝也能嚴肅,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在原創短片中,展現這個城市中最真實的你我。

陳夢圓:以新聞人的視角記錄城市發展印跡

陳夢圓(左一)

95後的青年記者陳夢圓參與的《新高度》專欄獲得好評,談到參與這項採訪的故事時,陳夢圓感慨滿滿。她說,這檔專欄欄目是她進入報社後接觸的第一個重大主題採訪任務,兩年多來,《新高度》專欄日趨成熟,我也隨之成長。在領導的支持下和同事小夥伴的合作下,先後走進省內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新高度》專欄稿件20餘篇,涉及蘭州重離子治療癌症技術、中醫藥創新發展、文創產業發展等主題,以新聞人的視角探析、記錄蘭州高新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故事,她覺得很自豪。

陳夢圓說,作為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的一員,自己也越來越會利用新技術、新表達來記錄這座城市的發展印跡,始終積極參與到部門的採訪任務中,認真完成各類稿件1000餘篇,拍攝視頻作品200餘個。

在一次次的採訪和分享中,她說她真實地感受到了「新聞理想不死」的星星之火。在未來,她也將繼續堅守自己的理想初心,不當只會陳述事實的機器,而是沉下身子靜下心,完成更優質的新聞作品。

呂力龍:多維度報道讓新聞更有意義

作為一名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他最難忘的是新聞稿件《祭奠緬懷英烈 弘揚英雄精神——為烈士尋親》的創作歷程。

2022年4月,呂力龍等幾位記者了解到多名甘肅籍烈士長眠於異地陵園,無親屬認領,於是啟動了「為甘肅籍英烈尋親」公益活動,徵集線索,尋訪烈士親屬,記錄尋親歷程,持續推出了多篇報道。幫助40餘位烈士英魂與家人「團聚」。蘭州新聞網將這些報道集納成《祭奠緬懷英烈 弘揚英雄精神》專題,設置了「永垂不朽,銘記英魂」「山河無恙、英雄歸根」「為烈士尋親的背後」「尋親歷程,視頻故事」等欄目,以文、圖、視頻多維度報道的形式,讓廣大網友關注與參與進來,提供更多線索,為烈士「尋親」,讓烈士英魂「回家」,共同挖掘烈士故事,傳承英烈精神。

呂力龍說:「希望通過我們所做的這些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英烈的事跡和精神,也了解我們做這件事的意義。讓逝者得以告慰、生者得到撫慰,讓英烈精神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顏 晨 王瀟旋 顏 娜 唐 瑞 劉曉芳

見習記者 陶奕冰 常亞金

編輯丨孫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23784b73edfbeac2c0a3bcaf3676b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