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

2022-03-06     廣州日報

原標題: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

學習金句

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挑戰,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蹟。

——2022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

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需要人民來創造

向春玲 中央黨校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下午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

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需要人民來創造,這表明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政治立場。我們的發展是為了人民,我們的發展要依靠人民。總書記在很多場合講過,「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積極投身到全面實現現代化建設,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歷史偉業。總書記講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是空洞的,人民指的是全體中華兒女,包括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以及各階層各方面的人士。我們實現了各方面的大團結,眾志成城,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當前,我們面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面臨著一些挑戰,但我們的人民是團結的,全體中國人民團結在一起凝聚成一往無前的力量。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愛國主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成為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團結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們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整體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但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完成的,需要我們在黨的帶領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挑戰,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蹟,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

偉大成就是全黨全國人民接續奮鬥的結果

王高賀 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暨南大學研究基地教授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挑戰,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蹟。」我們黨百餘年的發展史就是不斷的奮鬥史,一切偉大成就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鬥的結果。

奮鬥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往往荊棘叢生、充滿坎坷。歷史一再證明,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為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我們黨推翻了「三座大山」,歷經艱險,成功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國,徹底結束了中國被動挨打的悲慘命運。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進行第二次結合,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成為了嶄新課題。我們黨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也留下了不少慘痛的教訓,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成功開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億萬群眾徹底告別了貧窮落後的面貌。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強調,「時間不等人!歷史不等人!時間屬於奮進者!歷史屬於奮進者!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同時間賽跑、同歷史並進。」面對改革攻堅階段的重重挑戰,我們黨展現出一如既往的勇氣和智慧,充分發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守正創新的寶貴精神,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當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國未來發展道路是一馬平川,國內外瞬息萬變的形勢帶來的挑戰層出不窮,這要求我們黨始終保持時不我待的奮進姿態,不畏風浪、直面挑戰,用奮鬥創造歷史,以實幹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廣泛凝聚僑心僑力僑智 共創民族偉大復興美好未來

顏珂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僑聯主席

中國取得偉大成就離不開團結奮鬥。長期以來,廣大海外華僑華人心繫祖(籍)國的發展與進步,特別是在外資引進和人才引進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僑聯作為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橋樑紐帶,做的就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工作。我有個很深的感受:疫情雖然讓我們無法像以前那樣與海外僑胞面對面的交流,卻增強了祖(籍)國對海外華僑華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展現了海外華僑華人「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的精神風貌。

廣東是全國最大的僑鄉,僑務資源底蘊豐厚。在廣東,僑界高層次人才規模超過5萬人,其中超過八成的人看好祖國前景,有強烈意願回國創業。

為了發揮僑界獨特優勢,強化招才引智工作,助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我們要向海外高層次人才講好祖國愛才重才惜才用才的故事,同時建議結合國家重點戰略實施,選擇一些基礎條件較好、外向程度較高的地方,充分發揮當地國際合作活躍、思想觀念開放等優勢,探索打通跨境障礙的政策舉措,繼續搭建一批面向僑界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新創業的新平台,吸引更多僑界高層次人才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打好戰「疫」之仗靠的是大家一起干

孫瑞琳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是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戰場,而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即是這個主戰場的主力軍,主要負責醫院確診、疑似重症患者的診治。「我的病能不能治?」「我會不會死?」「我家人怎麼辦?」……這些是醫護們聽到最多的話。一邊安撫焦慮、害怕的患者,另一邊我們科全體醫護義無反顧直面挑戰,「全院的重症病例就可以集中到我們科室來,這裡各種設備齊全!」在主動要求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成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隔離病區。

兩個孩子的媽媽,副主任醫師王燕,請戰加入第一批馳援武漢隊伍;副主任醫師林國輝十分鐘內話別妻子和剛滿月的孩子;90後護師姜婷給遠在湖南的父母通完電話,馬上帶著院黨委的囑託奔赴湖北。直至現在我還記得那一份份熱血澎湃的請戰書、入黨申請書,還忍不住眼眶濕潤,戰「疫」工作,靠的就是大家一起干,才能勇挑重擔,克難攻堅,構築起抗擊疫情的鋼鐵防線!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為共產黨員,跟全國醫務工作者一樣,我們時刻準備著,我們堅信,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抗擊疫情的最終勝利。

團結奮鬥讓中國人端穩中國飯碗

邱崇文 廣東海納農業研究院副院長、廣東啟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在新時代農業方面,我認為團結奮鬥可以總結為兩句話:科技助豐收,農民喜增收。現代農業是科技的農業,我們要善於利用現代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和現代農業先進生產裝備,達到增產提質的目的。同時,我們要把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推廣給和服務到廣大的農民朋友,讓他們也能充分享受到科學種田帶來的增收創收。

今年我們第一次大面積嘗試兩種三收模式下的再生稻。這樣做有助於實現廣東絲苗米增量提質。以廣東省2020年2750萬畝水稻播種面積計算,50%採取該模式可在再生季產出412.5萬噸優質絲苗米,比現有1100萬噸/年水稻產量提高37.5%,大大提高了糧食總產量,提高了廣東糧食自給率,保障糧食安全。

再生稻也有助於促進廣東絲苗米種植全程無人機械化。無人機雙季稻直播技術包括無人機播種、無人機施肥和無人機打藥,其真正實現全程機械化並且利用5G技術可向全程無人機械化邁進,可節省90%以上勞動力和提高60%以上工作效率。

種田特別是種糧收益很低,更需要集成現代技術和現代裝備,儘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讓中國人端穩中國飯碗,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

策劃:王俊、畢征

統籌:湯新穎、王晨陽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於夢江、陳文傑、龍錕、何雪華、葉卡斯 通訊員:周穎怡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報紙編輯:趙亦平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233e6c18d6c499dc1575262f9ff3b01.html







字畫兩會|路

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