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情與義——溫州山福、藤橋一群越戰功臣的故事

2022-04-20     溫州古道

原標題:血染的情與義——溫州山福、藤橋一群越戰功臣的故事

血染的情與義

——走近陳雲生烈士與他的戰友們

作者:黃松光

2022年春暖花開的季節,我隨著紅色文化採風團來到溫州市山福鎮潮源村,走近了曾是筆者無數次報道的人物之一陳雲生烈士和他的戰友們,進一步揭開了一段血與火、情與義的故事。

高山農家出英烈

陳雲生出生在地處海拔500米高山的原屬甌海縣雙潮鄉利八坑村(現為鹿城區山福鎮潮源村),8個兄弟姐妹,男丁中排行老二。1981年冬,18歲的陳雲生聽從祖國召喚,與包括藤橋籍11位青年在內的100多名溫州小伙子一起,來到了西子湖畔的陸軍某部軍營。3年緊張的摸、爬、滾、打生活,使他成為了合格的軍人,並服從組織需要,從戰鬥班到炊事班當「伙頭軍」、「豬官」。1984年冬,正當他與戰友們面臨即將退伍之際,中越邊境燃起了戰火,駐浙陸軍某部被派往南疆執行戰鬥任務。

時針指向1985年2月11日凌晨。「嘀嘀嘀」報話機傳來呼叫的清脆信號,攻打老山541高地140陣地的戰鬥命令下達。已是副班長的陳雲生,帶領排雷突擊組像離弦的箭勇猛地衝出戰壕,用爆破筒排雷,為部隊開闢通道。他不顧一切安危沖在最前頭,被敵彈擊中負傷,身子一搖晃倒了下去,鮮血從傷口淌了出來。突擊組的戰友看到他負傷了,急忙扶起他,並要背他下火線。他推開戰友的手,大聲喊:「不要管我,大家快衝啊。」他仍拿起衝鋒鎗,掙扎著向前沖,時而臥倒,時而躍起。「轟隆隆」——敵炮彈在山坡上爆炸,一發炮彈在陳雲生身邊炸開,他的手臂、頭部、胸部、腿等被彈片炸得血流如注……年僅23歲陳雲生英勇地犧牲了。事後,他被追記二等功,被追認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出征誓言記心中

1985年初春,奉命第一批奔赴雲南老山前線、同在一個團的陳雲生、周躍南等11位藤橋籍戰友,在訓練場的國旗下,將11隻手疊在一起鄭重承諾:誰為國盡忠犧牲,我們就替他盡孝,為他父母養老送終。

戰場上的環境是極端惡劣和危險的。地處亞熱帶山區的老山戰場潮濕、悶熱、天氣陰晴不定,更嚴峻的是與敵人在這種環境條件下真刀真槍地作戰。當陳雲生犧牲的消息傳來, 周躍南等藤橋籍戰友悲痛萬分,同仇敵愾,立下誓言為他報仇!

當3月8日令溫州兵永遠驕傲的日子到來:從這天起,整個參戰部隊從排、連到軍部全部換上了溫州籍戰士當通訊兵,用特殊的溫州話與各參戰部隊傳達戰鬥命令,使敵人的「耳目」瞎了,確保了我方通訊暢通無阻,奏響了正義的衛國戰歌。

周躍南首上戰場,即斃敵三名,彈無虛發,榮記三等功,事跡和照片登上浙江日報一版。戰壕里佩上勳章,沒有鮮花,沒有掌聲,只有莊重的軍禮。戰後請功,作為代理排長的周躍南,因為指揮靈活、作戰英勇,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隊伍的有生力量,榮立二等功。

周躍南榮立三等戰功時授章

虞尚義擔任代理排長在老山前線堅守一年,帶領戰友們殲敵25名,其中個人殲敵5名,被部隊譽為「打不垮,拖不爛」響噹噹的模範排長。戰鬥凱旋,因他指揮出色,作戰勇敢,榮獲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破格提拔為排長,並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特授「人民功臣」稱號。然後,他奉命到南昌陸軍指揮學院學習後破格提拔為連長,一直升任某部裝甲團副團長。

人民功臣虞尚義

浴火疆場,經歷無數的槍林彈雨,林金明、李胡崇、黃志棲因英勇作戰,分別榮立了二、三等功。當周躍南和戰友戴上鮮花受到祖國和家鄉人民夾道歡迎,或登台作英雄事跡報告時,心情就十分不平靜:因為自己的戰功獎章上有著戰友的血,是戰友們一起用生命換來的。

戰友情深認爹娘

誰為國盡忠犧牲,我們就替誰盡孝!從戰場歸來的周躍南,部隊批準保送他上軍校。但是,他再三考慮後,謝絕了上軍校機會,提出退役返鄉。部隊領導一再追問原因,周躍南回答:「回家,盡孝!」

1985年底,當周躍南退伍回鄉後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約上戰友黃志棲、徐益華,跋山涉水步行3個多小時,來到陳雲生家。此時他們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分別是40年代入黨的父親陳周興、母親溫善妹和多個子女住在一間破舊的偏房裡,由於地處高山,家裡除微薄的農業收入外,一貧如洗。見到兩位老人,三個退伍兵噙著淚花說:「雖然雲生走了,但我們還在,我們都是你們的親兒子啊!」左一聲「媽」、右一聲「爸」,面對烈士遺像,他們抱在一起痛哭。然後,他們還每人掏出200元,資助老人的家庭生活。

長相思憶莫相忘

此後,周躍南成了甌海區公安分局民警,黃長江成了甌海區民政局幹部,阮志剛成了甌海區工商局幹部,黃志棲成了鹿城區工商分局幹部,林愛忠當起了民企老闆。無論周躍南與戰友工作多麼繁忙,每年均選擇在「七一」「八一」、元旦、春節等前後去探望老人,在老人家過一次特別的「特殊的黨組織生活日」,並每人交一筆200元的「特殊黨費」。

虞尚義、林金明、李胡崇雖然留隊上軍校或被提升為幹部,但他們每次回溫州探親都不忘去看望老人。從部隊轉業後,虞尚義成了溫州市財政局幹部,李胡崇成了溫州市紀委幹部,林金明成了甌海區衛生局幹部,更加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帶著錢和食物、衣物等,跋山涉水前去探望老人。

1998年「七一」前夕,來自永嘉縣的戰友陳鈣壽、徐益華、金元奇等獲悉陳雲生的父母年邁體弱時,立即從永嘉趕到溫州,與周躍南等5人一起專程前去探望。次年1月19日,來自甌海、鹿城、永嘉三地的24人聚集開戰友會,特地將陳雲生父母接到藤橋鎮,與眾「兒子」一起聚餐。次日,他們還將代表24位戰友心意的2000元錢讓老人帶回家改善生活。

踐諾生死之約,這份真情感動很多人。曾率部參加南彊作戰的駐浙某團原團長、溫州軍分區原司令員鄒學甫獲悉周躍南等戰友的感人事跡後,專程從杭州來到溫州尋訪陳雲生烈士家,隨即也加入到「認親」的行列。

道義鐵肩34載

陳雲生原有兄弟姐妹八人。陳雲生犧牲後,陳家幾個兒女為了生活各赴異鄉打拚,平時少有機會回家探望父母。倒是周躍南等戰友,成了老人最親近的「兒子」。無論平日工作多忙,清明、端午、八一、中秋、春節,周躍南都會約上戰友,一同上山看望老人,送去生活物品。每次到家裡,周躍南都會細心觀察,缺什麼就默默添置什麼。

2006年清明節前夕,周躍南約上7位戰友將「父親」「母親」接到溫州翠微山祭掃烈士墓,並送上1500元慰問金。進入寒冬,周躍南挂念住在高山上老人的寒暖。與周躍南平常在一起參加晨練的金立成、包陳青等市民,聽說要去看望烈士父母,也主動要求加入了探親隊伍。深山交通不便,夏天就帶去涼蓆蚊帳,老人家喜歡穿純棉的白色汗衫,他就走遍小街巷專門去買;冬天送去厚厚的棉被;電視小了,就換個尺寸大的;颱風快來了,就爬上屋頂翻瓦補牆……

一晃三十多年過去,周躍南成了陳家的一分子, 「舅舅」、「二哥」,成了他在陳雲生家的稱呼。

2008年3月,80歲的「父親」陳周興病故,周躍南專門請假,按照當地習俗為老人當「孝子」,料理後事。此後,看著獨自留守深山的「母親」,周躍南決定為她安個新家。他牽頭找戰友籌資,和陳家兒女一起湊錢,為「母親」建起兩層小樓,安上水電,不時送去柴米油鹽。為了方便聯繫,周躍南還專門為「母親」買了一部手機,手把手教會老人使用。她每次生病,他總是在最短時間內趕過去,把老人帶下山就醫。

2011年11月,周躍南給「母親」打電話,電話響了很久一直沒人接聽。「不會出事吧?」周躍南立即驅車往山上趕。一進家門,看到她在灶旁燒菜,才知道是虛驚一場。

隨著八坑村的村民陸續遷居山下,周躍南和戰友早就商議讓年事漸高、獨自在山上的「母親」溫善妹搬下居住,但溫善妹就是不答應,說是捨不得離不開山上,還說搬到他地居住也人地生疏。2013年春節剛過,周躍南和林金明等戰友再次上山探望「母親」時發現村裡幾乎沒人住了,便四處尋找可上「母親」安度晚年的地方,結果在雙潮敬老院找到新住所,選擇住宿條件最好的三樓一間面積15平方米的單間。正月十八,周躍南等上山將「母親」接到敬老院,安頓好新居,然後還隔三差五地給老人打手機問寒問暖。5月12日是母親節,他又特地跑了多處商場,為「母親」買來了新桌、椅和夏時換用的三套衣鞋等,並買了一台21英寸長虹牌液晶電視機。

後來,「母親」溫善妹不慎摔斷了腿,行走更不便,周躍南又與老人子女商量,將「母親」接到藤橋鎮居住。此後,周躍南便是隔三岔五去探望。每次離開,「母親」總是目送著車子離開,這讓周躍南心裡有種酸酸的感覺,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替犧牲的戰友照顧好老人。

周躍南與「父母親」在一起

周躍南與昔日戰友們一起上山孝敬老人

2019年3月16日,周躍南接到「母親」溫善妹病危的消息,驅車趕到藤橋,守著「母親」安詳離世。而後他一直忙碌著料理喪事。出殯時,披麻戴孝的周躍南和虞尚義、李和崇、林金明、阮志剛、黃志棲、林愛忠、黃長江、金榮一路送行。然後,周躍南和金榮、虞尚義、黃志棲還帶著鮮花,來到溫州市翠微山烈士陵園陳雲生的墓前祭拜:「雲生,今天我們過來看你,和以前不一樣,以前總和你說放心,我們會照顧好你的父母。今天,我們終於完成你的囑託,有始有終,養老送終。請你放心,我們以後還會來看你,你也安息。」周躍南深情訴說,似乎長眠的烈士能夠聽到。

這一段踐諾生死之約的佳話響徹甌江兩岸,周躍南和戰友們被評為「2005年度溫州十大感動人物」特別獎,組委會給他們的頒獎詞是:「一聲聲親切深情的呼喚,撫慰著烈士父母的心,一次次殷切真摯的探望,詮釋了戰火凝結的友情。

周躍南和戰友們榮獲「2005感動溫州十大人物」

中國國防報刊發周躍南事跡版面

8個兒子一對爹娘,一場生與死的傳承,一段情與義的佳話」。周躍南先後榮獲「第三屆浙江省道德模範」「浙江好人」「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十大最美退役軍人」「中國好人」「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範人物」「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榮譽。他的事跡被拍成了電影《最美的承諾》。此外,周躍南還拿出自己的積蓄1萬元,在市慈善總會設立「老山戰友慈善微基金」,發動更多的戰友加入該微基金會抱團行善,幫助更多的烈士遺屬。

作者簡介

黃松光,溫州市人,從事新聞報道工作40年,撰寫新聞稿件5500多多篇。新聞報道被國家、省、市報刊採用,100餘篇作品獲全國、省、市新聞獎。先後擔任區委辦副主任、甌海區委報道組長,《甌海民政》主編,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甌海報》總編,甌海區新聞中心主任、總編輯、黨組書記,兼任區文聯主席、甌海區記協主席。出版專著《話說溫州人》《敘說溫州事》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1e707c3c01f229c8995a0c0ec9a3d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