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只要是在經過多位賢明君王的統治以後,就會出現所謂的「盛世」,所謂「天朝盛世,萬國來朝」,但其實根據現代歷史學者的研究,當時的盛世基本也就是將生活水平維持在沒有人餓死的水準。盛世尚且如此,其它時期就可想而知了,而無論任何時候,最為受苦的都是最底層的窮苦百姓。
正如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所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古代的窮人們受到官府以及地主的壓迫,生活中具有重大的壓力,每年辛辛苦苦得來的收成,大部分都要交給地主,那麼他們為何不去野外開墾荒地做到自給自足,而是要給地主打工呢?
看上去這個問題很讓人費解,畢竟自給自足與給地主打工之間,哪一個選項的利益更大是一目了然的,那麼古代窮人們為何不選自給自足呢?顯然是因為這其中有一些制約因素,讓他們不能夠充分自由地選擇。
首先是開荒需要得到官府的批准,一片荒地放在那裡拋荒的時候,它就是一片沒有什麼價值的荒地,看上去也是無主之地,但其實它的所有權一直都在官府手中,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通的窮人是沒有開墾土地權利的,只有在官府權威減弱以及人少地多的情況下,窮人們才有可能得到允許去開荒。
其次是可供開墾的荒地數量極少,能夠成功種植出糧食的土地,需要滿足幾個基本條件,首先是土壤肥力,其次是具備水源,另外還得滿足充足的陽光照射條件,滿足這些條件的因素基本就是有主之地,而且古代生產技術相對低下,開發土地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窮人很難具備這個實力。
再次是就算成功開荒也很難保有,在那一個年代窮人們缺乏保護自己財富的有力武器,他們大多沒有讀過什麼書,所以很難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至於財力與勢力那就更是相當遙遠,那一些具備雄厚財力勢力的大地主不會輕易允許這些勞動力離開自己的土地,所以必然會用盡各種辦法進行打壓與阻攔,而窮人們面對這些打壓時是非常無力的。
最後是哪怕開荒成功也不一定有收成,這個就是窮人們的抗風險度很低,可能辛苦攢下一年口糧來開荒,並且也成功開墾了荒地種上了糧食,就在等著豐收擁有口糧的時候,突然一場旱澇與蝗災就能夠很輕易地擊碎那所有的夢,讓自己陷入近乎萬劫不復的境地,這個風險是窮人難以承擔的,所以他們也寧願一直給地主打工,而不是自己去開荒創業。
古代窮人為何不去野外開墾荒地,做到自給自足?而是要給地主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