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雲換帥背後的戰略轉向

2023-10-10     光錐智能

原標題:亞馬遜雲換帥背後的戰略轉向

文|劉雨琦

一則人事任命,揭開了亞馬遜雲在大中華區反擊戰的序幕。

10月9日,亞馬遜雲科技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高級副總裁 Matt Garman 宣布了大中華區領導人變更任命,儲瑞松將接替張文翊擔任該職位,繼續帶領亞馬遜雲大中華區。

(圖源:亞馬遜雲科技公眾號)

據了解,張文翊從2019年開始領導亞馬雲科技大中華區業務,在其任職期間,制定了「連中外、襄百業、促綠色」的三大業務戰略,並持續推動大中華區的合作夥伴體系;而儲瑞松則曾經任職於百度阿波羅和SAP等公司,擔任過新業務、新戰略的核心主力。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雲廠商,亞馬遜雲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絕對的領先地位,但在中國區的情況卻尤為不同,不僅是因為中國本土業務(政企特色業務)、行業都極為複雜,更是因為中國雲廠商格局群狼環伺,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更了解本土情況,讓亞馬遜雲並沒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為此,亞馬遜雲在中國區業務便瞄準了中國企業出海和全球化業務,憑藉著其在全球150多個國家的綜合布局,搶得一席之地。在2019年張文翊接任後,幾乎就固守和踐行著這個特色化戰略,IDC數據報告顯示,在中國企業出海業務中,亞馬遜雲科技幾乎占據了3/4的市場份額。

原本憑藉著全球化和絕對領先者的優勢,亞馬遜雲在中國區只需要守好城池,但今年,整體形勢開始發生了轉變,先是ChatGPT火爆之後,微軟雲Azure憑藉著提供OpenAI的智能化服務勢頭正盛,谷歌雲也在上一季度增速迅猛,超越阿里雲成為全球第三大雲廠商;在整個中國區,頭部雲廠商也逐漸降價搶奪市場,並通過MaaS服務尋找增量。

多重局勢的變化下,亞馬遜雲不攻則退,或許這也正是這次人士變動的核心。

張文翊「穩中求進」

熟悉張文翊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極具女性魅力的高管,穿著精緻、頭髮永遠一絲不苟,說話不緊不慢落落大方,如果要用一個詞評價這位女高管,那就是「穩」。

(圖:張文翊)

這樣的特質,在上一個數字化階段極具競爭力。 要知道,整個千行百業的數字化是一個十分漫長和複雜的過程,需要每一家公司、企業、領導人有足夠的耐心,一點點挖掘場景、了解需求、制定方案,由量變產生質變。

張文翊也曾公開分享過自己每天的工作內容,要接觸大大小小不同的企業,小到幾十人的公司,大到幾十萬員工的跨國集團,通過親自了解客戶,以進一步制定業務目標。

這樣的工作方式,和張文翊的履歷有很大關係。在擔任亞馬遜雲大中華區負責人之前,張文翊曾任英特爾中國區市場與渠道部總經理、亞馬遜Kindle中國區總經理、亞馬遜全球副總裁及亞馬遜中國總裁,負責亞馬遜中國電商業務。

從渠道出身的她更擅長和習慣,直面客戶從一線看問題,從業務看技術,從技術看戰略。

這樣的穩健讓亞馬遜雲守住了中國企業出海業務的市場。光錐智能曾對多位出海企業進行過調查,其中大部分企業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亞馬遜雲,全球範圍內的穩定性、可擴展性、可遷移性是其最大的利刃。

「一般我們會先開闢某一國家的出海業務,選擇雲廠商時不僅會考慮到當地的環境,更要考慮未來如果擴展到其他國家,伺服器能否直接遷移。」一位出海企業技術人員對光錐智能講道:「在這方面,亞馬遜雲無疑是最強的」。

另一方面,張文翊也十分懂得合作連橫。

在2013年5月加入亞馬遜後,張文翊用了三年時間,成功將Kindle全線產品引入中國,在中國完善了Kindle及數字出版生態系統,與超過600家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

同樣在其任職期間,其加深了亞馬遜雲在華的合作夥伴體系。 官網數據顯示,目前亞馬遜雲在華擁有數千家合作夥伴,很多項目都與合作夥伴共同落地,並將APN(亞馬遜雲合作夥伴網絡)的整套合作方式引入中國。

在上個階段,這是一位十分合格的領導人,亞馬遜雲基於IaaS層在全球區域的領先優勢,只要穩定住基本盤向前推進和發展,不需要大規模創新,就能通過滲透進千行百業,逐漸形成深厚的壁壘。

但進入2023年,這樣的「守城」戰略副作用展現了出來,最明顯的信號是亞馬遜雲全球市場份額在縮水。

對比IDC全球雲廠商市場份額數據,2021年亞馬遜IaaS市場份額占比47%,2022年占比48.9%,增長1.9%。增幅較小很大程度上與其體量和規模化有關。

但進入2023年,根據Canalys數據顯示,對比一二季度的市場份額,亞馬遜雲在今年一季度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3%,但到二季度微軟增長3%,而亞馬遜雲卻縮水了2%。

對於亞馬遜雲來說,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智能化時代加速了其他雲廠商的發展步伐,受到大模型業務的驅動,Azure很快成為了微軟核心收入的主引擎,納德拉曾表示,目前公司主要的推動力是微軟雲,包括公有雲和微軟365等雲上服務。

這意味著,憑藉著張文翊的穩、渠道的滲透和合作夥伴的建立,對當下的亞馬遜雲來說,已經遠遠不夠用了。

儲瑞松「突進」

儲瑞松此時加入,非常適合帶領亞馬遜雲開疆拓土,加速創新。

(圖:儲瑞松)

在進入亞馬遜雲之前,儲瑞松曾擔任百度集團副總裁,負責領導百度阿波羅智能汽車業務,擔任IDG事業部總經理。要知道,阿波羅一直是百度內部最受重視的新業務,而智能汽車也是一塊毫無技術指導的「無人區」,這需要掌舵者擁有冒險精神、前瞻意識和更宏觀的戰略視角。

從儲瑞松的個人履歷來看,雲業務其並不陌生,在2000-2019年的20年中,其曾就職於全世界最大的SaaS公司之一的SAP,擔任過工程、戰略、業務開發等多個領導職位,並最終負責S/4HANA雲產品全球研發,領導遍布德國、中歐、北美和亞太等地的全球數千名員工。

2019年,儲瑞松在加入百度時也曾負責B2B SaaS服務,後於2021年輪崗至IDG,出任總經理,全面負責百度智能汽車Tier1業務。

事實證明,儲瑞松在職期間,推動了阿波羅智能化系列解決方案的制定,並在福特、林肯、別克等31個汽車品牌的134個車型上實現量產,累計搭載超700萬輛。

儘管後期自動駕駛行業對技術落線、產品落地等方面的爭議都頗大,但儲瑞松依然帶領阿波羅從實驗室走向產業中,將高新技術和實戰場景結合,而這或許也是其能力所在。

回過頭來看今天的亞馬遜雲,也正經歷這樣的階段。大模型與產業究竟該怎樣結合?沒人有經驗也沒人有答案。

在高速發展了半年後,整個大模型領域也告別了單純比拼參數、比拼技術的階段,當所有人都在思考,智能化時代,雲廠商究竟如何定位新角色之際,亞馬遜雲若不進,便是退。

這樣的趨勢直接體現在了財報里,從亞馬遜年報來看,亞馬遜雲凈銷售額增速在下降,2021年亞馬遜雲同比增長37%,而2022年僅有29%。

(圖源:亞馬遜2022財年年報)

而這不止關乎著亞馬遜雲中國戰區的成敗,更是亞馬遜雲甚至整個亞馬遜的成敗。縱觀目前全球智能化跑的最快的兩個國家,中國緊隨著美國身後,中國的眾多企業已經開始加速行動起來,呈百花齊放之態。

張文翊也曾強調,大中華區是亞馬遜雲最重要的區域之一,並將越來越重視本土和特色的業務構建。 在今年的亞馬遜雲科技中國峰會上,亞馬遜雲科技CEO Adam Selipsky直言,對於亞馬遜雲科技來說,中國市場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這意味著,大中華區已經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焦點賽場,一步敗將有可能引發節節退敗,對於亞馬遜雲而言,這是一場不能輸的進攻戰。

今年的亞馬遜雲科技中國峰會中,上新了一系列雲產品幫助企業布局生成式AI,包括將私有數據部署在通用模型的產品Amazon Bedrock、提供生成式AI應用的Amazon CodeWhisperer,幫助開發者寫代碼構建應用;並提供雲基礎設施,支持大模型應用端的大規模推理。

針對初創企業的模型應用,亞馬遜雲聯合28家投資機構,共同推出「亞馬遜雲科技創業加速器」。

一邊推出工具鏈,一邊以藉助投資的方式布局,但相比之下,這些動作都相對於基礎,亞馬遜雲的速度還是顯得「不緊不慢」。

今年2月份,微軟已經策劃將旗下全線產品,Bing、Office365、Windows、Azure通通進行一輪智能化改造,此後,Azure憑藉著提供OpenAI的最新服務(GPT-4)斬獲了眾多企業客戶,並以此為抓手,深入企業數字化。

國內雲廠商也在加緊布局MaaS平台,阿里雲基於通義千問推出了多款開源模型和魔搭社區、百度雲更是押注文心一言,努力建設上下游生態。

不過,在遊戲開始前兩分鐘里,任何動作都無法決定勝負,或許此次換帥,便是亞馬遜雲反攻的信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1a507583307d8f847ba646634241a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