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5日,火箭隊正式完成了有關新援伍德的簽換交易,而在簽約之後,這位火箭隊新援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談到了自己在CBA的短暫經歷,他表示,「那時候沒人想要我,被一支中國球隊裁掉,而且原因是他們認為我不夠強,這真的考驗了我,我到極限了。可如今呢,很多當初在我之前被選中的球員已經不在聯盟了,而當初我去中國打球,卻被告知不夠強,但我卻還在NBA呢。」
這支裁掉伍德的球隊,是CBA目前的倒數第一名福建隊,在CBA新賽季第一階段的比賽結束後,他們也是全聯盟唯一沒有取勝過的球隊。而伍德被福建隊裁掉,發生在2017年,當時他在季前賽中只代表福建隊征戰了3場球,結果就被裁掉,可以說根本沒有正式在CBA打過球。
從被CBA魚腩隊裁掉,到如今簽下3年4100萬美元的合同,而且還豪言未來想要成為全明星球員,伍德的經歷確實很勵志。但很多人卻因為他曾被CBA裁掉的經歷,就大肆嘲諷CBA,甚至就連伍德本人的採訪,對於福建隊當初的決定也是還存有怨念,可事實上,這樣的行為大可不必。
要知道,2017年時的伍德,在NBA也多次經歷被裁的經歷,完全找不到工作,所以最終才會去了CBA碰運氣。CBA的水平確實遠不如NBA,但問題在於,伍德當時需要比較的並不是CBA的本土球員,而是CBA的外援。
大部分CBA球隊對於外援的要求,都是來當球隊的大腿,而且越是實力弱的球隊,有時候對外援的個人能力要求就越高。而近些年來,很多CBA外援的水平,其實完全可以打NBA,甚至拿到不錯的數據。只不過因為他們是核心打法,再加上年齡大了潛力有限,所以NBA的球隊不可能給他們提供那麼多的出手機會,所以最終只能來到CBA,目前廣東隊的小外援馬尚-布魯克斯,就是最好的例子。
反觀伍德,當時年僅21歲,或許他的潛力比當時很多打CBA的外援更強,但他當時的即戰力,卻並不夠出色。這一點從伍德在3場季前賽中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出,3場球他總計只拿到了36分,其中22分還是對陣弱旅同曦隊時所得,而對陣實力較強的浙江隊和遼寧隊時,伍德只拿到了8分和6分。這樣的表現,連福建隊的本土中鋒王哲林都不如,完全就是水貨外援的標準,如果福建管理層願意留下他,其實才讓人覺得奇怪。
更何況,CBA聯賽和NBA聯賽很多規則都不同,也不乏一些NBA成名球員在CBA聯賽中變身水貨的例子。別說當時名氣不大的伍德,即便是一些在NBA拿過不錯合同後來去CBA打球的球員,也曾有被裁掉的經歷,例如曾經的NBA狀元肯揚-馬丁。連昔日的NBA狀元都能被裁,伍德這種當年在NBA根本沒機會打球的落選秀,被裁其實也並不奇怪。
誠然,在被福建隊裁掉後,伍德知恥後勇,之後連年進步,表現越來越出色,所以今年休賽期他獲得了火箭隊的認可。但這與當時他的即戰力難以滿足CBA外援的要求,並不衝突。而拿一名球員3年後的表現,來嘲諷3年前裁掉他的聯賽和球隊沒有眼光,也根本不合情理。所以伍德的經歷確實很勵志,但非要因為如今他成功了,就拿福建隊曾經裁掉他來嘲諷CBA,真的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