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從單純的個人到時代符號,背後是華夏子孫共同的民族認同感

2023-12-10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黃帝:從單純的個人到時代符號,背後是華夏子孫共同的民族認同感

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有很多都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變了模樣,許多內容傳到今日,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過這些故事也不是沒有任何用處,在研究古代社會,尤其是史前社會的發展變化時,這些故事都能提供一些特殊的幫助。

史前社會,主要指的是文明成型之前的時期,也可以認為大概是猿演變為人直到人類文明社會形成的這段時期。中國的史前社會時期,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歷史人物,也可以被認為是神話傳說人物,這些人對文明社會的成型貢獻突出。

黃帝最初只是五帝之一,在記載中逐漸變為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黃帝,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不過關於黃帝這一人物形象,至今仍然存在諸多爭議。最根本的爭議就是,黃帝這一人物形象是否真實存在。

許多人認為,可能確實存在一些早期的部落首領,但是並不存在傳說中這個「黃帝」,換而言之,並不存在一個統一了大部分部落的首領。這種想法也有一定道理,因為關於黃帝的記載在不同時期發生過許多變化,這些變化中有許多內容甚至相悖。

還有些人認為,黃帝這一人物真實存在,但關於他的記載內容存在很多問題。按照已經發現的一些記載,黃帝這一人物形象似乎是從一個普通的部落首領逐漸轉變為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人物形象的變化,是一個逐漸融合的過程。

最初的黃帝,只是一個普通的部落首領,在當時只是諸帝之一。雖然這些人都被稱為「帝」,不過實際上都只是部落首領之一,並不是一個大一統部落的首領。這種形象和地位的說法,一直到戰國時期仍然有許多支持者。

周代時,周天子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將黃帝視為自己的祖先,自此黃帝開始成為正統血脈的代名詞。周朝重視禮樂制度,在禮法問題上十分較真。

對周朝統治者而言,禮樂制度是他們的立身之本,是彰顯統治階級身份地位的重要內容。周代的禮樂制度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厚,禮樂制度自此開始成為國家政權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會文明也因此趨於完善。

戰國時期,關於黃帝的記載還屬於五帝之一,黃帝的地位有所提升,但並沒有上升到共同祖先的高度。《史記》中首次將黃帝視為當時中原地區幾乎所有人的共同遠祖,認為大家都是黃帝的後代,至少那些大家公認的歷任大一統政權統治者都屬於黃帝直系後代。

黃帝身份的變化,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主要就是政治因素的影響。統治階級才是控制言論走向的幕後推手,他們對這些神話傳說人物身份的更改,其實都是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務。

周代統治者取代商朝統治者的方式並不是傳統的世襲制或禪讓制,所以展現自身的正統身份是出於政治需要。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四分五裂,不同諸侯國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統,黃帝的共同始祖身份因此並沒有得到共同認同。

秦漢統治者取得了大一統政權,因此需要一個共同的始祖來服務自己的政治。當時人們最熟悉的遠古帝王就是黃帝,周代選擇的先祖也是黃帝,且將自己的血統歸到黃帝血脈上更容易,所以黃帝就成了最佳選擇。

從單純的某個人到時代符號,背後是華夏民族共同的民族認同感

按照最終的故事版本,黃帝的一生非常傳奇。他的父親是伏羲和女媧的兒子,妻子是嫘祖,根據傳說故事,黃帝和炎帝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這也是二人經常被人們共同提起的原因之一,如今我們提起自己的身份,也都以炎黃子孫自居。

「炎黃子孫」這一稱呼,最初被人們用來體現華夏民族的民族認同感,這是每個民族都非常在意的血統身份。炎帝和黃帝,被標誌為華夏民族的符號,成為大家公認的遠古祖先,這背後是大一統政權的政治需要。

任何一個政權,都有擴張的野心,不過中國政權的思想內核有別於西方等勢力。其他勢力多數比較在意征服的比重,更注重於用本民族的實力或文化去征服他人;而中國政權更在意統一的比重。

換言之,其他政權是用自己已有的內容去打敗他人,而中國古代政權強調大家本是一體,如今的分裂是暫時的,我們擁有共同的祖先,本就是同宗同源,最終必然合歸一處。至於勝利者,只是在整體中占據上風的一方,並不意味著失敗者就要完全成為「被殖民者」。

如果說原本的黃帝,只是一個單純的個體,擁有屬於自己確實的人生軌跡,那麼傳說故事中的黃帝,就已經不是單純的某個人了。他和炎帝一起被當作工具使用,主要功能就是增加民族認同感。

人生故事逐漸被增添了許多內容後,黃帝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個體,而是成為了一個時代符號。黃帝,不再是黃帝本人,他代表了史前社會整個社會,成為一個縮影,人們將所有和史前社會相關的內容都施加在黃帝身上。

史前社會的每一項內容,都被認為和黃帝高度相關,遠古時期許多帝王的成就,都被集中在黃帝這個時代符號的身上。根據黃帝的相關傳說,這個人的一生非常傳奇,集各種才華於一身。

黃帝和蚩尤之間那場非常著名的涿鹿之戰,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後人杜撰或加工而來。部分人認為,這場戰爭確實存在,但規模和影響遠不如傳說中所提及那般;部分人認為,這場戰爭根本就不存在,人們不過是將某些生產活動的過程杜撰為戰爭的打鬥場面。

雖然黃帝的功勞很可能遠不如傳說故事中記載的那麼大,不過作為一個時代符號,黃帝非常稱職。他代表了史前社會全體,向後世展現了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當時社會的全貌,同時證明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生產力的進步歷程。

傳說中黃帝在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都為社會做出過突出貢獻

今人在探討黃帝時,其實並不怎麼關注黃帝本人的人生經歷和成就,而是將目光更多放在「黃帝」這一符號背後的成就上。對於後世而言,黃帝這一形象的確切真實性其實遠不如黃帝所代表的史前社會發展狀況重要。

傳說中,黃帝在政治、經濟、宗教等諸多方面都有許多貢獻,很可能還是非常早期的一個發明家。黃帝的這些成就,並不都集中在實體內容上,還有一些制度、祭祀等方面的內容。

最早的職官制度,就是黃帝發明創造的,不過這一時期的職官制度,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只是一個簡單的雛形。中國真正意義上最早的職官,到了夏朝才出現。

田畝制也起源於黃帝,雖然當時的生產生活條件並不足以支撐黃帝實行非常完善的田畝制,不過對於當時的人類而言,這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度量衡最早也出現在這一時期,同時出現的還有軍隊陣法,此前行軍作戰並沒有一個確定的陣法排布。

黃帝的貢獻涉及方方面面,很多貢獻直到今天也依舊為人所知,比如《黃帝內經》的問世、水井的出現、文字的出現、五音十二律的規範化……

有些人將黃帝視為一個遠古時期帝王的集合形象,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於此,黃帝本人的才識過於領先,同時過於全面。對一個遠古時期的古人而言,能夠掌握這麼多技能,而且每種技能都能做出開山鼻祖式的貢獻,這似乎不太合乎常理。

自從人類出現開始,巫術在人類的生活比重中就非常重要。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神鬼之說已經越來越不受重視,不過在最初的時候,巫術是人類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黃帝時期,帝王和宗教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宗教權力和世俗權力合為一體。黃帝本人,既擁有世俗意義上帝王的權力,同時也擁有宗教意義上宗教主的權力。

可以說,黃帝本人就是一個大巫師,非常受民眾愛戴。巫術相關的祭祀典禮等,逐漸發展為今天的各種儀式,這一切的源頭很可能都是黃帝時期的祭祀行為。

有一種說法是,黃帝利用巫術統一了天下,也用巫術在治理天下。這時候的巫術,是一個中性詞,並不是後世所認為的負面詞彙。民眾對巫術的態度也非常支持,認為巫術可以幫助國家風調雨順。

史前社會的變革是一個非常漫長且複雜的過程,黃帝雖然被推舉為代表,但他並不是萬能之人。今天所知的傳說故事中,黃帝早已被迫擺脫了個人身份的束縛,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許多歷史上的關鍵人物,其實都有同樣的命運。

參考文獻

1、《百家言黃帝」的時代語境與《史記》黃帝形象的建構》

2、《黃帝對上古文明的創製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117d96b10834d97a2c7b65949581a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