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能「救命」的盒飯,終於火了

2023-05-03     視覺志

原標題:香港能「救命」的盒飯,終於火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X博士

ID:doctorx666

作者:吉林跑男趙四

香港,公認的美食之都。

長久以來,美食是統一香港市井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紐帶。

在中環打工的高級白領,也能吃到蒼蠅哥落魄街頭賣的魚蛋。

普通百姓,攢錢也能去酒樓吃個奢華大餐。

李嘉誠在茶餐廳打工的故事,我們也聽了一百來遍。

而所有人閒暇時光的愜意,都能在一頓打邊爐中得到充分升華。

但他們統統有些過時了。 香港現在最流行的飲食,是「兩餸(sòng)飯」。

「餸」在粵語裡是「下飯菜」的意思,兩餸飯,顧名思義,就是「兩菜一飯」。

其打飯形式有點像大學食堂,攤位設立在街邊,隨打隨走。

兩餸飯的價格,從17港幣到80港幣不等。

兩餸飯,在香港異常火爆,地圖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售賣兩餸飯的店鋪,數量超過485家,而香港的麥當勞數量,加一起也只有245家左右。

兩餸飯,現在可以說統治了香港絕大部分食客的消化系統。

甚至說,已經成了這一時期香港飲食文化的代表。

飲食之王兩餸飯

飲食文化,素來是衍生文化,單純的吃喝往往不足為奇。

兩餸飯的火爆,從各個新聞的切面可以觀察到。

比如有港媒報道,大陸老年旅行團來香港,特意安排了一站景點,是體驗香港的兩餸飯。

一群戴著小紅帽的老年人在大街上一字排開,接受香港美食文化的洗禮。

峰哥時隔三年出境香港,第一頓就慕名品嘗了「戶戶餸」的兩餸飯。

苦瓜煲魚柳、蘿蔔燉牛腩再送個無糖可樂或芬達,只要32港幣。

美國駐港澳總領事Greg也去買了份兩餸飯,還發了臉書,認為其實惠又好味。

當然,由於兩餸飯價格較為低廉,有些人認為其並不適宜作為約會的場合。

選擇跟女網友在兩餸飯見面,就等於在超高性價比的同時,獲得了超低的成功率。

而兩餸飯的主戰場,既不在旅行團的獵奇之旅中,也不在博主的嘗鮮範圍內。

兩餸飯是屬於老百姓的吃食。

在大埔,有一家叫「玲瓏巧點」的兩餸飯門店,因為其主推蒜蓉開背龍蝦,還只賣45港幣,每天早上6點就有人在門前排隊。

不到20㎡的店鋪,每天能賣900份快餐,年銷售額接近一千萬港幣。

據店鋪老闆Alex介紹,店鋪每天營業12個小時,而他每天的工作時長在14個小時左右。

Alex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 「貨如輪轉」,認為只有經常更換豐富的菜品,店鋪才能一直走下去。

正如川渝火鍋的精髓,不在涮啥,而在於底料熬制時的豐富味覺層次。兩餸飯的精髓也不在於一味地追求便宜,而在於相對不錯的菜品。

兩餸飯屬於混合菜式,既有國際地區的菜品,比如東南亞地區的菠蘿炒飯、芒果沙拉、韓國烤肉片、法國紅酒燉牛腩,

也有粵菜中傳統的叉燒和蟹柳蒸水蛋、清炒菜心等。

不同於粵菜注重食物本味的特色,老百姓評價兩餸飯菜品的唯一標準是:

汁水夠不夠多

汁水多,代表著可以拌飯,下飯。

在香港網絡上關於兩餸飯菜品喜愛程度的評選中,最受歡迎的菜品是魚香茄子,因為裡邊有肉沫,拌飯很好吃,其次是咕嚕肉。

而看似豪華的清蒸魚,因為反覆加熱,肉質越來越糟,老百姓非常不喜歡。

另外,老百姓還喜歡椒鹽豬手,因為肉多,味道足。

在香港消費兩餸飯的主流群體,一是工薪階層,二是學生群體。

因區域不同,消費的主流群體也不同。

比如在油塘,由於周圍有大量工地,所以來消費的是泥頭車司機、建築工人、建材工廠工人。

中環附近,則多是過來吃午餐的普通白領。

或是附近的環衛工人和餐館職員。

而學生群體,則扎堆在周末出現。

這兩類群體,雖然空間上不常在一處聚集,但他們選擇兩餸飯的理由都是一樣的:

平(便宜)

兩餸飯到底多便宜呢?

2021年,香港中環最後一片土地,新海濱三號用地,以508億港元的價格被拍下,換算成人民幣,約417.66億元。

香港中環還座落著滙豐總行大廈、皇后大道、蘭桂坊、香港大會堂。

而在這裡,你能用25港幣買到兩菜一飯。

·中環兩餸飯店鋪

有的食客評論:「好感動,周圍別的店都特別貴,兩餸飯很有人情味。」

以香港白領中午的快餐,著名連鎖品牌大家樂的價格為例,一份只有一種菜的豬排飯要44港幣,還沒有飲料。

考慮到香港的收入水平懸殊,我們用基層老百姓的收入衡量兩餸飯的價格,在時薪65港幣的情況下,差不多一小時就能滿足一天的兩餸飯消費。

所以兩餸飯也被稱為「窮人恩物」,或者「糧尾救星(糧尾意為工資青黃不接時)」。

民眾對於兩餸飯的態度,可謂是極其支持。

你打開地圖搜索兩餸飯餐廳,得到的評論大多是讚揚和激勵。

比如有一家叫「香港人兩餸飯」的餐廳,老百姓是這麼評論的,太好吃了,給的太多了,大猩猩來也吃不了。

在這裡,你看不到對食物的嚴苛批判,只有三項全5星的大為讚嘆。

性價比上去了,好評也上去了,一如22萬的雪鐵龍C6都是毛病,12萬的雪鐵龍C6全是優點。

有人認為,中環打工的,吃這個就完事了,30塊3個菜。

這個小組的原則就是,每天分享身邊優秀的兩餸飯店鋪,批判質量下降的店鋪。

比如有人說這家惠康對面的店,肉餅又小又不新鮮,下次再也不來了。

老街廣潤的盒飯,分量縮水了,以前打的飯都會滿盒。

或者哪家兩餸飯店鋪能薅羊毛,免配送費。

而以上的一切,在五年前的香港是相對少見的,兩餸飯是作為疫情副產品出現的,進而成為香港飲食主流。

兩餸飯出現的必然

在上一個十年,網友們熱衷於討論,為啥香港警匪電影里,黑幫大佬總喜歡在警察局吃盒飯。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2003年「非典」之後,兩餸飯也在香港流行過一陣。

飲食是時代文化最直觀的反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香港不讓堂食。

海鮮酒樓、蛋糕店等餐飲產業,為了生存,不得不轉行做可以打包帶走的兩餸飯。

比如前文提到的Alex,其實本職工作是一位點心師,由於疫情失業,不得不轉行做盒飯。

跟他合夥的有同樣失業的單親媽媽和他的點心師同事。

kitty曾經是一家海鮮酒樓的老闆,目前也在經營兩餸飯,她認為簡單便宜的兩餸飯是趨勢的必然,而且經營起來比酒樓簡單,即使以後也不會做回酒樓了。

而推動兩餸飯出現的直接原因,則是疫情期間那些無處吃飯的香港打工者。

比如70多歲的洪奶奶,每周7天從早上7點到下午3點要打掃公共廁所,上午11點停下來吃午飯。

由於無處吃飯,她只能拿出打包好的飯菜,坐在廁所外的長凳上吃。

一些老人,尤其是戶外工作的老人,中午吃飯只能在垃圾堆旁邊對付一口。

那些建築工人,還要自己準備飯菜,然後坐在工地外圍吃。

另一方面,2022年,香港的失業率高位升至5.4%,收入銳減的打工者不得不尋求更便宜的吃食。

在曾經的香港,白領中午的午餐,通常在大家樂、大快活、茶餐廳、M記(麥當勞)解決。

大家樂的鴛鴦炒飯經典套餐,需要36港幣。

所謂鴛鴦炒飯,就是番茄炒雞柳和滑蝦仁的組合,看起來遠沒有兩餸飯簡單直接。

大家樂的單拼叉燒飯也要39元起,只能吃一個菜。

大快活的蒜香排骨和魚香豆腐套餐,價格為42港幣,只有寥寥幾塊排骨。

但兩餸飯並非無敵,其最大的敵人是不斷上漲的物價。

在油麻地的著名兩餸飯名店權發小廚自2021年10月開店至今,原本36元的兩餸飯和45元的三餸飯去年8月分別加至38元及48元;

而今年3月,兩餸飯和三餸飯再分別加至40元及50元,漲幅約5%,兩年內累計分別貴了4元及5元。

據店主陳小姐解釋,香港目前食材價格大幅上漲,比如雞蛋,以前是200多一箱,目前是340元一箱,淡奶由最初的200多元一箱,加價至近400多元一箱。

扛不住的店鋪,紛紛貼出上調價格的告示。

而房租,更是壓倒了不少兩餸飯店鋪,迫使其不得不倒閉。

比如長沙灣的17元兩餸飯,由於交不起每個月6萬的房租,倒閉了。

兩餸飯,就像10塊錢隨便吃的東北盒飯,是老百姓用腳投票的結果。

在一個工作日的中午,吃頓兩餸飯,填飽肚子,用碳水武裝頭腦,用油脂滋潤骨頭。

兩餸飯的願景非常簡單,這一點,在某些兩餸飯店鋪的名字中能得到答案。

過去,講究人人有功練。

如今,有的店鋪叫人人有飯開。

有香港網友在店鋪下評論,這讓他想起一句經典的對白: 「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傳統的飲食秩序在近代以來一度被打得稀碎,只不過,如今它又在以另一種不易察覺的方式進行重組。

曾經聚集在茶餐廳的人們,如今吃上了兩餸飯,使其重新投入火熱的生活。

而只要中環商業區里一座座燈火通明的高樓大廈下,還有25元一碗的、性價比超高的兩餸飯,那生活就不會黯然銷魂。

3 / May / 2023

來源:X博士

作者:吉林跑男趙三金

微博:視覺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0bcd33fcd7874cd272d50ddd0d32d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