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去看《熱血高校》?因為每個做題家都終會遭遇低谷

2022-02-08     萌娘ACG研究所

原標題:為什麼去看《熱血高校》?因為每個做題家都終會遭遇低谷

——在什麼情況下,一個通常意義上的模範少年/青年,會自願地搜索、認真地沉浸於《熱血高校》這樣的電影呢?

——某個夜晚,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這一想便是幾個月。而好不容易有一點清閒的我想停下來,為這部在某種意義上拯救了我的電影認真地寫一點東西,可是雙手放在鍵盤上,就是不知道從何打起。

我對《熱血高校》的感情非常複雜。而它本身也是一部看的時候爽快簡單,但評價起來就會非常複雜的電影。

首先,它是不被主流社會所推崇的電影。你無法在國內任何一個正版平台看到它的身影,而它的內容屬於——發生在電影里叫《熱血高校》,發生在現實里叫校園暴力,誰碰上誰倒霉那種。

但是它有某種魔力。無數的少年或者少女在某個年紀碰到了它,就免不了要牽腸掛肚一番,哪怕他並不是個熱衷打架的學生。瀧谷源治與芹澤多摩雄的那一戰是少年們沸騰的熱血,而時生與多摩雄和源治的糾纏……額,那個年代其實就有同人女了(手動滑稽),或者乾脆就是沉迷於小栗旬和山田孝之的女生本身就很不少。

電影版的《熱高》不僅風行於它剛剛被拍攝出來的00年代,在日本斬獲相當可觀的票房後在彼岸也掀起浪潮,而且時至今日它依然無處不在。有段時間網上流行ai換臉,《熱高》的片段就是這種惡搞的常客,事實證明了小栗旬的身段就算是換上沈騰的臉都帥到炸;偶然刷到一個up主,發現他是「側禿」的髮型,馬上就想起瀧谷源治;在完全無關的三次元場合看到一個人的微信,發現這個看起來完全跟我一樣是個做題家的傢伙,竟然起名叫「山田笑之」……

可是,雖然它無處不在,人們對它好像又沒有太多話好說。我有一大樂趣,就是在知乎上看讀者們寫「小作文」,像論文一樣認真的分析《火影》、《海賊》……可是沒有什麼人去分析《熱血高校》。觀眾們可以在彈幕里復讀著「你要登上鈴蘭的頂點」「我啊,做烏鴉就夠了」「人,是不能停下里的」……可是沒有人去分析《熱高》。它有什麼需要分析的呢?人們這麼想著。

這就是《熱血高校》,名聲甚廣,可是地位有點尷尬。青少年是最容易對這種暴力電影感興趣的,可它恰恰最不適合青少年。它本來也並不適合我,因為實話實說,我十八歲之前,恰好就是個現在網民們用來自嘲的「做題家」,做題成績還可以,只不過周圍的同學比我更可以。

在學習氛圍如此濃烈的區重點學校里,三年我就沒有看見過一個打架的,《熱高》也不是大多數同學的趣味範疇。在它與其他人相遇的時候,我正與它無緣。當時出於研究電影的興趣看了(當時感覺是同一類型的)《古惑仔》,沒留下什麼好印象,也就沒有涉獵這樣的電影。

對於那個時候的我來說,這個世界上註定有一批人事「好孩子」,看這樣的電影幹嘛呢?有用嗎?合適嗎?那個時候,我們還不知道學校這個象牙塔向我們構築了一個虛構的幻境,許諾我們一個考好試就能快樂的人生並且將它描繪成唯一的道路。

那個時候我們看起來學了很多東西,但其實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非常淺,那個時候的我不可能意識到:《熱血高校》和《古惑仔》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前者幾乎是個打著不良少年的旗號、但本質上是武道大會的伊甸園。我也意識不到《熱血高校》的原著漫畫、以及相當一部分的極道漫畫,恰好就誕生在日本泡沫經濟的時期。那個時候日本的大學生真是值錢,一出校門百家爭搶,工資、福利、待遇……水漲船高,比做題家可不是強多了,但依然有人註定成不了這些大學生,他們只能當「烏鴉」,而作者就畫漫畫給「烏鴉」們看。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好好學習,然後去當人上人。總有人的青春必然躁動,也總有人會無論如何也跟不上學習的步伐,更或者學習其實壓根沒有想像中有用。於是整個主流社會容不下他們,也管不了他們,只有《熱血高校》這樣的作品,看似離經叛道卻實際上肯定了他們的價值,認為他們可以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這部九十年代初的漫畫在00年代後通過電影大紅,又在20年代的一個深夜,被一個迷茫的二十三歲的青年想起,他突然開始從一隻籠子裡的鳥變成一隻烏鴉。他突然發現學校和社會曾經許諾的未來竟是個泡影,十幾年奮力的學習換來的只是壓力巨大且收入不高的工作,而學習比他更好的那些同學們,境遇竟也類似。

他們困惑、惱怒、想要掙扎,卻發現唯一沒有被教授的,正是改變這個世界的方法論……他們人均帶著厚厚的眼鏡,不會打架,但此時此刻他們竟成了這個世界的「烏鴉」!數十年來被灼燒的翅膀已經無法飛翔。他們曾經追求的一切,他們將要追求的一切,和「鈴蘭的頂點」相比,究竟哪個更虛幻?

為何要塑造那個狂野、荒謬、輕狂的鈴蘭高校呢?不如去問 「河北師大附中的桌球少年」心裡,是不是有一萬匹野馬在呼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04eba32505f39015aa9ff4392900e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