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鎮上老人們有『有女不嫁蓮花壩』的說法,因為這裡太窮了。經過農業結構調整,如今的蓮花村已截然不同了,大夥腰包鼓起來了,不少人在城裡買了電梯公寓,日子越過越滋潤。」
——馬華清
馬華清,1948年11月24日生於思蒙鎮蓮花村。家裡五姊妹,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卻沒辦法讀書,一是因為沒錢,二是因為全鄉都找不到一所學校。1958年,10歲的馬華清開始讀一年級,教室是當時的牛棚子,1959年教室搬到生產隊公房,讀了一學期後又搬到一個社辦孵小鴨的抱房,1960年又搬到一個木工廠,1964年,馬華清終於在蓮花中心小學順利畢業。這就是馬華清難忘的小學時光:讀了六年書,搬了五個「學校」。
牛棚學校
忠誠教育,無悔歲月
1983年馬華清任蓮花鄉副鄉長,分管教育工作,當時的蓮花鄉連一所小學都找不到,馬華清看著家鄉的孩子們無法享受和同齡人一樣的教育水平,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所以他下定決心要改變蓮花鄉的教育現狀,而首要難關就是改善校舍環境。
上個世紀80年代末,馬華清帶領大家對蓮花學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新建了土牆結構教室,學校總面積約2畝。將原幸福大隊小學更名為蓮花鄉中心小學。1996年響應全國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號召,撤併了蓮花初中,將原初中合併到小學,新建了教師宿舍樓,並將原土牆結構的教室改建為磚木結構,學校總面積增加到15畝。
蓮花小學舊址
2009至2015年間,學校拆除原小青瓦教室,新建了食堂、門衛室和塑膠跑道操場,嶄新的教學樓建成並投入使用。從此蓮花的孩子在自己的家門口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新建的蓮花小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馬華清的付出取得了喜人的成績。蓮花初中教育排名從1984年眉山縣倒數第2到1992年躍至第2名,並連續保持了10年!這其中質的飛躍,馬華清和並肩奮戰的教育工作者功不可沒。
蓮花小學仿佛是馬華清一手帶大精心培育的孩子,現在的蓮花小學,設有教學班6個,在職教師15人。近年來,學校教學成績一直名列東坡區前列。蓮花鄉學齡兒童入學率也從以前的不足10%提升到了如今的100%。
蓮花小學的華麗變身只是眉山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以來,眉山地區教育進入全面發展時期,義務教育不斷完善,高等教育逐步加強,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2018年,全區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10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48.5%;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9年。
小小茶葉讓村民錢袋鼓起來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馬華清退伍回到蓮花鄉政府工作。那時候蓮花鄉非常貧困。「有女不嫁蓮花壩,一個土堆打十八下。」這是在思蒙鎮「40」後、「50」後中流傳的一段老話,描述的就是當時的蓮花鄉土地難開墾,農民收入低的情況。當時任蓮花鄉黨支部書記的馬華清每天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把我們這種邊遠地方的經濟發展起來」。
1982年馬華清和同事們規劃經濟作物用地
如何發展?發展什麼?經過很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都難以選出一條群眾自覺配合、積極響應的路子。直到九十年代,中央加大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力度,馬華清響應中央號召,下大力氣組織發動群眾,採取大會,小會,家庭,院壩等形式座談形式,然後集中群眾意見,決定在當時的蓮花鄉發展栽種茶葉長效收益的項目。馬華清還花半年時間組織全鄉的戶主到外地參觀學習取經。趁群眾積極性高漲之時,順勢而進,以點帶面,讓第一批典型引路,群眾得到了實惠,自然幹勁就足了。
1998年蓮花鄉開始發展茶產業,當時茶葉種植占地約三百畝,1999年後發展速度驚人。至今,蓮花鄉茶葉種植占地已達5000畝以上,年總收入5000萬元以上,扣除百分之三十的成本,4000多萬元的收入都由茶農主和摘茶勞務者所得。老百姓的錢袋鼓起來了,生活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蓮花村採茶豐收季
馬華清說,「有女不嫁蓮花壩」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大家退休了有社保,生病了有醫保,家庭困難了有低保。咱蓮花的老百姓日子越過越滋潤。」
我們總是不理解為什麼老一輩的人
會如此珍惜現在的生活
現在才明白
他們這一輩
和共和國同年歲
真正嘗到了 人生的滋味
酸甜苦辣 ,此生無悔
他們追隨著祖國成長的腳步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向他們致敬!
來源:李盈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