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情:高牆內的堅守,也是並肩戰「疫」——記敘州區看守所民警嚴尚明戰疫故事

2020-02-20     宜賓傳媒網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有這樣一群人,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築起最堅實的防線,用責任和擔當守護等待救贖的靈魂,他們就是監管民警。

當疫情來臨,他們積極響應,迅速進入戰鬥狀態,日夜堅守在高牆電網之中,面對「特殊」人群,憑著心中的大愛和對事業的熱愛,堅守崗位,履職盡責,默默奉獻。

嚴尚明是敘州區看守所的一名管教民警,今年52歲,是一名退伍軍人。在這場抗疫戰鬥中,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我是黨員也是老兵,讓我帶頭上

老嚴曾是一名武警戰士,1999年轉業到公安系統,先後在觀音派出所、天池派出所工作,2015年9月到敘州區看守所工作至今,在監管戰線也算是一名「老兵」了。

面對疫情,他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疫情發生後,公安部黨委提出了「公安監所防疫標準高於社會面工作標準」的要求,看守所不僅要確保安全無事故,還要嚴防疫情在監所發生。

為了確保監所絕對安全,從2月1日起,看守所調整勤務模式,將全所警力一分為二,一半警力連續在崗15天,剩餘一半警力在家隔離觀察15天。

連軸轉的勤務模式對看守所全體民警都是一個挑戰,所內民警都年齡偏大,且身體不同程度患病。此時,已連續值班三天的老嚴主動向所領導申請,要求參加首輪15天連續值班。

他對所領導說:「我是一名老黨員,曾經也是一名軍人,組織需要我們幹什麼,我們就幹什麼,這個時候儘管安排就是。」回家收拾好衣物、備好藥品,老嚴匆匆與妻子交待了幾句,就迅速返回自己的工作崗位。

2月9日,上級通知又再次調整勤務模式,老嚴表示他還可以再接著上班,這樣的話他將連續上班26天。

所領導關切地問他:「身體吃得消嗎?還是換一下吧。」「沒關係,我52歲,在看守所還算是『年輕同志』,扛得住!換其他同志,他們還要先隔離14天才能上崗,人手也不夠。」

就這樣,老嚴開始了自己新一輪的勤務上班。期間,他從未叫苦叫累,兢兢業業,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確保了看守所「零疫情」「零事故」的階段性目標。

尤其是特殊時期,更要讓他們感受高牆內的溫度

連軸轉的勤務模式不僅延長了民警的在崗時間,也大大增加了民警的工作量,平時由四名管教民警承擔的工作現在由兩名管教民警承擔。

老嚴主要負責8個監室、 130多名在押人員的主管工作,工作量是平時的兩倍。

為消除疫情期間在押人員的疑惑和恐慌,老嚴主動給在押人員講形勢、講政策,並通過讓在押人員看電視、新聞等形式,打消在押人員的焦慮,每天告知他們家人的健康情況,讓他們感受到管教民警對他們的關心。

通過反覆講、深入講,讓在押人員慢慢放下恐懼和浮躁,為創造穩定良好的監所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70歲的在押人員劉某,自從知道發生了疫情後,非常擔心自己和家人會感染病毒,思想負擔極重,便在監室臥床不起並絕食。

得知情況後,老嚴針對劉某的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有針對性的管教方案。每天三次找其談心談話,開展重點談話教育,宣講防疫知識,疏導其緊張心理。

同時,在生活上,更加關心照顧劉某,每天為其打開水熱敷身體,買牛奶給他喝,電話聯繫劉某家人了解其家人的健康情況,並將家人安好的消息告訴劉某。

老嚴的熱心終於感動了劉某,表示不再絕食對抗,服從看守所的管理,不再給民警添麻煩了。

嚴格按要求執行,才能確保監所的絕對安全

工作期間,老嚴毫不鬆懈,把監區當戰場,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做好每一個細節,確保了在押人員的絕對安全。每天7點起床,列出當天工作計劃,制定工作清單,明確工作重點。

堅持對監區及監室做到一日三消毒,上下午兩次給在押人員量體溫、做記錄,開展安全檢查、體表檢查、學習教育、個別談話,再抽空打電話聯繫在押人員家屬,了解健康狀況。

每天回放頭一天的監控畫面,老嚴更是「火眼金睛」,不放過任何時候任何部位的一丁點異常。他負責的監室秩序總是井井有條,整齊劃一。他經常開玩笑地說:「在看守所值班不能熬時間,那樣太被動了,我們要主動掌握時間,安排時間,那樣值班就會變得有趣多了。」

長時間的值班,家人有時也會不理解。2月5日,老嚴的妻子打電話來說,自家的小車尾燈一直亮著,估計是車燈壞了,讓他抽空回家一趟把車開去修一下。

老嚴告知妻子,目前看守所是封閉式管理,任何人都不能出所,這是紀律,讓她自行想辦法。被一口拒絕的警嫂感到十分委屈。

後來,老嚴和同事談起這事,說道:「紀律就是紀律,必須服從,尤其在這個特殊時期更要堅決執行,等勤務結束後再回家好好哄哄她吧,她也不容易。」

勇於擔當、無私奉獻,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這是嚴尚明同志對自己的定位,也是許許多多像老嚴一樣的監所民警的真實寫照,正是他們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的負重砥礪前行,才確保了監所的絕對安全。(敘州公安 賀燕飛 周久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tTPYnAB3uTiws8KsI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