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原來是南宋詩人范成大的園林

2019-09-17     中華人APP

前年從太湖裡的洞庭東山回蘇州時,坐的是一隻小火輪,一眨眼間,船由窄窄的小水口進入了另一個湖。這個湖比太湖小得多了,湖上到處插著蟹籪和圍著菱田。他們告訴我:"這裡就是石湖。"

我矍然地站起來,在船頭東張西望的,儘量地攝取石湖的勝景。見到湖心有一個小島,島上還殘留著東倒西歪的許多太湖石。我想:"這不是一座古老的園林的遺蹟麼?"

石湖風光宛若一幅水墨畫

是的,整個石湖原來就是一座大的園林。

在離今八百多年前,這裡就是南宋初期的一位詩人范成大(1126-1193年)的園林。他和陸遊、楊萬里同被稱為南宋三大詩人。

成大因為住在這裡,就自號"石湖居士","石湖"因之而大為著名於世。楊萬里說:"公之別墅曰石湖,山水之勝,東南絕境也"。

我們很嚮往於石湖,就是因為讀過范成大關於石湖的詩 。"石湖"和范成大結成了這樣的不可分的關係,正像陶淵明的"栗里",王維的"輞川"一樣,人以地名,同時,地也以人顯了。

小橋流水人家

成大的"石湖居士詩集",吳郡顧氏刻的本子(1688年刻),凡三十四卷,其中歌詠石湖的風土人情的詩篇很不少。他是一位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田園詩人,繼承了陶淵明、王維的優良傳統,描寫著八百多年前的稼民的辛勤的生活。

他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就是淳熙丙午(1186年)在石湖寫出的,在那裡,充溢著江南的田園情趣,像讀米芾和他的兒子米友仁所作的山水,滿紙上是雲氣水意,是江南的潤濕之感,是平易近人的熟悉的湖田農作和養蠶、織絲的活計,他寫道:"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從中可以看出,農村裡是不會有一個"閒人"存在的,包括孩子們在內。

"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箋訴天公休掠剩,半償私債半輸官。"他的這幾句詩,寫出了農民在莊稼即將成熟時,盼望天公作美、期盼有個好收成的迫切心情。

他是同情農民被剝削的痛苦的。特別是連地也沒得種的人,那就格外同情了。例如,他在詩中寫道:"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為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他住在石湖上,就愛上那裡的風土,也愛上那裡的農民,而對於他們的痛苦,表示同情。後來,在明朝弘治間(1488—1505年),有莫旦的,曾寫下了一部《石湖志》,卻只是誇耀著莫家的地主們的豪華的生活,全無意義。至今,在石湖上莫氏的遺蹟已經一無所存,問人,也都不知道,是"身與名俱朽"的了。但范成大的名字卻人人都曉得。

夕陽下的石湖美如畫

去年春天,我又到了洞庭東山。這次是走陸路去石湖。

我們遠遠地望見了渺茫的湖水,安靜地躺在那裡,似乎水波不興,萬籟皆寂。漸漸地走近了,湖山的勝處也就漸漸地豁露出來。有一座破舊的老屋,總有三進深,首先喚起我們注意。前廳還相當完整,但後邊卻很破舊,屋頂已經可看見青天了,碎瓦破磚拋得滿地。牆垣也塌頹了一半。這就是范成大的祠堂。牆壁上還嵌著他寫的"四時田園雜興"的石刻,但已經不是全部了。

我們在湖邊走著,在不高的山上走著。四周的風物秀雋異常。滿盈盈的湖水一直溢拍到腳邊,卻又溫柔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撫拍著將睡未睡的嬰兒似的,它輕輕地撫拍著石岸。水裡的碎磁片清晰可見。小小的魚兒,還有頑健的小蝦兒,都在眼前游來蹦去。登上了山巔,可望見更遠的太湖。太湖裡點點風帆,歷歷可數。太陽光照在潾潾的湖水上面,閃耀著金光,就像無數的魚兒在一剎那之間,齊翻著身。綠色的田野里,夾雜著黃色的菜花田和紫色的苜蓿田,錦繡般地展開在腳下。

這裡的湖水,滋育著附近地區的桑麻和水稻,還大有魚蝦之利。勞動人民是喜愛它的,看重它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rqWPW0BJleJMoPMCpwc.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