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楊彭年

2019-09-09     紫砂壺記

1796年,清仁宗嘉慶元年。這一年大清朝發生了一件大事,乾隆皇帝退位做起了太上皇,嘉慶皇帝登基了。

嘉慶皇帝

這一年江蘇荊溪(今宜興)的楊家也發生了一件喜事,生了一個孫子取名楊彭年。

也有人說楊彭年原籍浙江桐鄉,但不管原籍何處,以蜀山古南街曾稱為「楊氏街」,以及「楊家祠堂」等遺存來看。

清中期 楊彭年摹古石泉品定製紫砂合歡壺

我們有理由相信,楊彭年一家的紫砂藝術活動是在紫砂的風水寶地——蜀山進行的。

楊彭年無疑是幸運的,他出生於嘉慶元年,此時國力尚未衰微,老百姓的日子暫且都過的去。

清中期 楊彭年制葵口高足盤

文壇的文人們依然還是推崇盛世的風雅,他們聚會飲茶,漸漸地開始自己參與設計、製作紫砂壺。自然,做壺匠的日子也不錯。

2

在那個封建時代,「士農工商」,士永遠都排在前面,老百姓中認識字的都少。上過幾年私塾,認識幾個字幫鄉鄰代寫書信都能被尊稱為「寫字先生」。

當時做壺匠在民間被稱為「做壺佬」,楊彭年這個「做壺佬」結識了官場的陳曼生,也算是跨越階級的交情了。

陳曼生像

曼生十八式,式式彭年制,也正是如此他們兩的名字被永遠的綁在了一起。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石瓢壺

我想兩人定有深厚的友誼在,當時砂藝超出楊彭年的別有人在,而陳曼生始終未與他人合作,不然砂藝史上興許另有絕唱。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匏瓜壺

楊彭年最大的幸運就是遇到了陳曼生,遇到了欣賞他的文人們。讓他這一個原本或許會被歷史湮滅的「做壺佬」名留史冊。

3

當然,楊彭年的壺藝還是有過人之處的。陳曼生曾說:「楊君彭年,制壺得龔時遺法。」什麼是「龔時遺法」?那就是手工捏制砂壺的傳統工藝。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合歡壺

因為「乾隆時期制壺多用模銜造,其法簡易,大彬手捏遺法已少傳人。彭年善制砂壺,始復捏造之法,雖隨意製成,自有天然風致」

陳曼生這是在誇他,做壺有紫砂鼻祖龔春和名匠時大彬的風範。

除了陳曼生外,楊彭年還和朱石梅、瞿子冶等文人合作,留下傳世茗壺。

4

朱石梅,名朱堅,字石梅,一作石楳,又作石眉、石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清嘉慶至道光年間著名的精錫制壺名家。

楊彭年制 朱石梅刻 井欄式錫包壺

成書於1852年的蔣茞生《墨林今話續編》記載,沙(砂)胎錫壺是朱石梅創製,當時朱石梅還在世,這個記載應該可靠。

歷史也一直沿用了這個說法,公認朱石梅為砂胎錫包壺創始人。

楊彭年制 朱石梅刻 井欄式錫包壺

朱石梅除了親自動手做一些紫砂器和砂胎錫包壺外,還和楊彭年等紫砂名家合作,製作了不少經典作品。

朱石梅與楊彭年合作的砂胎錫包壺並不多,目前所知可以認定為真品的不足10把。最為著名的是藏於南京博物院的砂胎斛形錫壺。

朱石梅刻 楊彭年制 紫砂胎六方三鑲錫壺


此外,在2011年6月6日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省吾廬清玩」專場上,也拍賣了一把楊彭年制石梅銘紫砂胎六方形三鑲錫壺,成交價為184000元。

5

據《舊上海史料編》記載:「在清朝道光年間,上海有一位性好古雅的瞿姓貢生,自出心裁,制壺各式各樣。

清道光 瞿子冶銘 楊彭年制 紫泥刻竹詩文石瓢壺

因製作雅致字畫篆刻題詩無一不妙,最適於風雅士子酒後茶餘的請賞,所以大受歡迎,特別稱它為「瞿壺」。」

這位瞿生說的就是瞿子冶。他本名應紹,一字陛春,初號月壺,後改瞿甫,又號老冶,室名毓秀堂。道光間貢生,官玉環同知。

清 楊彭年制 瞿子冶畫竹圖紫砂壺


子冶嗜好壺藝,與楊彭年合作,並自製銘刻於壺上。題壺多作行書,間為楷書;刻劃多梅竹雙清,有詩、書、畫「三絕」之稱。

6

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從此清皇朝的沒落仿佛是乘坐了過山車,一路急轉直下。

這一年楊彭年也走了,他的好友陳曼生已故去多年,從此兩個人的名字永不分離、流載史冊。

南京博物院 紫砂展品

在博物館中、在拍場上,楊彭年的紫砂壺讓人們趨之若鶩,幸運的楊彭年或許當初自己都沒有想到。

感謝閱讀,請點擊關注,每天持續更新紫砂內容,買壺詢價請點擊我的頭像在我的簡介里添加我的vx。添加vx便可免費領取粉絲大禮包一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py3Hm0BJleJMoPMqR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