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32歲「剩」女的心聲:父親的一場重病,讓我想結婚了

2020-01-05     天亮了


01

眼看年關將至,父母的催婚逼婚大戰即將打響,朋友圈裡有個好友說:「我還沒回家呢,我爸媽都已經做好準備了要給我介紹,真的受不了他們,這麼關心我的終身大事。」

我的那個朋友才不過27歲,她沒有那麼著急結婚,對於要不要結婚她想的也比較開,結婚幹嘛呢,倘若是找了一個三觀不合的男人結婚,豈不是婚後煩惱更多。她到了27歲這個關頭,對婚姻有些排斥,認為不結婚也挺好的,不結婚也可以一個人過得逍遙自在。反正一個月收入兩萬,想去旅遊就去旅遊,日子過得多爽。

她問我:「女人一定要結婚嗎?作為一個已婚人士你怎麼看?」

我在聽了她的問題後,認真地想了想,還是回答她:

「你現在還不到三十歲,你現在的想法並不代表你以後的想法。一個人確實很好,但人生是不可預料的。等到有一天你發現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父母也會生病和變老甚至離你而去,這個時候你會很想結婚。我還是建議你有個伴,找個對你好的人,別對婚姻那麼排斥。」

女人一輩子不結婚會怎樣?在我看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財,你的內心不是太強大,還是要找個人結婚。不管怎樣,都不應該對婚姻持敵視的態度,過了三十歲之後,經歷一些事,你會意識到婚姻的重要性。

要不要結婚?人的想法是會變的,或許你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會覺得不結婚挺好的,但是過了三十歲,當身邊能約的朋友越來越少,當你的父母開始生病,你會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孤獨。以前的時候覺得自己能掙錢就行了,但是走著走著發現,人還是需要親情慰藉,需要一個家的,這個時候你會意識到婚姻的重要性。

我今天之所以寫這個話題,是因為一個32歲的剩女跟我講了她的故事,她跟我說:「我以前從來沒想過要結婚,但是自從我父親生了一場重病之後,捫心自問,我真的想結婚了,我不想再孤獨一人。」

她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轉變,我們不妨來聽聽她的故事。

02

孫靜,32歲,從事金融行業的工作,收入還行,一個月到手有兩萬塊。她在工作的城市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小房子,房子不大,但那個地方是屬於她自己的私人空間,是唯一能讓她收放自如的地方。那個房子是她攢了好幾年的錢,在父母的幫襯下買的。在大城市買個房子哪那麼容易,即便你掙的不少,但是想憑自己的一己之力買起一套房子,仍然是難上加難。

對於婚姻,孫靜一年前並沒有那麼急切,那個時候她還是一個女戰士,覺得結婚幹嘛呢,甚至覺得女人只有想不開才會結婚。幹嘛結婚,結婚之後沒了自我,你在婚姻里除了累還是累。孫靜不是沒人追,但是她不喜歡,就給拒絕了,連一個機會都沒有給人家。她對伴侶的要求很高,收入得比她高,還得有自己的房子,可是到了她這個歲數,她想找人家人家不想找她,屬於「高不成低不就」。

孫靜也相過幾次親,但是見了幾個歪瓜裂棗之後,她說什麼都不去相親了。

「幹嘛要結婚呢,我自己一個人過得挺好的,我經濟獨立還有自己的房子,為什麼要趕鴨子上架把自己給賤賣出去,何必呢?婚姻又不是每個人都要有,一個人也挺好。看看我那些結了婚的大學舍友,哪個不是苦大仇深。結婚前還是小公主,結婚後就成一家子的老保姆。只有想不開的女人才去結婚。」

從那之後,孫靜就開始排斥婚姻,對於結婚的事再也沒那麼上心了。

看女兒這個樣子,孫靜的父母特別著急,他們是苦口婆心地勸:「閨女,你還是得找個人結婚,不結婚我們走了你可怎麼辦?」但是孫靜不聽,她從來沒想過父母有一天會變老,這在她看來還是很遙遠的事情,她甚至覺得自己還小,結婚的事可以慢慢來。

然而,在孫靜32歲的時候,她父親突然生了一場重病,毫無徵兆地倒下了。

孫靜慌了神,匆忙請了假回去陪病重的父親,她父親進了ICU,命懸一線,當時她怕極了,但還是得安慰母親「沒事沒事,一切都會過去的」。孫靜還有個哥哥,她把父親重病的事告知哥哥,可是她哥卻是一副不聞不問的態度。

最後,她父親雖說好不容易從鬼門關爬了出來,但是孫靜卻改變了自己一貫的想法。經歷過這件事之後,孫靜終於意識到:父母會生病會老去,而你所謂的親情友情、兄弟姐妹的感情,對於你的陪伴都只是一時。倘若是真遇到點什麼事,誰能幫你呢?

孫靜甚至想了想自己以後會面臨什麼情景?人家都是有家有口的,以後你生病了,沒有伴侶沒有孩子,誰會心甘情願照顧你呢?請護工嗎?是不是會覺得晚景淒涼,內心孤寂。孫靜很害怕自己成為這樣的老人,她可不想成為一個「空巢老人」,萬一遇到點什麼事,可能你什麼時候死的別人都不知道。

經歷過父親生的一場重病,她終於意識到:人生活在這個世上,還是得有點親密關係,不管是伴侶還是孩子,最起碼有他們在,你不會那麼孤獨。

03

「我以前從來沒想過要結婚,但是經歷過我父親的事之後,我清楚地知道我自己得找個人結婚了。父母、兄弟姐妹的陪伴終究只是一時,唯有那個牽著你的手說愛你的那個人,經過歲月沉澱,會成為不同於父母、手足、友情的另一種奇妙的存在,唯有這個人能與你攜手共同面對更多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因此,現在想選擇一良人,一盞燈,一把傘,一碗粥,彼此依賴,彼此呵護,共度餘生。」

人的想法會發生改變,你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對婚姻也沒有那麼多期待,但是等你過了三十歲,當你經歷生老病死,你終會意識到身邊有個伴自己有個孩子的重要性。

《百年孤獨》里有一句話: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帘子。

父母還在的時候,覺得自己永遠都還小,永遠都不用那麼著急,所以當父母催促著我們要結婚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很任性的說「要活出自我,要不將就」,可是父母一旦走了,這個世界就剩你孤身一人,你才會覺得「人生,真的是異常的孤獨」!

也會在一瞬間明白父母為什麼會著急催著我們結婚?他們怕當自己真的走了,空留下你一個人,他們也是怕你撐不下去了。

這世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的時候你不會覺得有什麼壓力,但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帘子,父母在的時候,你對死亡可能不會有什麼直觀的想法。

只有我們最為親密的人,才會對我們的生死觀產生直接的影響。

其實孫靜是可以找到人結婚,只是她對婚姻太過排斥了,要求太過完美,才會一直沒有結婚。

我個人比較贊同李銀河老師說的一句話:

「第一,如果你真的很想結婚,那就不一定非要等待愛情不可,跟一個僅僅是肉體上的朋友或者精神上的朋友結婚也無不可;第二,如果你並不很想結婚,而且一定要等待愛情,那你內心要足夠強大,要做好終身獨身的準備,因為愛情發生的機率並不是太高。」

前些天,我身邊也有一個單身的朋友來問我,說怎麼樣才可以有一個還可以的婚姻。

我給予她的建議是:

一定要找個人品好的,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一個男人人品好人緣好對你也不錯,這樣的男人即便是你沒那麼愛他,也可以嫁給他,並不一定得要等到一個你愛的人,你也可以嫁給一個愛你的人呢。一個男人愛你,人品又好,步入婚姻後你不會過得太委屈。

04

讀者墨雪向我吐露心聲:「我也算是晚婚一族,結不結婚看自己對孤獨的承受能力吧!我20多歲的時候,堅持獨立女性論,是信心百倍的執行者,一個人生活工作多年,去過很多城市,曾經覺得,『自由』的颯爽,完全蓋過了偶爾的孤獨感。但等到了30多歲,卻突然發現不一樣了。普通朋友親人的溫暖,對於我這種朋友不多的人而言,其實是沒辦法慰藉的。

33歲的路口,母親猝然離世,我遇到了現在的老公。他木訥、呆板,也算不上優秀。屬於,20多歲的我,絕不可能多看一眼的人。但是溫吞老實的他卻是我33歲的一劑溫暖的良藥,我們最終結婚了。生活兜兜轉轉,總是出乎意料,結不結婚,取決於你的當下吧!」

關於婚姻這件事,更多要看你對孤獨的承受能力,以及你個人的經濟實力。

不要盲目結婚,但是要選擇一個靠譜的人,最起碼人品不能太差。

孫靜跟墨雪有點像,二十多歲的時候沒想過要結婚,但是過了三十歲,經歷了人生大事,還是覺得身邊有個人會好一些。婚姻是好是壞,其實你不要太過排斥,因為婚姻的好壞也取決於你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學著高情商,學著聰明對待婚姻,注重婚前選擇。如果一個人面對孤獨太難承受,婚姻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別排斥,別讓自己連試都不敢試,即便是你選擇獨身,也請讓自己有愛的伴侶。

今日話題:20多歲的你和30多歲的你,會怎麼看待婚姻,有何不同?歡迎留言。

- END -

作者:YIBAO;情感原創作者,寫這個世界溫暖的感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lzXdW8BMH2_cNUgYpQ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