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奇遇記》來了,總導演陳雷:希望觀眾可以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2022-05-05   映象網

原標題:《立夏奇遇記》來了,總導演陳雷:希望觀眾可以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立夏奇遇記》來了,總導演陳雷:希望觀眾可以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大象新聞記者 吳凈凈

這是一個關於青春成長的故事。 「萬物生長的夏,勇氣與信念正萌芽。願把時光留下,奔赴青春整裝出發……」5月5日,立夏,河南廣播電視台打造的「中國節氣」第三期《立夏奇遇記》上線播出,提煉了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的特徵內涵,不少網友在讚嘆唯美畫面的同時,也被故事打動。總導演陳雷接受採訪時也談到,今年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立夏奇遇記》正以「五四運動」為背景,通過兩次「夢境穿越」,展現百年前為了救國救民奔走呼號甚至犧牲生命的青年們,與劇中主人公形成反差,「表達出關於人生價值的思考,也希望讓觀眾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講述「人的成長」

提煉夏至「長大」內核

立夏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曆書》記載,「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在《立夏奇遇記》中,正提煉立夏時節「長大」這一特徵,進行藝術性升華,表達人從懵懂年少到炙熱青春的「長大」。

在「節氣先生」時空幻境中,北斗七星指針指向立夏,「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一個奇遇故事也由此開始:青年葉空(金瀚 飾)是一名編劇,將在立夏之時迎來自己30歲生日,卻工作、生活不順,渴望成名偏偏「懷才不遇」。在鬱郁不得志中,突然,葉空連續兩次「穿越」到1919年「五四運動」浪潮里,發現自己竟然成為了學生幹部,目睹身邊的夏先生(王勁松 飾)、小白(白舉綱 飾)、鍾老闆(高冬平 飾)等平凡志士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共同為之奮鬥的事業毅然走向危難,反觀自己備受觸動,開始重新理解人生成長的意義,最終在思想上決心「三十而立」。

相較於前兩期「中國節氣」奇遇記,《立夏奇遇記》對於節氣特徵的提煉和表達顯得更加「聚焦內在」。總導演陳雷表示,從春至夏的轉變,其實也像是人從少年到青年的轉變,這一期故事正是從「立」這一關鍵詞中汲取共性來進行講述。

當然,細細觀察,主創也將立夏的物候特徵和習俗埋在了故事線中,例如立夏嘗三鮮,吃杏子正成為這次奇遇記的一個關鍵線索,而剛剛成熟的杏子本身,也成為「成熟的青年」的隱喻象徵。

用「穿越」形成反差

傳達平和心態給予觀眾面對生活的力量

打造「中國節氣」系列節目,主創團隊希望能夠貼近當下,前幾期節目中,主人公的設計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同樣,《立夏奇遇記》里的葉空,也是這樣一位平凡的小人物,作為一名編劇,渴望成功成名,但抗挫折能力不足,經受一些失敗和打擊就一蹶不振,甚至自卑自閉。

「這其實可能是當下社會中一些年輕人的心態和狀態,渴望著成功,但其實成功的道路沒有那麼容易,總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而他們遇到一些小事就感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另一方面許多人對於成功的定義過於片面,注重世俗化的『出人頭地』,而忽略了其它更多的方面。」陳雷解釋,當葉空穿越到了夢境之中,看到在那個動盪年代的青年們為了家國大義毅然走向危難,甚至不被人知道名字,這樣的強烈反差讓葉空開始「反觀」成功,有了全新的理解。

另外,這一期奇遇記整體風格呈現上,也與此前兩期春天裡的「中國節氣」不同,沒有太多自然環境的直接性展現,而是通過大量使用移動鏡頭,以及明暗對比強烈的光線運用,彰顯出夏日氣溫上升所帶來的「躁動感」。「立夏正處春夏之交,在換季的時候,人容易煩躁、焦躁,我們也在片中呈現了這樣一種情緒感。」陳雷表示,隨著故事的推進,畫面風格變化,也希望從中傳達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一種平和心態,給予觀眾以此面對當下的生活和工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