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過在十六年後反而變弱了,你看他放棄了哪門神功,神鵰知道答案

2022-03-31   球球房產

原標題:楊過在十六年後反而變弱了,你看他放棄了哪門神功,神鵰知道答案

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武俠故事中,一個習武之人的武功水平往往會隨著習武的時間增長而得到相應的提升,事實上在武俠故事中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就因為有「內力」的存在,所以那些年長的習武之人往往會有更深厚的內力,其實力自然也要高於那些愣頭青們,比如掃地僧、張三丰還有初代五絕之類的角色皆是如此。

(楊過劇照)

但有一個角色是例外,那人便是《神鵰俠侶》的楊過,他的武功自然也是隨著故事的進程逐步提高的,但根據書中的設定來看,楊過在故事「十六年後」的部分卻反倒有些退步的跡象,這是為何?

一、

青年時期的楊過,天下無敵

段譽不過是學了北冥神功、凌波微步以及六脈神劍三門神功,虛竹也不過只有小無相功、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陽掌、生死符這四門神功,他們就被冠以「天龍二掛」之名,君不見楊過也一樣如同開了掛一般。

相對而言,「雙鵰」時期的武林格局要小一些,幾乎都是圍繞著五絕這幾個人轉,而在這樣的前提下,除了「南帝」段智興之外,其他幾位五絕高手的武功,楊過都有涉獵,比如王重陽創的全真派基礎武功,黃藥師的彈指神通,洪七公的打狗棒法,歐陽鋒的蛤蟆功,這還不算完,他還有古墓派的玉女心經、美女拳法、玉女素心劍,更過分的是他還在救下神鵰之後,得到劍魔留下的玄鐵重劍,練就了一身玄鐵劍法。

(東南西北四絕劇照)

可以說楊過的武功配置是真正做到了集百家所長,常人哪怕只得其一都能躋身頂尖高手行列,何況楊過是兼得之,其武功自然是登峰造極,那麼此時的他究竟達到了何種境界呢?其實書中交代得很清楚。

原文道:「

我持玄鐵重劍,幾已可無敵於天下,但瞧獨孤前輩遺言,顯是木劍可勝玄鐵重劍,而最後無劍卻又勝於木劍。

在已有多門神功加持,且有了玄鐵劍法之後,楊過已是天下無敵,哪怕他未必能輕鬆碾壓其他幾位五絕級別的高手,至少也是能在苦戰中獲勝了,照此來看,他繼續習武十六年,自然會達到更高的境界,與旁人拉開差距,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二、中年楊過,力不從心

十六年後,楊過的武功真的有提升嗎?其實都不用與其他人相比,哪怕是與曾經的自己相比,他也談不上進步。

你且看他對付周伯通時就很明顯,儘管二人後來是打成平手,且周伯通還對楊過自創的黯然銷魂掌興趣十足,但很明顯,那場對決中,楊過對付的並非正常狀態下的周伯通,當時是郭襄指出楊過只有獨臂,所以周伯通也要收起一條手臂與他比武才算公平,周伯通自然是照做,這才有了打平的結局,換言之,常態的楊過不如周伯通。

(神鵰劇照)

而到了最後的襄陽大戰,楊過一度被金輪法王壓制,逼入了絕境,若不是最後那黯然銷魂掌因他極度感傷的情緒而發動,他早已被金輪法王打死,要知道「十六年前」的金輪法王早已是他的手下敗將。

為何楊過在十六年後的表現反倒不如先前了?其實很簡單,神鵰會告訴你答案。

三、神鵰當陪練,楊過棄神功

當年楊過救了神鵰之後,接觸的便是「劍魔」獨孤求敗這一脈的武功,在楊過的視角看來,這位前輩的武功怕是要比五絕更高一籌,所以他應該以獨孤求敗的劍法為核心去提升自己的武功。

事實上他當時也的確是這麼打算的,比如這段原文就提到過:「

但瞧獨孤前輩遺言,顯是木劍可勝玄鐵重劍,而最後無劍卻又勝於木劍。龍兒既說須十六年後方得相見,這漫漫十餘年中,我就來鑽研這木劍勝鐵劍、無劍勝有劍之法便了。

(獨孤求敗劇照)

處於重劍階段的他固然極強,但他也知道重劍之上還有木劍,乃至最終達到無劍的境界,所以他的劍法還大有提升空間。

而在有了練劍的決心之後,他也的確是讓神鵰充當陪練的角色苦練過劍法,甚至可以說他已經觸及到了「木劍」的境界。

比如這段文字就能證明:「似此每日習練兩次,未及一月,自覺功力大進,若在旱地上手持木劍擊刺,隱隱似有潮湧之聲。

此後神鵰與他撲擊為戲,便避開木劍正面,不敢以翅相接。一日楊過殺得興起,揮劍削出,使上了十成力氣。神鵰呱的一聲大叫,向旁閃躍。

楊過收勢不及,一劍斬在一株小樹上,木劍破折,小樹的樹幹卻也從中斷截。」

等於說當年持木劍的楊過已經做到了讓神鵰無法招架自己的進攻,可想而知,他若繼續練劍,到達獨孤求敗所言的「無劍」境界也只是時間問題。

可後來的劇情卻並非如此,他或許是聽了金輪法王教導的「習武切忌博而不純」的說法,於是他想到自己融會貫通,自創了黯然銷魂掌,以至於荒廢了自己的劍法。

甚至他在襄陽大戰中一度感慨自己十多年不用玄鐵劍,此時託大了,可兄弟你早就達到木劍境界了不是嗎?怎的此時想起的卻是重劍,可見楊過放棄

木劍劍法(因「玄鐵劍法」而如此稱呼那劍法)

去練掌法當真是捨本逐末了,就好比一個曾經搞文學創作的人,人到中年突然說自己從頭開始想研究數學,那自然是比不上一直專精一門學科的人的。

那神鵰雖「神」,卻始終是只是獸類,口不能言,它若能說話,指定要指責楊過的捨本逐末之舉,楊過在十六年後反而變弱一點兒也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