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政通:成就偉大人格,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2023-04-12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原標題:韋政通:成就偉大人格,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作者 台灣著名學者 韋政通

東南大學「人文素質大講座」上的演講

人生的問題非常複雜,也常具體。

每個人的生活境遇不同、目標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我們遇到的問題自然也都是很不相同的,所以人生的具體問題永遠都是靠自己解決的,也只能靠我們自己解決。

我今天講的都傾向於一般性的問題,希望對大家有些參考的價值。

01.

人生意義的第一個層次是 「生存」。

在「生存」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追求經濟的獨立。這是比較偏向物質方面的。

譬如,中國八年抗戰勝利以後,當時流行「發國難財」,很多人追求的是所謂的「五子登科」:要有個房子,要討個妻子,要生個兒子,要買個車子,銀行要存點銀子。

經過大半個世紀,現在人們的追求已經不一樣了。

很多受過很好教育的人,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對是不是要生兒子看得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不過,房子、車子、銀子還是現代人非常迫切需要的。

當然,各個不同的時代,各種不同的人對於人生有不同的選擇。人生的追求有很多很多可能性,你設定的人生目標不同,你對人生的定位不同,你的需求也不同。

理想非常高的人,例如對文學、對藝術有追求的人,他對物質就看得比較淡,房子、車子、銀子這些東西根本不在他的計算之中,因為他追求的是更高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今天你們也許會問我,以我的個人經驗,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回想過去,我的人生追求是什麼?

說實話,我像你們這樣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要有多大的房子、多好的車子、要存多少銀子。我年輕的時候想,我這一生要達到兩個願望

第一,想讀任何的書我都有錢買;

第二,想到任何地方去我都有能力去。

這當然是在基本生活已沒有問題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在今天,我的這兩個願望基本是實現了的,這也無形中符合中國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想。

對於古人來說,要實現這兩個願望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行萬里路」,可現在就容易多了。

02.

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的機會比過去多得多了,但是競爭也比過去更激烈了。

有人說市場經濟社會的法則是「叢林法則」,競爭非常殘酷、激烈。

當你踏上社會,真正遭遇困難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可以有效地幫助你,工作、生活包括感情等方面的難關都需要你自己去面對。

所以中國有句古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每一個人的智慧都是從經驗當中磨練出來的。

面對「生存」階段可能遭 遇的困難,我們應當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一進入社會,只要找到安定工作以後,就希望馬上享受。這樣的態度比較危險。

我建議一種比較健康的態度,就是不要一開始就奢求什麼,我們希望的是明年比今年好一點,後年再比明年好一點,逐漸地好。

一下子追求到極其豐富的享受,這裡面是有很大風險的。一旦你的工作有了問題,或出現其他差錯,你整個就處在困難之中了,你的人生就可能整個地完了。

所以我們 在追求經濟獨立的過程當中,態度很重要,我們希望能逐漸地好,踏踏實實地、很穩健地走人生道路。這也是我的一種人生經驗。

現在這個社會,假如我們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沒有太多的牽絆,那麼我們的選擇範圍簡直太廣了。

人多半重視經濟,可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有人對物質反而很輕視。在台灣甚至有女孩子,在大學畢業以後,跑到山林里過起了陶淵明似的生活。

所以,現在的人有太多的可能性,不一定非要那樣的生活。你可以拒絕現代文明,不見得人人都追求金錢。

金錢真的萬能嗎?

事實上,有人擁有財富卻活不下去,其中有一條, 因為缺少人生的意義。

所以我們講人生的意義,是希望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時候,在意義或理想的召喚下,能夠使我們的生命活躍起來。

一個人活著,有再多的財富,有再大的名氣,到了一定階段,你受了挫折,你都有可能活不下去。

如果有意義感,你充滿對人生意義追求的熱情,就不會對人生感到絕望,再困難都會挺過去。

03.

人生意義的第二個層次就 是「生活」。

這就牽涉到意義的問題,貼近比較高的人生意義的追求。在「生活」這個層次上,我們人生追求的仍舊是古老的三大範疇,不外乎:求真、求美、求善。

就目前我們所能想像的,再過幾千年,基本的人生意義的追求仍可能是這個方向。這裡面有無窮的複雜性,但是大方向應該是不會變的。

所謂「求真」,最主要 的功能是創造知識。

人類所有的知識大概可以包括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這三大類裡面。

今天我們不是從專業的立場上來講,而是從一個人是否能夠保持「求知」的興趣和樂趣來講。

每個人天生就有這方面的好奇心,如果人類沒有這種好奇心,知識就不會有很大的發展。

一個人的好奇心在孩提時期能不能得到滿足,跟他將來求真能力的強與弱,有一定的關係。好奇心在兒童時代得到滿足越多的孩子,將來在求真方面往往比較自信。

這裡我想順便提兩個觀 念的差異,一個是「知識」,一個是「資訊」。

現在網絡內容非常豐富,搜索也很便利,但網絡給我們最重要的還是一種資訊,就是給我們許多關於知識的索引。

知識是什麼?知識一定要有論證推理的過程,一定要有系統性,這是資訊所不能提供的。

系統的知識在網上並不多,重要的經典在網上更不多見。

我們一定要知道知識與資訊是有差別的,一定要熟悉一些經典著作。所謂「經典」,就是經過幾百幾千年來的累積,經過時間的淘汰、過濾而留存下來的好東西。

這樣的東西才是對你求知和做人有幫助的。

04.

在「求真」之外,我們 稍微談一談「求美」。

求美的重要功能是創造美感、豐富人生。

在這方面提供給我們的是文學、音樂、舞蹈、戲曲等等。

假如我們一生,對這幾個方面產生一種興趣,養成一種嗜好,這是很高尚的。

一個有素質的國民,在文學藝術方面也一定是有所好的。一座偉大的城市,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定要有很多劇院,有很多音樂、戲劇在表演,有各種舞蹈在表演。

在城市中,我們可以參觀各種博物館。

所謂「求善」,最主要的功能是要使人遵從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人類社會一定要有最基本的規範,沒有這些規範,社會秩序無法維繫。

代表宗教道德這方面的規範,原則上沒有古今新舊,社會與知識都是可以日新月異的,但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只要還有人存在,就需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會增加一些新的規範,但是一些舊的規範仍然有效。

譬如,我們儒家講的「仁義禮智」,合稱「四端」,再加上一個「信」,就是「五常」。中國傳統社會奉行了兩千多年的規範就是這五個方面。

在個人求善方面,是不是能遵守「仁義禮智信」這些基本規範,跟財富、跟權勢、跟學問沒有一定關係,這些只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

我們現在仍可看到很多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也沒有錢的人,他們很樸實、很誠信、很厚道。

05.

人生意義的第三個層次是「生命」階段。

這個層次跟我們大多數人的關係遠了些,是不是它不重要?不是的。正因為它最重要,所以我們必須把生命問題提到一個高度上來。

耶穌說過一句名言: 「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生命。」

這是把生命提到人的終極價值的高度上來了。我這裡說的「生命」就是這個意思。

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要在「生命」這方面有偉大的創造、有創造性的偉大人格。否則,它不容易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

這種創造性的偉大人格,可分為道德宗教和非道德宗教兩類。

在道德宗教這一類里,古史有個文明的軸心期,那時期世界上就產生了幾個大偉人:中國的孔子、印度的釋迦牟尼、希伯來的耶穌等,都是在那幾百年中出現的,並在歷史上持久地被人奉為道德宗教上的偉人。

創造性的偉大人格,現代有沒有?

在宗教道德方面,印度的天主教修女特蕾莎,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是一位現代的聖人,她一生都在為貧民服務。

特蕾莎修女一生在那裡為窮苦人、為病痛者、為殘障的人服務,她乾的事平凡,但她的靈魂太偉大了。 像她這樣的人在財富上一無所有,但是她的宗教精神感動了整個世界。

台灣有個尼姑叫澄嚴法師,她的影響力在台灣非常大,有幾百萬信徒,政治人物都要去拜訪她,有的還向她磕頭。

她外表很平凡,也沒有佛教的高深造詣, 可是她體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她的愛心不分國界。這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一個偉大的民族,不同的時代總是要出現這樣創造性的偉大人格,才能延續民族的精神。

06.

非宗教道德這類的人物就多了 。

一個民族要想偉大,就一定要有偉大的藝術家 、偉大的文學家 、偉大的音樂家、偉大的哲學家。

我認為,中國文化最有成就的是文學和藝術。

在哲學方面,我們中國就西方的標準而言比較有限,因為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的差別是非常大的。

西洋哲學偏向的是精確的概念定義、清晰的邏輯推理、嚴密的理性論證等,而中國哲學這方面比較弱。

中國哲學跟西洋的很不同,中國哲學注重的是精神修養,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有這樣的偏向。

西方哲學與精神修養則沒有什麼關係 (神學例外),注重的是抽象理論和邏輯思考。

所以西方人一度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中國的儒家、道家在西方不被當作哲學。研究中國哲學的大都被安排在東亞系,而不是在哲學系。

中國在整個近代沒有產生有很大影響的哲學家,在這方面比較缺乏 。但是中 國人在文學、藝術這些領域的造詣非常高,很有自己的特色,也受到西洋人的尊敬。

對這種創造性的偉大人格,無論是宗教道德上的,還是非道德宗教上的,我們一定要學會尊重他們。

我們在尊重他們的同時,無形中也在提升我們自我。

對於這些創造性的偉大人格的認同,會使我們自己的生命也不一樣,我們的境界也會提高,不再流於庸俗。

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如司馬遷說的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假如有一個兩個創造性的偉大人格活在你的心裡,這一輩子都會使你不斷地有內心的感動,可以不斷地啟發你。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f2e7cda0ca26467c416eeeec2bdaf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