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洛杉磯,終於把時差倒過來了。文章停更良久。整個月都在奔波,從杭州到香港,再去深圳,然後在北京呆了一天,馬上飛到洛杉磯。
想起第一次出國的惶恐——所有的字瞬間全部變成英文了,極其不熟悉。賣東西的跟你打個招呼,好像都聽不懂,這打招呼的方式似乎不是以前常見的語句呀。超市裡的各個品牌,連蒙帶猜。現在回頭看,自己如何就那麼傻呢,不就是很簡單的事麼。可對我而言並不簡單。那時去奧萊逛,似乎沒認識幾個品牌,所以還要求助翻譯軟體。
後來出國次數越來越多,基本看著各個品牌的包包,機場各種化妝品,掃一眼就知道是什麼品牌。根本不是自己的詞彙量變豐富了,而是語境慢慢變得熟悉,以及十年來生活逐步國際化,越來越多國際品牌很容易買到,也有能力買到,就會越來越熟悉。想想在中國的前二十年,是沒有和國際語境做接軌的。
今天發了個朋友圈,我說,身邊有越來越多的朋友,是在全世界各地工作和生活的。常見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紐約舊金山洛杉磯。我們有一個獨角獸跑步團,每周打卡曬跑,城市全在變。越來越多的陪讀媽媽,也帶著孩子遠赴歐美開啟雙語生活。這是我在二十年前從未想過的生活。
我在洛杉磯,用這台電腦在這個位置寫了這篇文章
我還記得1999年第一次到杭州求學,因為修路,走了八個小時的車。臨走前,母親千叮嚀萬囑咐,不要丟下東西,一件一件盤點,還要在箱子裡塞上特別重的土特產,「別怕辛苦,帶到學校就有得吃。」母親說。
這一路走來,感謝自己一直沒有放棄前進的步伐,從一個小城到北京,再求學創業看世界,視野才得以一點一點拓寬。
回首感謝這個時代的同時,我也在想,一路填鴨式教育成長、沒有太多父母關係可以依靠的我,走到今天,到底要謝謝自己多少無意中摸爬滾打的能力。
一、互聯網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這也是很多小孩實現階層跨越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我們出生在沒有網際網路的年代。1998年,開始知道榕樹下全球中文網,給我打開了一個異常繽紛的生涯。我在榕樹下讀小說如饑似渴,有了很多全球的網友。有一個英國網友,2018年得以第一次見面,緬懷那個年代,感慨萬千。
網際網路給我打開了新世界,我找到第一份工作,認識我的愛人並結婚,一路從BBS到MSN,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我鍛鍊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網際網路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通過它,我才能離開熟悉的情境,為自己創造一個新情境認識我想認識的人,有機會打開一個新階層的入口。
在做編輯和記者的時候,領導常常就給我扔個選題,你去採訪這個人吧。怎麼找呢,要麼通過寫這篇報道的記者,要麼通過他的微博微信等等,窮盡社交工具,一定可以找到他。
在北京多年,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會被老家人問:「你認識某某醫生嗎?什麼什麼病應該找什麼什麼醫生?」「你在北京,幫我打聽打聽某某名醫(這個名醫還有可能是虛假廣告上的名醫)?」我就比別人認識更多人嗎?不。我只是通過網際網路,先找醫院,如果是民營醫院告訴對方名醫可能只是廣告所寫,並非有效,然後搜索三甲醫院或者專科醫院,找到相應科室專家,查詢專家簡介、發表文獻的篇幅,看面相,然後決定醫生,通過網際網路挂號。最近幾年越來越方便,因為幾乎所有知名醫生都有他們的網絡身份以及可以聯繫問診。
我曾經很有興趣的把醫院什麼疾病屬於什麼科室研究了個遍。一下午的鑽研,就像是普及一遍不熟悉的化妝品品牌,一個一個搜索,品牌背景歷史……如果我們想進入一個新行業,或者要讀研,通通不需要過分的「提前預備人脈資源」,有時候為了預備資源會增加很多無意義又猶豫的社交。只要學會目標導向搜索,找到準確的人,問到精確的問題,找到偶像的成功足跡,跟著模仿一遍,可能就成了。
階層差異源於信息掌握能力的不對等。互聯網搜索工具,提供了大量的新機會。所有階層固化,都可以通過掌握搜索能力培養搜索意識去開啟改變的第一步。
二、極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觀察生活,不斷找到與不同人群共存的生存法則。
圖片拍攝於中國香港 潘幸知/攝影
人到一個城市,通常有兩種目標,一是旅遊導向,把自己不會去生活的城市自然風光都看一遍,拍下大好河山不虛此行。二是生活導向,和原始居民一起,留意他們生活中常吃的、常逛的、他們讀的、他們的社交app、他們的生活習慣,好多自小嵌在骨子裡的東西。
我爸是前者,我是後者。所以,他總會問我,什麼時候回去(回京)。我總會說,現在我在哪裡生活。後來我發現這個不同就是,「無時無刻找到就地生存法則」已經成了我的生活習慣。
第一,學會用積極的心態「混」入人群。我「混」的能力最初追溯到小學,因為小學成績不咋地,所以老換班級和學校,也不少被霸凌,不僅被同學霸凌也被老師欺負,出於自保,第一學會「怕硬」服軟不說話,也不敢告訴父母,總想練武,只可惜到現在也沒學,為了生存做出最壞的假設,並在最壞打算之上沾沾自喜,後來察覺這符合心理學的「合理情緒想像」;
第二,為了能混,總是想辦法判斷更加弱小的同黨並且結盟,一起挨欺負時有人陪哭。從那時候直到現在,還沒學會依靠強者大哥,但是有些小女孩特別有大哥緣,這個生存之道還是挺牛的;
第三,發掘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靠優勢獲得人群尊嚴。在成績是唯一準繩的年代裡,我也只能靠高分作文這個特長了。人總不能一無是處吧。我們在培養一個小孩的時候,一定要給他機會,在任何一個城市任何一群人中,讓他自己去混。為了求生,他一定會不斷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自保力,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我們要讓他學會脫離原生家庭後比父母更強。這會是他一輩子最重要的生存法則。
三、終身享受孤獨的能力。
圖片拍攝於美國洛杉磯 潘幸知/攝影
享受孤獨,這要從三個層面上來看待。
第一,沒有人能和同一群人相處到老。能陪我們一輩子的永遠只是我們自己,其他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風景。
馬爾克斯說,老年要學會和孤獨簽訂一份體面的協議。可是,為什麼一定要把孤獨和老年掛鉤呢?如果一直不斷有忘年交,一直不斷有新的群體和自己喜愛的事,哪怕隔壁病床的病友,永遠沒有時間觀念的陳史典籍,都不會讓人感覺孤獨。孤獨是人生存的底色,害怕孤獨是因為習慣了陳舊的一成不變的生活,當青年時期的知己親戚一個個離世,當退休和疾病到達,價值感減少,人難免悲涼。
不過,生理有老年,心理永遠沒有老年。所以,在新的時間節點,廣交新的摯友,適應新的環境。
第二,每個人都是上天的禮物。這個禮物值得我們自己善待。作為幸知在線女性心理成長平台創始人,我見到太多情感和個人成長上受傷的女性。我們學習很多心理學課程,終其一生都在探究,我如何快樂,我的情緒怎麼來的,我的愛人怎樣對我,我的父母如何待我,他們為什麼這樣,我該如何養育自己的小孩……關係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比重。
有的同學說:「我好怪自己的母親,把我生在這樣的家庭,我今天這樣這樣都是因為我的母親和父親!」也有同學說:「因為我排行在老二,沒有被愛過被關注過,所以今天才那麼那麼想要愛,希望通過自己無私付出的方式獲取愛情,所以才那麼受傷害!我找到了源頭,是原生家庭造就了這樣的我。」
你成為今天的你,「不那麼理想」的你,原生家庭或者成長教育環境,是一個順利成章的「刺激源」藉口。不過,推崇理性情感邏輯學(第一天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歡迎關注置頂情感邏輯學sharpstart)的我,更贊成無條件接納所有我們所得到的一切。拿著一副爛牌如何打好它?這才是「禮物」。何況沒有真正的爛牌,我們擁有自己還存在的健康和時間,哪怕沒有健康,你還能看到這篇文章,說明你有讀懂中文的能力,有理解和溝通能力,這都是足足的資本。都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
第三,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全然接納自我,是與自己相處的前提。了解自己的特點,和一草一木、和空氣環境實現共融,還有和中外古今的社交媒介共融。如今的社交媒介,包括微信微博電視節目,古人留下的社交媒介,就是文字書籍。
這兩天在洛杉磯安頓,和一久未聯繫的朋友見面,她說,嗯,很寂寞。在洛杉磯的縣城,擁有獨棟大別墅,有私人游泳池,但是,就是很寂寞。確實,在陽光很好空氣極好的南加州,空空闊闊,連狗叫聲、小孩的玩鬧聲都彌足珍貴地充滿著「人味兒」。
不過,我們寂寞,不是因為人煙稀少,「人」能夠緩解的只是表層的孤獨。我們寂寞,來源於失去了新的生活目標。
不斷擁有新的目標,才能看到自我不斷成長的里程碑。
四、不斷汲取知識活學活用的能力。
無論讀書還是行萬里路,生活中處處皆有知識。我記得第一次呆美國一周,看到洗衣機上的標識不太會用,於是把所有標識查了個遍。這其實還不夠,除了記住很少數的兩三檔常用,又忘記了。但是那一周,我非常非常喜歡洗衣服,不僅嘗試各個檔,而且搜索各種各樣的洗衣劑、濃縮液、敏感洗衣用品、污跡處理劑,烘乾紙,研究衣服上的成分說明。後來又讀了洗衣機發展歷史。然後,我就是洗衣小達人了,接著不停的把經驗和身邊人分享。
所以,開啟第四點的基礎,一定是第一點「互聯網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你搜索是因為對未知充滿好奇,只有好奇渴求,才會有不斷汲取知識的初衷,汲取之後一定要活學活用。
美國有個著名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展示如何讓汲取的知識更大程度上在我們思維里停留的過程,就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我認為,主動學習里還包括了主動搜索以及相關性閱讀,當你讀完之後,要「迫不及待」和他人分享,然後在近一段時間儘可能不停的用上它。
人和人之間的差別,第一在於學習和沒學習的差別,第二在於學習後使用沒使用的差別。有人覺得自己內向,或者認為自己還沒學好,要學得更好才可以「教授給他人」,但是在幸知在線情感諮詢師孵化班課程中,我都會不斷告訴我們的同學兩個點,一個點是在網際網路上沒人知道你生活中內向還是外向,你可以改變你自己,第二個點是把自己所學的內容通過社群討論和分享進入記憶強化。
學習洗衣服只是我舉的一個生活小例子,它可以拆分成五個步驟:
1、廣博學習。主動學習洗衣機上的英文單詞,並且去嘗試。很多人不嘗試,可能就永遠選擇兩個檔,失去了解其他檔的機會。
2、強化記憶。通過洗各個檔的衣服,不斷做自我演示。
3、相關閱讀。搜索成分說明,研究各種洗滌劑,閱讀洗衣機發展歷史。
4、分享他人。分享給他人什麼樣的洗滌劑有什麼樣的功能和效果。要主動製造一切機會去分享,通過分享有強化記憶以及與他人討論得到新思維的功效。他們也許會推薦我們一些新的我們沒想到的產品,以及觸發我們新的思考。
5、形成慣性。所有好習慣都是通過每一寸的「慣性」疊加而來。學習洗衣服和學習心理學課程,並沒有什麼不同。
五、找到自己的優勢並持之以恆發力。
國慶期間,在香港馬灣,我給年輕的零零後還有一些香港社工們做分享,主題是《愛情、工作和成長》,貫穿這一個小時的主線,就是如何找到你的優勢。
有人說:「我不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我很平庸。」「跟別人比比,我只看到自己的短處,沒有看到長處。」
中國是一個補短的國度,我們總是看到別人的長處,盯著自己的短處,所以常常是補自己的短板而忘記了長板所在。
我們最容易被發現的優勢是「考試成績的優勢」。因為在從小到大接受的「填鴨式教育」中,我們最看重的就是高考。作為小城父母,能夠給我傾力提供的資源,就是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能和成績好的同學做朋友,選擇很能考試的班級和老師——一切都是為了高考,以此倒推,進入好的中學,進入好的小學。所以,成績好,一定是一個一眼可見的優勢。大家的聊天內容也是,某某孩子英語好,就是數學差點,等等。
我們也許還有其他優勢,但會被父母「扼殺」,因為看起來,那些興趣都不如會高考來得更重要。可是,人生是漫長的,我們需要掌握多重能力模型。
父母沒有告訴過我,人生不是唯考試成績論,考進好的大學不意味著人生成功。比如對一些人來說,進入北大和清華就是人生最巔峰的時刻。換而言之,除了這件事,後來他幾乎非常非常平庸了,沒有讓自己更驕傲地成長。因為進入大學後,我們對人生能力模型的要求中,「會考試」只是占了一小部分的比重。
當然,進入好的大學,一定有更高的機率擁有好的工作。因為「會考試」是一種基礎能力模型的展現。但是,人生是有很多元化的可能性的。而我18歲以前只知道,考上大學才能做辦公室工作,考不上大學就只能做藍領工作,比如摩托車間工人。所以,在接觸網際網路之前,我不知道還有其他別的路徑。如果那時候的我,能夠看到今天自己寫的這篇文章,也許會賦予自己更開闊的思路。
那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呢?跟不同的人群比較,一定要是「不同的人群」。
在香港《愛情、工作和成長》的分享過程中,有個朋友說,她發現在公司里,自己說粵語、普通話、英語都不是優勢,所以就去學了西班牙語,後來有機會得到了去西班牙出差的機會,所以她得出結論「要不斷學習」。
我跟那個朋友說,她更應該看到自己「快速學習語言的能力」,這才是她真正的優勢。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快速掌握一門語言,但有些人就是非常擅長。
如果一個人會粵語、普通話和英語——也許這在香港真的不是一個突出技能,但是換一撥人群,到北京,你立刻發現熟練掌握粵語和英語是如此突出的優勢。
我的博士就讀於葡萄牙里斯本工商管理大學,課程在中國上,我們的中方導師說,葡方博導最喜歡的是「中國問題研究」,因為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太多全世界都讀不懂並很感興趣的創新機會,還有很多中國人可以參與豐富研究數據。我們是中國人,所以我們有獨特的「中國優勢」,而這如果不換個場景,我們何嘗能夠了解自己的優勢?身邊人都有這個能力呀!這哪裡是優勢呢?可換個場景,普通勢能就可以成為優勢。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識字並進行大量閱讀,第一本啟蒙讀物是藍色封皮的《冬瓜王子》,之所以對這本書記憶深刻,是因為,不識字的時候讀不懂,覺得是本天書,突然有一天就津津有味地讀完了,裡面沒有什麼插圖,滿滿的都是文字。
我從來沒認為這是一個優勢。直到20多歲的時候,朋友送我一本書,書名叫《我喜歡你》,我翻了翻,問她,為什麼要送我這本書呢?她說,因為有圖有文字讀起來不累很輕鬆有趣哇!
我第一次意識到,很多人覺得只看文字是一種負擔,需要配圖,需要「有趣」,而我把他們眼裡枯燥的書當消遣看。後來接觸大量的同學,也更清楚的意識到,很多人讀社會學、心理學的書籍,是要反覆讀一本書的,或者讀了前面忘記後面等等,並不會做筆記,或者舉一反三地做筆記(關於做筆記的方法如果大家需要我也可以找機會分享),而這居然是我從小以來的優勢——讀,寫。我把這個優勢保持下來,後來做了幸知在線公司,用戶基礎依然是大量文章在各個媒體平台的推送,因為這就是公司的優勢基因。為此,我堅持了很多年,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發展了很多其他的優勢,比如結合理性閱讀的能力,結合我做管理的經歷,結合我學習社會學、女性學和心理學的經驗,創造了情感邏輯學。
來源:情感邏輯學 作者:潘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