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錢政(作者像)
(一)1949年5月,九江迎來了解放的日子,當年不足四歲的我,家住城外原鹽業公司斜對面蘭心照相館內。一天,整個大中路街上紅旗飄飄,人行道上、店鋪門前站滿了敲鑼打鼓、手執標語的人群,迎接解放軍大部隊經過大中路由東向西而去。當時外婆手牽著我在店鋪門前觀看這一熱鬧非凡的情景,童稚的我問外婆:「為什麼今天街上這麼多人?」外婆講:「今天是九江解放的日子!」我以為這是過年、過節的日子便興奮地問:「解放真好玩,是不是每年都解放一次?」外婆說:「小孩子別亂說,解放就只有一次!」
(二)九江解放不久,常有國民黨飛機來九江騷擾轟炸;每當空襲警報一響,家裡大人迅速帶領全家老小拿上貴重物品,跑到離家很近的甘棠湖堤底下躲飛機。當年幼小的我根本不懂發生了什麼事,跟著大人在湖邊東躲西藏,還不時抬頭看天空問大人:「飛機在哪裡?」
民國時期大中路 編者配圖
(三)韓戰爆發後不久,便有中國人民志願軍傷病員送回國內治療,那時我家已搬到大中路西門口一帶居住,記得志願軍傷員從火車站下來後,全城老百姓都湧向大中路兩邊手拿小國旗、鮮花、標語迎接,傷員都安排到一七一陸軍醫院,傷員們基本上都是用擔架一路抬著前進的。人們高呼:「向最可愛的人致敬!」、「打倒美帝國主義」!「向英勇的志願軍傷員致敬!」「毛主席萬歲!」等口號。手能動的傷員們拿著鮮花,不停地向道路兩側夾道歡迎的人們揮動鮮花、不斷地招手致意,當時整個大中路上軍民交融、感情真摯的情景儘管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至今仍深深的鐫刻在我腦海之中。
(四)解放初期,九江市對吸食鴉片毒品的人員進行了堅決的治理、教育。剛上小學時,放學走在大中路上看見公安人員押著一群吸食鴉片的男女中年人掛牌遊街示眾,當時被遊街的有20餘人,個個垂頭喪氣的樣子。每到一個路口隊伍停下來,由公安人員向圍觀的人講解吸毒的危害及政府對此的政策。我晚上對父母講白天看到的情況,父母講:「這些人遊街示眾後都會放回家,政府用這種方式教育吸毒的人。同時也告訴市民,政府絕不允許舊社會吸毒惡習在新社會還存在!」
(五)大約在1950 ~1952年期間,在大中路柴桑小學附近有家電影院,大人有時帶我去看電影,給我印象很深的。有二部蘇聯電影,一部是神話故事片:「三頭凶龍」,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從電影中看到勇士手持利劍,斬殺飛來飛去禍害老百姓的凶龍這類神話片,這比大人有時講給我聽的童話、神話故事更形象、生動得多。另一部是動物紀錄片:「在北冰洋上」,電影中冰天雪地的北冰洋上,北極熊和遭北極熊捕殺的小海豹給我印象太深,也給我從此以後開啟關注野生動物的思想大門。
(六)1956年九江市各行各業實行全市公私合營,當時在九江人民影劇院召開全市公私合營大會,慶祝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偉大勝利。會後在大中路按行業組成方隊遊行,各行各業隊伍前拉橫幅,抬著寫有慶祝公私合營之類口號的匾框,參加遊行的人們揮舞彩旗,敲鑼打鼓並伴有時起時落的口號聲通過整個大中路。每當遊行隊伍經過本行業店鋪門前時,店鋪里的人便在門前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1949年10月1日,九江市各界2萬餘人在大中路集會遊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編者配圖
(七)當長春汽車廠生產出我國製造的第一台解放牌汽車後沒幾個月,九江市也迎來了我市第一部國產解放牌汽車。當時解放牌汽車身為深綠色,市政府組織這部汽車在大中路上慢慢開行供市民參觀。我記得當時這輛解放牌貨車,伸出的車頭上扎有一朵很大的紅色布花球,車身上兩側有紅布橫幅標語及一些稍小的紅布花球,我們這些小孩特別興奮、好奇,在慢速行進的汽車前後左右奔跑,還不時用手觸摸汽車。
(八)大約在1958 ~ 1959年期間,大中路開通了九江歷史上第一部公交汽車,當時是按乘坐站點數算車費,好像是一分錢坐一站路。當時我剛上初中,公交車未乘過,有一天幾個同學每人花2分錢,從張官巷坐二站路到新橋頭下車,再走到三中去上學。
(九)大約在1959 ~ 1960年的一天傍晚,江邊大輪碼頭一帶突然實施戒嚴。當時我正和幾個夥伴在江邊散步,只見從江邊經西門口到大中路布滿了荷槍實彈的警察和解放軍,在西門口的十字路口樓房上還架設有機關槍,一會兒從大輪船上分批押下一隊隊(方陣)犯人。據路邊圍觀的長者講,這批犯人是在解放戰爭中從各個戰役俘虜的國民黨軍官。這批犯人均未腳鐐手銬,也沒有被綁起來的,內中很多人年齡在30—40歲左右。他們幾個人一排,各自背有行李,我看見有的犯人背的行李上有胡琴之類的樂器,這些人臉部表情隨意,甚至有的還相互一邊交頭接耳講話一邊竊竊地笑,大概有十幾個犯人方隊約千人以上,在西門口軍警的押解下向東門口方向走去,由於是傍晚街上的行人不多,所以當時駐足觀看的人不是很多。
(十)1958年12月18日,是我記得非常清楚難忘的一天。由於眾所周知的種種原因,九江市和全國各地一樣食品供應開始出現日趨緊張的態勢,除為數不多的糧油定量供應外,副食品能供應的也很少,除花生之類食品在春節供應外,其它副食品非常缺貨。然而不知什麼原因,九江市區在這一天炒花生敞開供應!於是全市男女老少紛紛湧向炒貨店、副食品店……購買炒花生,一時間從鐵橋頭到東門口,整條大街上到處都是正放開肚皮在剝殼吃花生的人們,更不用說買回家吃的人。到了下午整條大中路及旁邊的各條巷子,全是滿地的花生殼!數萬人突然集中在一天大量食用同一種食品——花生,造成大中路上未有過的垃圾成堆奇觀,這在九江數千年歷史的飲食文化中也是罕見的。從1958年12月18日以後不久,九江市很快進入食品極度匱乏,大家經常挨餓的三年非常時期,所以這一天當時被戲稱為「花生節」而銘記終生。
(十一)解放前後在大中路(今呈祥巷口)有一家老字號的剪刀店——陳漢祥剪刀店。店主陳漢祥是湖北武穴人,民國時期便來到九江,開了一家剪刀店。其店主主要出售各類生活用刀具和理髮的剪刀、剃刀,同時還經營磨剪鏟刀業務。由於他做生意誠信、厚道、貨物價廉物美,加工的刀、剪質量好,因而獲得顧客的稱讚。
陳漢祥店鋪門口掛有招徠顧客的布幡,正中寫有碩大的「陳漢祥」三個字,以及介紹各類刀具、理髮工具的修、磨業務內容的小字,黃色的布底上配有畫的剪刀、剃刀、菜刀的圖案,此招牌布幡在大中路上十分顯眼醒目。
陳漢祥的生意十分火紅,招來同行有的人嫉妒,於是有人在其店鋪往西門口方向隔十來個店鋪的地方,完全照其風格也開了一家剪刀鋪,取名:陳昌祥。店前也掛有顏色、圖案、文字類似地招牌布幡,用這種魚目混珠的商業行為騙去不少本來衝著「陳漢祥」而來的顧客,稀里糊塗地去了「陳昌祥」購貨。陳漢祥剪刀店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後被手工業合作社合併,這塊招牌才消失在九江老百姓的視野之中。
近期的大中路 編者攝於2021年11月
陳漢祥不僅做生意忠厚實在,而且平日極具善心,解放初期與大中路相通的巷內晚上都沒有照明燈,他便私人購買「馬燈」(有玻璃罩)和長期個人出資購買燈油,免費給住在梅綻坡通往二菜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巷口(今從梅綻坡通往梁義隆糕點店方向)轉彎處的樓房高處,請人天黑時懸掛馬燈供夜行人照明,四坊鄰居及梅綻坡一帶居民都講:陳漢祥做善事積德會有好報!
(十二)上世紀五十年代,當時尚未有塑料拖鞋問世,暑期市民們大多都是趿木質拖鞋外出,木拖鞋九江俗稱「拖板」,木拖鞋商店有出售,其底厚做工精細造型美觀,特別是女性木拖鞋往往還繪有花色圖案在上面。但作為一般普通市民、中小學生,為省錢往往用各種材質的木板邊角料鋸成腳板大小的底板,前面兩側釘上帶子就做成了簡易的幾乎不花費什麼錢的木拖板,我小時候就常自製這種拖板。不管是買的木拖鞋或自製的拖板,穿上這種拖板在大中路硬硬的水泥路面上行走,都會因拖板不斷敲打路面而發出「啪啪」的響聲。街上行人一多整個街道因男女老少各人拖板厚薄不一、材質各異而產生高音、低音,不同音調的「啪啪」聲形成某種特有的拖板聲樂大合奏,從而成為那個年代夏季九江市區特有的民俗風景線,至今使人回味不已!
讀後記:每位九江文史專家都有自己的風格。錢政老師興趣廣泛,更偏重於近現代。這 12 個短故事,可劃歸為口述史,很有趣的。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