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6日刊| 總第3298期
7月14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四川省廣播電視局主辦的電視劇《公訴》研討會在京舉行。
《公訴》於5月29日在浙江衛視、北京衛視首播,騰訊視頻和愛奇藝同步上線。劇集講述了法學院高材生安旎(迪麗熱巴 飾)畢業後進入江城市人民檢察院工作,被分配到第四檢察部,專門處理新型的網絡犯罪案件的故事。
研討會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主持,劇集主創、平台代表和專家學者圍繞著劇集的創作理念、藝術手法和現實意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
《公訴》取材十大經典案例
2020年11月最高檢發布的「六號檢察建議」,這是《公訴》的現實創作背景。「建議」主要圍繞網絡黑灰產業鏈條整治、App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提出治理建議,旨在加強網絡監督執法。
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辦副主任丁海東表示, 《公訴》這部劇揭示了網絡詐騙、網絡賭博、非法網貸、非法網絡直播等各類新型違法犯罪活動背後的真相。作品貼近生活,貼近觀眾。《公訴》通過講述檢察故事,讓新時代人民檢察官的形象走入大眾視野。
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四川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曉駿認為,《公訴》以檢察機關打擊新型網絡犯罪十大典型案例為素材,涉及大量法律知識、法治理念,為觀眾展現了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案例,是一本普及法制宣傳的教科書,給觀眾帶來現實警醒。
《公訴》總編劇陳復軍回憶道,把十大典型案例作為故事原型,融合到一部40集的電視劇中,是一個艱辛的過程。編劇在創作過程中,正確把握偶像劇和行業劇,涉案劇和情感劇、檢察戲和法制劇的關係,塑造了以檢察官安旎、刑警何陸源(佟大為 飾)為代表的新時代政法幹警的典型形象。
《公訴》總製作人、北京世紀華納董事長劉思妤說道,《公訴》的項目啟動之後,製片組和編劇團隊開啟了到各級檢察院採風的活動,跟一線辦案的檢察官交流探討。
《公訴》開機前及拍攝中, 劇組還專門安排演職人員與檢察官結對子交流,到法庭旁聽真實庭審。他們經過無數次採風調研,不但殷實了一劇之本的底色,同時也開闊了演職人員的視野。
騰訊視頻副總編審張琰表示,《公訴》的播出成功,實現了創作團隊的初心,那就是寓教於樂,以案釋法。女主人公安旎作為一名檢察官,在偵破案件的過程中代入女性視角,在執法中呈現出溫暖基調,充滿人文關懷底色。
演員馬元說拿到劇本之後,王鶴宇這個角色讓他眼前一亮。因為劇本涉及到檢察官生活層面的描寫,這是他非常感興趣的創作角度。他希望把檢察官在生活中的狀態演繹出來,是王鶴宇這個角色給了他這個機會。
趙冀凱的扮演者高鑫認為,整部劇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真」。一方面通過真實案例改編的劇情,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同時達到普法的目的。另一方面展現正邪的真實較量,安旎面對高科技犯罪、高智商犯罪的時候,她抽絲剝繭抓住線索,一步步艱難地往前走,這個破案過程非常精彩。
李儀棠的扮演者尤靖茹表示,《公訴》播出之後,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都反饋說,學到了很多反詐的知識。反詐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比較典型的反詐案件被拍攝出來,讓更多群眾有反詐騙的意識,這就是《公訴》的拍攝初衷。
郭洪江的扮演者馮雷說道,這部劇首播期間,自己的家裡人一直在追看。他問家裡人有什麼收穫,他們一致認為劇中的反詐知識太有用了。他強調,尤其是老人,網絡詐騙讓他們防不勝防,《公訴》應該會讓老年觀眾樹立起警覺心。
《公訴》沒有預設觀眾圈層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表示,《公訴》在創作之初,沒有預設觀賞人群。假設一部情感類劇集,它會預設女性觀眾為主體。 《公訴》不是圈層意義上的作品。這種選材上的眼光和創作上的追求,體現出製作方的膽識和魄力。這對於整個電視劇題材的深入拓展,是非常有益的啟示。
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說道,《公訴》有兩個記錄作用。第一,法治進程的記錄。劇中提到非法證據排除,2012年《刑訴法》修正將這項規則納入其中,《公訴》記錄下我國近年來法治發展變化。第二,犯罪狀況的記錄。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在經濟騰飛、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傳統犯罪和新型犯罪變化,影視作品的記錄作用非常重要。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文學系主任、教授李勝利表示,《公訴》具有極高的專業性,比如檢察官在辦案時使用的法言法語,以及呈現規範的辦案流程等。 主創沒有把它拍成一部科普劇,融入了藝術化的生活細節,人物擁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情與法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光明日報》高級編輯李春利認為,《公訴》通過犯罪分子為自己申辯,客觀提出了很多發人深省的問題。比如犯罪分子所說,自己並沒有拿著刀去搶,是他們(受害者)願者上鉤,是他們的貪婪物慾成就了犯罪。這樣的狡辯叩問人的內心。人們上當受騙,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追名逐利。
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主任、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副主任呂帆說道,《公訴》聚焦網絡犯罪。這個網絡時代,人類應該如何自處?網絡並沒有錯,犯錯的是人類。《公訴》給出了一個非常好的隱喻,網絡中有光明的一方,也有幽暗的一方,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公訴》為青少年提供了正確的價值觀導向,這一點值得肯定。
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影視藝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何天平分析道,《公訴》從「六號檢察建議」出發,聚焦新時代的網絡監督執法的焦點和難點。劇中的故事既取材於真實案例,又在日常生活中有具體的投射,是對現實中的新問題、新狀況的敏銳響應。因為故事真實有力度,作品的啟發才會更有深度。
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表示,現在的電視劇創作注重青春化表達。但是,創作者要注意,一旦青春化表達過度,就會導致歷史感的失落。所以,創作者不能只考慮青年觀眾喜歡什麼,就朝那個方向做。《公訴》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劇情圍繞著辦案展開,沒有刻意迎合年輕觀眾。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總結道,今年年初,《公訴》的送審片他認真地看完,當時他就覺得這部劇會火。現在這部劇播出效果不錯,也是預料之中。因為它和真實生活太接近了,網絡犯罪就在我們的身邊,這部劇給觀眾現實共鳴十分強烈。
【文/崔汀】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