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陳永貴逝世,鄧公親自定下葬禮標準,多年後遺囑秘密引熱議

2023-08-01     資深人士說文史

原標題:1986年陳永貴逝世,鄧公親自定下葬禮標準,多年後遺囑秘密引熱議

1964年12月26日,在毛主席71歲生日宴的合照上,一個頭戴白色毛巾,穿著樸素,笑容燦爛的身影看上去與周圍人格格不入。眾所周知,毛主席一生節儉,即使是過生日,一般也只是在飯店裡與家人好友吃頓飯,很少邀請外人。

那這位頭裹白毛巾的男人是誰呢?他叫做陳永貴,山西大寨村人。這次來北京是參加大會的,會議一結束就被帶到了毛主席生日宴上。當時,毛主席拉著他的手向眾人介紹「這可是新中國少有的農業專家」,席上還多次為他講解湖南特色菜。

這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沒什麼背景,也沒上過學,掃盲時才識了幾個字,他不懂什麼是權力鬥爭,也不會奢侈享樂,他只知道自己這輩子是要為黨和人民服務的,他是舉世少有的「農民總理」,一生與黃土作伴,即使任副總理期間也沒有脫離農業生產。

臨終前,他特地交代家人們,一定要厲行節儉,否則他死不瞑目,但眾人在操辦時還是犯了難,直到鄧公接手才妥善解決。

01.從黃土地里走出的幹部

陳永貴是真正從黃土地里走出來的幹部,他出生於1914年,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受盡剝削和壓迫。在那個時代,身為農民,他經歷了許多我們現在無法想像的痛苦,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餓死了,姐姐妹妹們一個接一個被賣到了富戶家做童養媳,拿到的錢,交完地租也不剩什麼了。

為了活下去,他的父親只好帶著他一路要飯到了大寨村,父子倆本想靠著替別人幹活換晚飯吃,可那個年代家家戶戶條件都很艱苦,誰家能一下子用兩個人呢?

在他6歲那年,父親就因為不堪重負上吊自殺了。可能是由於這段悲慘的經歷,讓糧食成為了了他一生最看重的東西。

好在有村民,看他可憐,收養了他。抗戰爆發後,陳永貴成了大寨村的地下工作者,為我黨收集傳遞了不少情報,1948年,他正式加入了共產黨。土地改革時陳永貴分到了一塊土地,對此他非常珍惜,幾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在了這塊土地上,他常常會思考如何能種出更多的糧食,慢慢研究出了經驗。

建國後,陳永貴因為是黨員,還有一手種田的好技能,被村民們推選為生產委員。那時農村紛紛成立互助組,共同參與勞動。當時村子裡有很多老人、小孩幾乎沒有勞動力,生活非常艱難,其他村民也不願意跟他們一個組,陳永貴把他們組織起來,約定互相幫助,但其實組裡能夠幹活的就他一個壯勞力,對此他從未計較過。

每天早早地起床,打理完自家莊稼之後就去別人家幫忙了,他還組織村民們開墾荒地,他的這些做法,在秋收的時候迎來了好結果,實現了畝產169斤的傲人成績,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村子裡的其他人看到後,紛紛表示要加入陳永貴所在的小組,他也在眾人的推選下成了大寨村書記。

靠著種田,他在1952年被評選為省勞動模範,拿到這個榮譽後,他更加努力了,立志要帶領村民們把大寨農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可1959年當地爆發了非常嚴重的乾旱,地里的莊稼因為缺水全都枯萎了。陳永貴二話不說,拿起扁擔,就跑到了離村子非常遠的河溝里挑水,看他這樣做,其他年輕人也有樣學樣用肩膀搭起了「農田生命的鴻溝」。

雖然莊稼保住了,但在烈日下一趟趟挑水也不是個事兒,陳永貴繞著農田走了一圈又一圈,終於想出了辦法,他帶著村民們打了一個蓄水池,又挖了引水渠,這才算解決了問題。

沒過兩年,當地又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大暴雨,房屋倒塌,莊稼也被連根拔起,在此困境下,不少村民嚎啕大哭,當時陳永貴正在縣裡開會,得知消息之後冒著大雨趕回了村子,在他的一番鼓勵下,大家又燃起了希望,那一年大寨村的糧食產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翻了一番。

02.從未離開人民群眾的好總理

1964年,毛主席來山西視察工作,得知了陳永貴的事跡,特地邀請他去北京做演講,眾人發現這個沒上過幾年學的老農民,說起種地來頭頭是道,毛主席就是在當時發出號召「農業學大寨」。

1964年,回鄉後沒多久,陳永貴被任命為山西省委副書記,1975年,他又一次作為代表前往北京開會,當時組織給了他一個艱巨的任務,那就是擔任副總理,並把「大寨精神」推廣到全國各地。

周總理把這個消息告訴他時,他連忙拒絕,說自己沒讀過書,擔任不了這份工作,在周總理的多番鼓勵下,他接過了重任。

剛到北京時,他住在京西賓館,組織安排了服務員照顧他的生活,但他每天堅持自己收拾內務,他最害怕的就是服務員搶著幫他幹活兒。沒事兒時,他會到花園裡散步,警衛員的寸步不離,讓他頭疼不已。

時間長了人們發現,這個首長可是真沒什麼架子,他把自己房間的門打開,讓服務員們來裡面看電視。還幫他們泡茶喝,時間長了他們也不叫他什麼首長,都喊他「老陳」。

之後搬到釣魚台,院子裡除了他以外還有三個服務員,一個廚師,一個司機,他覺得彆扭極了,住起來實在是不舒服。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全國各地考察學習,1975年5月3日,還沒住滿一年,他就向組織申請搬出去住了。

他搬進了胡同口的一個小四合院裡,這次堅決拒絕別人照顧。雖然他搬到了北京,但老婆孩子還在大寨村干農活,掙工分。戶口也一直留在當地。他拒絕組織給他的工資,大寨村每年給他記滿勤,給他發工資。

03.讓眾人頭疼不已的葬禮

1986年3月26日,他因肺癌去世,面對他的葬禮,人們犯了難。這樣一個為國家作出頗多貢獻,又做過副總理的人,過於簡單的葬禮,體現不出人們對他的懷念。

在葬禮規則爭議之際,鄧小平同志解決了這個難題,他一錘定音用一句話親自定下了標準,這個葬禮既體現了副總理的規格,但又簡單樸素。

在他走後的第十六年,兒子接受媒體採訪時告訴眾人,父親臨終前準備將家中僅剩的8000元存款,全部作為黨費上交給組織。

母親痛哭著告訴他「你要是都上交了孩子還怎麼念書啊」他這才修改遺囑,將其中的5000元上交,遺囑秘密一經公開後,引來無數網友熱議,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ea5795d9384318affb23752bb85eb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