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擊和被鼓勵的孩子,成長差異有多大?我用兩個案例告訴你答案

2023-07-07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被打擊和被鼓勵的孩子,成長差異有多大?我用兩個案例告訴你答案

我一個朋友家的孩子,叫小風。他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孩,但他有一個讓我很心疼的地方,就是總是想著討好別人,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同學,他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不配得到別人的喜歡和讚揚,他總是擔心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或者讓別人不開心。

他總是努力地去做一些他並不喜歡的事情,只為了換取一點點微笑或者誇獎。

有一次我去他家玩,看到他媽媽在廚房裡忙碌著做飯,小風跑過去幫忙洗菜、切肉、炒菜。

我覺得很奇怪,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七歲的小孩子會做這些事情,我問他:「小風,你為什麼要幫媽媽做飯呢?你不覺得累嗎?」

小風低下頭,小聲地說:「因為媽媽很辛苦啊,她每天要上班、做家務、照顧我和爸爸。如果沒有我,她只要照顧爸爸就好了,現在還要多操心一個我。她經常說,生了我以後,她過得一點都不好。」

我聽了很難過,告訴他說:「小風,你不要這麼想啊,媽媽生你是因為她愛你啊,你是她的寶貝,你不用擔心給她添麻煩,她願意為你付出的。」

小風搖搖頭說:「可是媽媽每次都抱怨啊,說我不聽話、不努力學習、不會做事情。她說她花了多少錢給我上輔導班、買玩具、買衣服,讓我好好珍惜一點,她說她每天早起送我上學、晚上陪我寫作業、周末送我去鋼琴班,都很累很累,她還說如果沒有我,她可以多睡覺、多看書、多出去玩。」

「那你爸爸呢?」我問。

「爸爸也一樣啊。」小風說,「他也經常跟媽媽吵架,說誰來接送我、誰來陪我做作業。他們都覺得是對方的責任。有時候他們還說要離婚呢。」

「那你怎麼辦?」我問。

「我就想辦法讓他們開心啊。」小風說,「所以我要幫媽媽做飯,幫爸爸洗車,給他們買禮物,給他們寫信,給他們唱歌,給他們講笑話,我還要好好學習,考好成績,不讓他們失望,我還要聽他們的話,做他們想讓我做的事情,不跟他們頂嘴,不跟他們鬧彆扭。」

「那你自己呢?」我問,「你自己想做什麼呢?」

小風想了想說:「我不知道啊,我只想讓他們開心,讓他們喜歡我。」

我看著小風,心裡很難受。我覺得他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一個只會為了別人而活的孩子。

我認為他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他們把自己的不滿和抱怨都發泄在小風身上,讓小風背負了太多的壓力和負罪感。他們沒有給小風一個快樂和自由的童年和一個溫暖和安全的家庭。

她讓我想起了另一個小朋友,叫小心,她總是很自信,總是勇敢地去做一些她喜歡的事情,只為了換取一點點快樂或者成就。

有一次,我去她家玩,看到她媽媽在客廳里看書,小心跑過去抱住她媽媽,說:「媽媽,你看今天我畫的畫。」她拿出一張畫著一隻大大的蛙的畫紙,遞給她媽媽,我覺得很好奇,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七歲的小孩子會畫這麼有創意的畫,我問她:「小心,你為什麼要畫一隻蛙呢?你喜歡蛙嗎?」

小心高興地說:「因為蛙很可愛啊,它可以跳來跳去,還可以唱歌。我喜歡聽它唱歌。」

我聽了很開心,我說:「小心,你真棒啊,你畫得很好,你是怎麼學會畫畫的呢?」

小心說:「就是自己畫啊,我喜歡畫畫。媽媽給我買了很多顏料和畫紙,還給我買了一本教畫畫的書。我每天都會畫一點點。」

「那你媽媽呢?」我問。

「媽媽也很喜歡我的畫啊。」小心說,「她每次都會誇我的畫漂亮、有趣、有創意。她還會把我的畫貼在牆上或者放在相冊里。她說我的畫讓她很開心。」

「那你爸爸呢?」我問。

「爸爸也一樣啊。」小心說,「他也經常跟媽媽一起看我的畫,說我是個小藝術家。他們都支持我畫畫,說這是我的興趣和特長。有時候他們還會帶我去美術館或者畫展,讓我看看別人的畫,學習一些技巧。」

「那你怎麼辦?」我問。

「我就想辦法畫得更好啊。」小心說,「所以我要多練習,多觀察,多想像。我還要好好學習,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我還要聽他們的話,做他們想讓我做的事情,但也要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跟他們盲從,不跟他們妥協。」

「那你自己呢?」我問,「你自己想做什麼呢?」

小心想了想,說:「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啊,我想畫更多的畫,我想學習更多的東西,我想交更多的朋友。我只想讓自己開心,讓自己成長。」

我看著小心,心裡很欣慰。我覺得她是一個幸福的孩子,一個會為了自己而活的孩子,她的父母把自己的愛和鼓勵都給予了小心,讓小心感受到了太多的支持和信任。他們給了小心一個快樂和自由的童年,也給了小心一個溫暖和安全的家庭。

我想起了小風和小心之間的差別,不禁感慨萬千。為什麼同樣是七歲的孩子,同樣是父母的教育,卻會造成如此不同的結果呢?難道這就是父母抱怨多了和少了對孩子的影響嗎?

其實,在我們身邊,像小風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他們可能是因為父母經常抱怨、批評、指責、比較、威脅、恐嚇、打罵等方式來教育他們,導致他們形成了一種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人格特徵,它表現為過分地迎合別人的期望和需要,忽視或犧牲自己的感受和利益。缺乏自信和自尊,對自己沒有清晰和正確的認識。他們總是擔心被拒絕、被拋棄、被批評、被懲罰等負面後果。他們總是試圖用各種方式來取悅別人,以求得別人的認可和讚賞,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不敢展現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才能。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與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有關。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遭受到父母的否定、打擊、忽視、冷落等不良的教育方式,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是沒有能力的,是沒有價值的,他就會形成一種錯誤的信念,認為只有通過討好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喜愛和尊重。

這種信念會伴隨他一生,影響他與他人的關係和交往,也會導致一個人陷入自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

其實,在我們身邊,像小心這樣的孩子也並不罕見。

他們可能是因為父母經常讚揚、理解、尊重、信任等方式來教育他們,導致他們形成了一種自信型人格,自信型人格是一種健康的人格特徵,它表現為適度地關注別人的期望和需要,同時也重視和保護自己的感受和利益。

自信型人格的人往往有著充足的自信和自尊,對自己有著清晰和正確的認識。他們不擔心被拒絕、被拋棄、被批評、被懲罰等負面後果,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他們敢於展現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才能,不怕與別人相比或競爭。

自信型人格的形成,往往與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有關。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勵、關注、呵護等良好的教育方式,他就會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有能力的,是有價值的。他就會形成一種正確的信念,認為只有通過做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喜愛和尊重。這種信念會伴隨他一生,促進他與他人的關係和交往。

自信型人格是有益的。它會讓一個人遠離自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甚至展現自強、自立、自愛等優秀品質。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培養孩子自信型人格呢?怎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快樂和自由的童年,一個溫暖和安全的家庭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多給孩子一些讚美和鼓勵,少給孩子一些抱怨和批評。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我們還是要對孩子有適當的期望和規範,還是要對孩子有適當的監督和糾正。但是,在這些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用積極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意圖和情感,而不是用消極的方式來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們,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鼓勵他們,並不是因為他們需要我們或者依賴我們,而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和潛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一個個自信、快樂、健康、成長的好孩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