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陳新代——漫話九江孔廟

2023-11-23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 | 陳新代——漫話九江孔廟

「九江文史」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九江小學的前身九江師範附屬小學,是座歷史悠久的學校,原處於丁官路蓮花池北側,這裡最早是南宋開禧年間知州余崇龜創建的儒學學宮,也稱文廟或孔廟。

孔廟分三種類型,即國廟、家廟和學廟。九江孔廟和全國大多數府縣的孔廟一樣屬學廟,由官府管理,為儒學學宮。這座孔廟於元末毀於兵禍,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府龔琬在原址重建。

因為和孔聖人有關的緣故,封建社會認為這地方是教化之地,「集群聖之大成,為萬世之師表」,極力推崇,所以歷經修建,形成了宏大的規模。無論是占地面積、規劃格局、建築規模在九江城內都是數一數 二的,由數重坊、門和池、台、房、庫、宮、署所組成,主要有三座主 題建築,自南向北為大成殿、明倫堂、崇聖祠。

大成殿是奉祀大成至聖孔子,同時配祀宗聖曾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回、述聖子思(號稱「四配」)的大殿;明倫堂則是九江府生員學習,明道德、知倫理的地方,也是九江府的最高學府;崇聖祠是孔廟的後殿,祭祀肇聖王等五位被封王爵的孔子前五代先祖的祠殿。

對孔廟的祭祀,官方規定了每年兩次,時間在春、秋季的第二個月中進行,訂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儀式,包括上供的供品、奏樂的樂章、行禮的規制等等。八百年來,這 塊地方都是書聲朗朗、香火裊繞的聖地,一直延續到清末,朝廷因國勢虛弱屢被列強戰敗而實行改良,在教育上廢科舉,興學堂,府儒學被廢,改為九江府中學堂。建築格局有所改變,孔廟自此走向下坡路。又幾經變遷,民國十六年(1927年)省立第四中學附設實驗小學移到此處開辦,後又易名九江鄉村師範附小、九江女子師範附小。解放後,改為九江師範附屬小學(簡稱九師附小),直到1964年,學校遷往南門口。原孔廟這塊地盤則為朝陽小學和一些店鋪所取代。

上世紀五十年代,筆者就讀於九師附小,雖然距清末已半世紀,已沒有了孔廟當年輝煌的蹤影,但學校里還是保留了一部分孔廟的遺蹟,如南操場邊靠廚房留有一座原孔廟的石獅子,我在一幅寫生畫中將它畫出。校園內還遺留有許多石柱礎,孩子們如果外活動累了,常把這些石柱礎當凳子坐。從筆者另一幅寫生畫中也可看到,正面教師辦公室房頂上那彎翹的屋脊,表明這房屋是由原大成殿改造而成。

兩旁的廊房(後為教室),原型就是大成殿的東西廡,以前是供奉著歷代142位先賢先儒牌位的地方。進校門右側有一幢兩層的樓房,這是解放後用紅磚蓋的教學樓,是在明倫堂的基址上重建的。學校的最北面,即紅磚教學樓的後面,當時還保存著崇聖祠的殿房架子,在小孩子的印象中,那裡是個破廟。記得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學生們在殘殿前的空場上捶瑩石、捶石灰石、做耐火泥坩鍋。

1960年九江市新辟朝陽大道(現潯陽路),正好從九師附小的教學樓和辦公室之間的操場穿過,學校被一分為二。又幾經變遷,教學樓(明倫堂址)重建為現在的新華書店大廈;辦公室(大成殿址)也建成潯陽區外國語小學的教學樓,臨街的底層作為商鋪門面使用。最近,這棟大樓又被推倒正在準備興建新的大樓。隨著時光的推移,孔廟遺址上的建築被一次又一次地更新,後來在這些建築中辦公或居住的人們也許不知道,他們所在的這塊地方,曾經就是九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孔廟。

編者配圖

2009年全國第次文物普查,潯陽區文物普查小組圍繞孔廟遺址進行了仔細的查訪,在新華書店後院外的一棟舊樓房內,沿著狹窄的樓梯登上一樓,暗淡的光線中顯露出這是棟經過改造的木框架房,斑駁的木樑上有殘缺的卯榫,伸出屋檐的木結構上保存著雕花。這就是當年孔廟祟聖祠的木樑框架,經歷了約兩百年的時光磨礪,它仍在支撐著那棟老舊的建築,這也是九江孔廟唯一僅存的遺蹟了。除此之外,還有外面那條曲折的小巷,至今仍稱為「聖廟巷」?仿佛提醒人們,有過輝煌並延續了數個朝代的歷史建築曾經在此存在。

陳新代(作者像)

【讀後記】陳老師的這篇文章,將孔廟的演變講述得很清楚了。如今的九江市潯陽區外國語實驗小學(原朝陽小學)、新華書店及其前後,都是孔廟地盤。從此可見,昔日九江孔廟的規模有多大。編者在80年代中期到過朝陽小學,那時候西邊的廊坊(原孔廟西廡)還是教工宿舍,傍晚的時候點煤爐子,滿校園都是青煙。如今,生活、學習條件都改善了,老東西也都沒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dd802e09afeb5b7013d85004f781c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