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太離譜!離婚22年不計前嫌照顧癱瘓前夫,最後只能住保姆房?

2023-11-07     橘子娛樂

原標題:別太離譜!離婚22年不計前嫌照顧癱瘓前夫,最後只能住保姆房?

沒想到,被一個搞裝修的節目氣到了。

估計節目組也沒料到觀眾反應會這麼大,被罵到連夜關閉評論區。

節目中的兩位設計師,叫張燦的已經被罵到銷號。

另一位叫巫俊逸,他的評論區畫風

說回節目,《夢想改造家》辦了10季,今年主打的就是回歸家庭。

最新一期的主人公名叫小盛,江蘇揚州人。

十歲時,他的父親拋妻棄子,出軌離婚。

無奈,母親被迫帶著小盛搬出了奶奶家的老宅。

幾十年如一日,照顧他長大。

從十指不沾陽春水,到精通所有家務,個中辛苦不言而喻。

父母離異後不再往來,小盛也很少見到爸爸。

直到2019年,醫院給他打來一通電話。

「你的父親偏癱了,半身不遂」

中風患病以後,出軌對象對他棄之不管。

於是小盛經常去老宅幫奶奶一起照顧爸爸。

奶奶去世後,雖然妻子毫無怨言地幫忙分擔壓力,但還是忙不過來。

於是他將父親送去療養院,但父親性格陰晴不定,時常發脾氣。

接回老宅,他要麼抱怨老房子陰冷潮濕,要麼抱怨臥室離衛生間太遠,住得不舒服。

小盛只好給他租了一個採光好的電梯房,還專門請阿姨照顧他。

結果他嫌阿姨做飯不合胃口,一個月趕走了4個阿姨。

心疼兒子兒媳如此折騰操勞,小盛的母親做出決定:

在離婚22年後重回老宅,照顧癱瘓的前夫。

為了方便一家人居住,小盛找到節目組希望重新設計裝修老宅。

在房間設計上,他一直向節目組強調的,都是「爸爸開心最重要」

於是,在老宅重修的方案中,幾乎都是圍繞著小盛父親的需求做設計。

獨住一樓,享受足夠大的空間,確保他不被打擾。

考慮到他行動不便,房間裡單獨設計了衛生間,專門定製了洗手台,方便他坐輪椅洗漱

甚至考慮到了,以後需要有人專門端飯進房間給他吃,還設計了可移動的桌子

為了照顧父親的心情,請來揚州疊石專家打造了一個有石榴樹、有流水的小庭院

歪個樓,甚至連家裡的貓都有「小別墅」

然而針對母親的設計是什麼呢?

在二樓給她留了一間房,也沒有考慮她年紀大了,爬上爬下有多不便。

開門就是床,房間大小不及父親的一半。

幾乎沒有調節生活的軟裝,倒是塞了洗衣機、烘乾機,活脫脫一個保姆房。

設計師考慮到父親愛打牌,給他設計了圍棋桌,桌面掀起還可以儲藏紙牌。

癱瘓的父親憶往昔歲月,吹噓起自己當年去北京參加橋牌比賽的經歷。

兒子滿臉笑意開始暢想未來生活:自己要陪著爸爸在這下棋打牌。

其實母親離婚後,也有自己的愛好,還會去南京參加桌球比賽。

只是這幾年為了照顧前夫,被迫犧牲了自己的愛好和個人生活。

設計師號稱給母親留了一個「驚喜」:

逼仄的廁所里,馬桶上方懸掛了一副畫,裡面是數個被封印的桌球。

說實話,有點窒息。

本該在球桌上跳動的桌球,被密密麻麻的排列,無法動彈

唯一看得出最為母親考慮的設計,就是廚房區域。

放鍋碗、拿調料的櫥櫃可以順暢拉伸,煮粥煲湯的爐灶會自動斷火……

仿佛一個女人在家庭中的定位總被默許成工具人,囿於廚房的方寸天地。

在拉扯兒子長大後,還要被壓榨最後一絲價值,連帶著為他的「孝順」買單,犧牲自我。

你要說這樣的房屋設計被吐槽是因為設計師能力不足嗎?

並非如此。

巫俊逸十年前就參加過這個節目,職業生涯更是獲得獎項無數,堪稱經驗豐富。

張燦曾獲「IFI全球設計大獎」等多項專業大獎,還是成都天府美術館的設計者

他們也並非不用心,為了推敲出更合理的方案,倆人沒少爭吵。

但就是這樣的「誠意之作」,反倒更令人不適。

因為它反映出女性在家庭分工中殘酷的真實處境,以及男性對此種處境的漠視。

除了媽媽,這期節目中還有兩個被忽略的女性角色:

年事已高還要照顧癱瘓兒子的奶奶,嫁作人婦便無止境操勞的兒媳。

女性的悲哀近乎是代際傳承的,因為她們身上的母性光環是無解的難題。

這其中,既有她們發乎柔軟內心的本能,也有社會規訓的推波助瀾。

一個女性一旦成為母親,她會經歷什麼?

蹦床公主何雯娜參加綜藝《婚前21天》,被婆婆強迫吃十分肥膩的紅燒肉。

強烈的孕期反應讓她根本吃不下,一直撒嬌求饒。

但是婆婆態度堅決,表示:「小孩需要營養,你不愛吃也得吃。」

(強行吞咽後,何雯娜吐了……)

說唱歌手Gai和妻子王斯然參加綜藝《新生日記》,在節目後采中回憶產房經歷。

自己初為人母,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比如在月子中心喂奶時被圍觀

回到家裡,老一輩人不理解年輕人對私密性的重視,婆媳也因此鬧彆扭。

(該說不說,gai的處理還是很不錯的)

新手媽媽或許比較能共情,這種被剝奪了性別色彩、沒有隱私可言的尷尬。

懷孕了,要面對順產還是剖腹產的選擇。

生完小孩,要面對母乳喂養還是奶粉喂養的選擇。

小孩逐漸成長,要面對成為家庭主婦還是職業女性的選擇。

好不容易等他成家立業了,還要做取捨,是安享晚年生活還是繼續幫忙照顧他的孩子。

種種選擇,不過空有選擇之名,並無選擇之實,當中隱含了道德壓力和輿論偏向。

比如:

「順產的孩子才聰明」、「母乳喂養對寶寶好」、「沒空照顧孩子不配做媽媽」……

更多母親,從孩子吮吸乳頭那一刻起,連同乳汁一起被吸食的,還有她們的精力、生命和自我。

我們在解放女性的生產力時,提出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

社會推動越來越多的女性湧入職場,擺脫「家庭主婦」的身份,跟男人在同一賽道競爭。

可女性的社會分工變了,但家庭結構中的性別分工卻沒有變,「家務活屬於女人」的觀念沒有變。

職業女性往往需要承擔雙倍壓力,在操持家庭和追求自我的極限拉扯中,內心世界一次次被撕裂。

所謂母親為孩子傾其一生的結果又是什麼呢?

節目中的兒子時刻以父親的喜惡為第一準則,所有表達的重點都偏向於父親。

以母親犧牲愛好和個人生活為代價,他的感受卻是「很幸福,像回到了小時候一家三口。」

即使是母子,男人也很難共情女性所處的困境。

電影《萬箭穿心》,影片中刻畫的母親,有著類似的處境。

母親看似強悍,實則被置放在「孤立無援」的處境中。

丈夫出軌,母親一個人撫養兒子,在街頭幫別人扛扁擔謀生。

但是在兒子眼中,父親的行為可以被美化,卻排斥抵抗攻擊母親。

把家庭破碎咎於母親的強勢,父親出軌的根因在於母親沒能留住男人。

一句「都是你害得我十年沒有爸爸」,真令人心寒

(李現演得很好,想給他來一腳……)

男女對於女性困境的感知能力不同,這點通過男女導演對女性議題的作品呈現也能看出。

不是說女導演的藝術造詣一定高過男導演,而是女性導演具有天然優勢,更容易生出共情。

我們能看到比較優秀的女性主義題材的作品,大多出自女導演之手:

《82年生的金智英》

(講述女性在讀書、就職,結婚生子等人生階段遭受的種種不公待遇)

《芭比》

(通過芭比在芭比樂園和現實世界的不同經歷,反映女性主義精神)

《愛情神話》

(三個性格和人生經歷各異的女人,對於愛情有各自的求而不得)

《大法官金斯伯格》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為男女平權不斷奮鬥的傳奇一生)

也有一些女導演,在女性議題的創作上難以擺脫傳統敘事的影響。

蘇敏阿姨的故事打動過很多人,也激勵過許多有同樣處境的女性。

她在婚姻中不斷遭到丈夫的否定和打擊,一度患上了輕度抑鬱,產生尋死的念頭。

意識到這個問題,她在五十多歲的年紀,毅然決定自駕環遊中國。

掙脫「母親」和「妻子」的角色束縛,勇於追尋自我,不懼未知風險,重新上路。

尹麗川導演想翻拍蘇敏的故事,卻遭到了網友群嘲。

明明她一腳油門從不幸的婚姻中沖了出來,卻總有人想將她強行按頭塞回。

在以她為主角的電影中,依舊被強調「媽媽」的角色屬性,而非「蘇敏本人」。

電影最後取名為《親愛的媽媽》

網友:突然就明白了《你好,李煥英》和《我本是高山》這兩部電影的名字起的有多好。

一個女人首先應該是她自己,而非一個「媽媽」,或者「妻子」。

當我們過度強調一個身份標籤該背負的責任,必然導致個體的喜怒哀樂被忽略。

多少意氣風發的女性步入婚姻後,卻在人生下半場斷丟失了向外探尋的勇氣和野心。

曾經有個熱議話題——「偷走媽媽青春的不是歲月,而是我」。

網友自發分享自己的母親在成為母親之前,是怎樣一個人。

她們有朋克、搖滾的一面,有反叛、自由的精神,她們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懷揣詩歌與遠方。

後來,她們成為了母親,從此,就只是母親。

剪得斷臍帶,卻剪不斷千絲萬縷的愛意和無窮盡的付出。

「照顧者」的意識仿佛刻進了DNA,導致她們很難完全從無私奉獻的角色中抽離。

就像無限旋轉的陀螺,在油盡燈枯之前永不停歇。

可是萬家燈火,不該以女性的一生燃作燈芯。

最後一句

「為母則剛」是一種選擇,

而非一種必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d55e7ac678062796d96012b17d28c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