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年,樓市會「硬著陸」還是「觸底反彈」?內行直言不諱

2023-08-08     簡z設計

原標題:今明兩年,樓市會「硬著陸」還是「觸底反彈」?內行直言不諱

人民大學副教授劉元春我國住房政策研討會致辭表示,我國難以承受房地產硬著陸,唯一出路是軟著陸,房地產硬著陸,在歷史上,日本才深有體會,自日本泡沫破滅之後,消化當年的泡沫足足用了30年時間,並且還未能讓房地產發展重新回到1990年水平,日本當年房地產硬著陸,導致房價短期下跌高達70%,據不完全統計,至少導致4萬人出現破產斷供,近20年里,日本一直實行零利率政策,東京的房價也不過上海的50%,作為已開發國家,恢復周期長達30年,可見硬著陸的代價非一般國家能承受。房地產作為我國金融風險最大的「灰犀牛」,房地產長期以來的金融屬性並不排除有硬著陸風險,只不過宏觀調控一直在讓樓市朝著「軟著陸」方向進行。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樓市「硬著陸」的代價

從樓市的貢獻來看,當樓市一旦出現「硬著陸」,意味著樓市對經濟貢獻成為負擔,總體來說有4點表現:一是財政收入下滑至少30%,財政支出預算下滑30%,當出現房價暴跌,開發商不再拿地,土地出讓收入驟降,城市建設、公共預算支出、醫療教育等預算總體下滑,進而導致生活水平下降;二是房地產上下遊行業開始收縮,尤其是處於供應鏈上的產業,比如鋼材、水泥、家居、裝修等,需求的大幅下滑,直接導致上下遊行業企業面臨主動洗牌,由此引發失業、收入下滑等問題;三是資本逃離,對於部分房企而言,一輩子都在從事房地產開發,當房地產突然硬著陸,會造成資本撤場至國外,表明上是離開房地產,實際上是轉移投資國家;四是失業率提高和金融風險增加,房地產相關從業人員接近7000萬人,硬著陸導致房地產的不景氣,也會讓企業不再大量需要員工,此外,貸款買房的家庭因為房產資產縮水,進一步也會導致斷貸增加,形成銀行爛帳、壞帳增多,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

正因為房地產綁定的產業眾多,關係錯綜複雜,導致我國難以接受其硬著陸的代價,雖然我國一直通過政策避免房地產出現硬著陸,但是硬著陸的風險確有存在,今明兩年,這種預感尤為強烈,當然,也有專家、學者認為,2024年即將形成房地產築底,接下來將會觸底反彈,那麼,今明兩年,樓市會「硬著陸」還是「觸底反彈」呢?從事房地產行業多年的內行直言不諱,這裡我們從房價、金融、需求三個方面分別來看: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我國房價到底高不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計算得出,2022年全國房價均價約9500元/平方米,比2021年低5%,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463元,一般家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7.3萬元左右,按照100平方米住房計算,平均房價與家庭的比值約13,相當於一個家庭購買一套房不吃不喝也需要13年,相當於從18歲成年開始,至少要31歲才能買房,如果家庭其他開銷占收入50%,意味著買房時間延長到26年,大半輩子都在為買房奮鬥。除此之外,房價上漲過快,導致樓市泡沫擴大,從緯房數據先研究小組統計的房價下跌城市顯示,廊坊房價相比2017年4月份跌幅達到46.9%,近乎腰斬,青島房價相比2018年7月跌幅達到22.8%,天津房價相比2017年3月跌幅達到21.8%,這些城市都不是四五線城市,經濟基礎、產業發展都超過全國大部分城市,房價暴跌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房價漲幅超過正常水平,導致樓市泡沫滋生。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房地產金融風險有多大?

就目前而言,房地產的金融風險主要表現在企業信用風險,截止到2021年末,全國達到30家大型房企出現債務違約,包括恆大(負債2萬億)、融創(負債1萬億)、世茂(負債4000億)、華夏幸福(負債2600億)、富力(負債3000億)、陽光城(負債3500億),建設銀行的資產總額達到30.25萬億元,凈利潤也才3039.28億元,而當時規模最大的恆大總資產不過2.3萬億元,負債卻達到2萬億,一個資產基本與債務相持平的房企,信用風險不言而喻,與此同時,據經濟觀察報梳理統計,2023年初截止到7月份,已有24家房企信用債出現首次違約,超過2022年全年違約數量,其中融創、正榮地產、禹洲集團累計違約金額分別達到27.27億美元、17.09億美元、35.85億美元。

之所以會出現企業信用風險,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銀行信用評級方式和貸款決策存在問題,包括資質審核寬鬆、風險評估不嚴謹,舉個例子,原本樓盤實際投入預算為1億元,為了讓項目能獲得更多的貸款支持,通過包裝商業、教育、醫療、便民等公共設施,將估值做到2億元,按照銀行貸款估值的50%計算,實際貸款達到1億元,相當於房企不出一分錢,然而實際產出結果並未達到2億元,融資成本的增加,實際產出下滑,容易導致資金鍊出現斷裂。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房地產從「供不應求」進入「供大於求」時期

富新集團副董事長梁信君在「首屆長江青年投資人論壇」上認為,未來10年房地產就會出現供大於求,不需要調控,房價會很自然的下降,這是梁信君2013年時的觀點,如今剛好達到10年,是否應驗了呢?根據克而瑞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6月份,全國百城住宅庫存面積為60137萬平方米,接近2014年高庫存量水平,單看庫存面積還無法說明房地產冷暖,結合庫存去化周期20.86個月來看,已經達到2020年疫情剛出現時水平,顯而易見,房子進入供大於求時期,除此之外,西南大學研究也表明,在《家庭財富健康報告》中表明,人均住房套數達到1.1套,空置房達到6500萬套,此前貝殼研究院還因為空置率統計出現低估和數據遺漏而致歉,進一步表明我國房地產已基本過剩。

無獨有偶,城鎮家庭不需要買房了,開始鼓勵農民進城買房,本月阜寧縣、樺甸市(縣級市)、晴隆縣、寧南縣、潛山市(縣級市)等多個縣城發布鼓勵農民進城買房的政策,其中最吸引的政策是特殊人群置業補貼和自願退出宅基地補償5萬元,補償力度相比過去更大,側面也表現房子過剩。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總結

綜上所述,樓市是「硬著陸」還是「觸底反彈」?在筆者看來,想要實現觸底反彈基本不會實現了,畢竟房地產的底就目前而言還未達到,部分城市房價仍處於高點,經歷過2015年股市熊市的朋友就深有體會,所謂觸底,一般建立在降無可降的基礎上,房地產觸底並非建立在成本決定價格方面,而是建立在如何實現資金回籠方面,不少城市鼓勵房企開展團購優惠活動,足以說明,觸底反彈或許會出現在以價換量之後,房價出現觸底反彈的機率幾乎為0,至於樓市是否會出現「硬著陸」,從房價、金融、需求三個方面可以看出,硬著陸風險確有存在,尤其是那些房價上漲過快、產業根基不紮實的城市,硬發展起來的房地產也不排除面臨較高硬著陸風險,不過,大部分城市基本不會出現硬著陸,比如部分四五線城市,房價5000元/平方米不到,相對來說還算健康。

最後筆者再囉嗦一點:長遠來看,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越來越弱,著陸只是時間問題,距離著陸點只會越來越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c5ebb0c9b09675f14b51b9693a86c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