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香港娛樂圈已經沒落很久了,但是觀眾們仍然記得那個群星閃耀的時代,也記得質量優良的TVB港劇。TVB拍電視劇,有很強烈的地域特色,仔細觀察就會發現,TVB是很少拍歷史正劇和官場戲的。
在古裝劇這方面,歷史厚重感不強烈,是TVB古裝劇的一大特徵。TVB的古裝劇還是偏向戲說傳奇,而沒有所謂的諸如《康熙王朝》一樣的歷史正劇,更是沒有《神探狄仁傑》《大宋提刑官》這種類型的電視劇。
但其實早在七十年代時,TVB倒是有一套民間傳奇,以民間故事為主,這和內地八十年代的古裝劇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太平天國》算是其中比較有歷史厚重感的,但和內地的正劇比起來,也還是戲說成分要更多一些。另外ATV也有一些相對有歷史厚重感的古裝劇,如《秦始皇》和《少女慈禧》。但是這些歷史厚重感都只是相對而言,與內地的《大明王朝》一類的正劇還是沒辦法相提並論的。
而官場戲在TVB可能更多體現為一些職業劇,比如黑幫和警察,但是這些職業劇也常常會被拍成職業爭鬥和辦公室政治,而非官場爭鬥,顯得格局小了很多,而沒有《人民的名義》的高度。廉政系列可能勉強算得上是官場戲,但格局也還沒有那麼高。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特色,這其中可能是香港觀眾的偏好問題。我們常聽的TVB古裝劇,《金枝欲孽》側重的是宮斗而非官場,《公主嫁到》的人物性格也都沒封建王朝的感覺。而資本總是討好市場的,可能香港民眾們比較愛看的也是這類偏戲說的歷史劇。在香港比較火的內地古裝劇,也是《延禧攻略》這種偏宮斗向的。
文化和政治土壤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眾所周知的是,香港長期被殖民,故對中式傳統官僚體系沒有比較切身的體驗。在這樣的土壤下,拍官場戲和歷史正劇都是很難讓香港觀眾共情,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相比起寥寥的官場戲,商戰戲卻有很多。香港金融業的發達,使得商戰題材的電視劇往往更容易被香港觀眾欣賞。
地理因素可能也是其中一部分。香港離內地的影視基地比較遠,而要拍古裝劇的話往往需要跑內地的影視基地,這也不是太方便。
另外也可能是為了避免一些爭議。因為香港的特殊地位,TVB拍戲也會儘量少地觸及敏感話題,尤其是在回歸以後,因為這容易引起爭論,畢竟內地市場對TVB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TVB僅守著香港觀眾的話,那市場必然是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