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到2019年,華為從創立之初開始計算,也已經有著32年的歷史了,在中國的公司不少,或許會有幾千萬個,但是可以堅持三十年以上的,可能就寥寥無幾了,而就在華為32年的公司歷史上,其晶片研發史就有28年,可見華為對晶片的重視或許比聯想當年的技工貿路線還要早。
在1991年,任正非挖來了碩士畢業,擅長電路設計的徐文偉,當時的老徐處在人生巔峰,正在一家港資大公司擔任要職,似乎就像當年馬雲吸引了蔡崇信一樣,任正非似乎吸引了徐文偉毅然放棄了當時的優厚待遇,執著的加入了華為。
那時的華為還遠不像現在這麼強大,當時華為剛剛結束代理生涯,開始決定走獨立自主的路線,對於華為的未來,誰也不知道到底會怎樣。
而華為打算自己研發晶片,與台積電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在台積電出現之前,晶片的研發和生產,基本被美國的英特爾、IBM等少數公司所壟斷,而台積電的出現,讓很多半導體公司解決了晶片生產的難題,從此晶片研發企業遍地開花,華為就是其中一個。
或許倪光南當年提議聯想走技工貿路線,也是看到了台積電出現後可能帶來的機會,倪光南曾經研發出了5顆ASIC晶片,為聯想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雖然華為可以研發晶片了,但是所研發的晶片,與電腦領域英特爾的CPU和手機領域的ARM還是有所不同。
上面我們提到了倪光南研發的ASIC晶片,其實華為所研發的晶片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說,當時世界上大部分的晶片研發企業,都是這種ASIC晶片。
所謂ASIC,就是指的專用集成電路,而英特爾的CPU和手機的ARM處理器,都是通用型晶片,簡單來說,ASIC晶片是為了滿足某個目的而設計的,功能單一;通用型處理器什麼都能幹。
關於ASIC再多說一點,ASIC晶片的研發主要通過CPLD和FPGA兩種形式,而FPGA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英特爾在此領域有絕對話語權。
在手機通用型處理器方面,ARM走在了世界的前沿,當年ARM初期還曾向英特爾索要技術授權,不過英特爾沒給,就這樣,ARM被逼無奈,才自己研發出了後來的ARM架構,如果當年英特爾入股ARM,那麼可以想像現在的英特爾該有多麼強大。
不過好在後來出現了RISC-V指令集,而且開源免費,通過RISC-V指令集,依然可以研發出媲美甚至超越ARM的處理器。
可以說之前華為確實需要依賴ARM來提供技術授權,但現在的華為已然不再需要ARM,即使沒有ARM提供最新架構,華為依然可以自己研發更先進的處理器。
就像華為一位高管所言,華為根本不依賴12個月的庫存,因為華為擁有端到端的解決方案,華為的可持續性會很久,可見在科技領域,只有足夠強大,才能擁有更多生存空間,不過像華為如此強大的生存力,全球也很難找出第二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