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哺集》,寧稼雨著,鳳凰出版社2023年6月鳳版。
內容簡介
《知哺集》是南開大學教授寧稼雨的散文合集,共分親炙篇、至恩篇、至情篇、滋學篇四部分,回憶自己的求學成長之路,感恩有生以來對他有過各種幫助提攜的諸多師友。他所懷師友 多為當代中國學術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各種影響的重要學人,有劉葉秋、孫昌武、朱一玄、敏澤、龐朴、劉澤華、卞孝萱、程毅中、金庸、徐世政等,展現了一代教師、學者的治學經驗、教育方法及高尚品德,同時也對作者的整個求學經歷進行回顧總結,表達了對良師益友的深情厚誼。
目 錄
生命歷程中難以忘懷的滴滴恩澤
——《知哺集》自序
親炙篇
葉落知秋
——懷念恩師劉葉秋先生
劉葉秋先生與南開大學
《古典小說筆記論叢》導讀
俞平伯先生致劉葉秋先生印章手札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孫昌武先生的學術人生
學問如山,人格如海
——孫昌武先生的學術與人格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孫昌武先生的人格印象
刻骨銘心:大連十五中畢業50年記
——獻給我事業和人生啟蒙老師徐世政先生
一張借書證
——我的小學班主任老師劉金蘭
至恩篇
山高水長 感恩無限
——朱一玄先生對我的教誨恩澤
百年華誕,一生功德
——賀朱一玄先生百年華誕
敏澤先生對我的學術知遇之恩
恩深似海:卞孝萱先生對我的提攜恩澤
程毅中先生對當代古籍整理與學術研究的傑出貢獻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程毅中先生對我的學術教誨
命中如神助我的祝恩堂、王多聞先生
至情篇
冰心玉潔,曠世罕比
——懷念師母汪元澂先生
哭龐朴先生
「土埋玉樹情何已」
——緬懷劉澤華先生
寬厚仁慈,好賢尚友
——在幾天相處中感受金庸先生的人格魅力
童心與公心
——獻給劉叔新先生七十華誕
駛向學人之間的神交境界
——我與阮國華先生的精神交往
肝膽相照,真情長存!
——痛悼摯友王小舒兄!
滋學篇
王孝慈與《十竹齋箋譜》的刻印
胡士瑩先生的學術生涯與《話本小說概論》
感恩李澤厚著述對我學術思想的哺育影響
向於植元先生請教求書記
袁世碩先生的學術史意義與啟示
生命歷程中難以忘懷的滴滴恩澤
——《知哺集》自序
年近古稀,難免追憶往事,尤其難以忘懷的,是有生以來對我有過各種幫助提攜的諸多師友。
清嘉慶刊本《增廣賢文》
承蒙蒼天眷顧,此生無論是校內課業老師,還是課外私淑師長,加之一二摯友,皆為我重要人生財富。回顧人生歷程,深知倘若沒有他們的恩惠,恐怕難以有所成就。《增廣賢文》有云:「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而況人乎?今雖難效跪乳反哺之行,但銘記舊恩,存之韋編,傳之於世,亦古來君子不廢之道。於我而言,此舉乃為力所能及之報恩反哺所為了。
是集所收各位恩人,多為當代中國學術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各種影響的重要學人。其中多已作古,健在者亦年過八十。所記事情發生時間最早為60年前我的小學老師,最晚則在近期。就與我本人關係而言,或系嫡傳授業老師,或為私淑師長;也有素昧平生的作者讀者關係。
就與我交往時間而言,長者多達四十餘年,短者也就短短几年。如果把我比作一件畫作,那麼他們或多或少都在這個畫面上留下珍貴的筆觸。下面略述是集分類和內容情況:
親炙篇:收我從小學到博士畢業親炙嫡傳老師往事。
劉葉秋先生是我的碩士授業導師,是指引我走上學術之路的命中貴人。從1982年入學到1988年先生故去,雖然僅僅6年相處時間,但先生給我留下的學術基因和治學方法,受用終生。我的學術研究方向和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先師生前為我擬定和指引的學術方向。就私交而言,先師曾用「形為師生,情同父子」形容我們的感情和關係;他也曾對友人說過,此生能收我為學生,傳承他的學業,「足慰平生」。這些也都深深銘記於我的肺腑之中。
這裡收四篇文章。《葉落知秋》是32年前我為《人物》雜誌寫的紀念文章,《劉葉秋先生與南開大學》是我為《南開大學校慶八十周年紀念文集》所寫文章,《<古典小說筆記論叢>導讀》是2021年南開大學出版社再版先生《古典小說筆記論叢》約我所寫導讀文章,《俞平伯先生致劉葉秋先生印章手札》為近期所寫懷念師爺與先師之間文革期間患難與共的往事。
劉葉秋先生
孫昌武先生的學問和人格,向來為學界交口讚譽。我碩士畢業留校工作後,先是與孫先生為教研室同事,因三觀相投,學術相近,後來又有幸成為孫先生門下第一位博士。近四十年間,能經常得到耳提面命,受益良多。這裡三篇文章,分別總述先生學術人生和我個人的敬意感懷。
徐世政老師是全國著名中學美術教育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前大連十五中美術教師。1968年至1971年三年間,我師從徐老師學習美術。他在我經歷家破人亡的不幸遭遇時仍然關懷提攜我,不僅培養了我美術繪畫的技能,使我成為一位中學美術教師,而且培養和造就了我面對各種不同問題的思維方式和素養。
我雖然未能一直從事美術工作,但沒有徐老師當年對我的素質培養和訓練,就沒有我後來一切事業的成功。本文為2021年底我中學畢業50周年時寫給徐老師的獻禮文字。
劉金蘭老師是我60年前上小學時的班主任。小學三年級時,是她把全班唯一一張大連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的借書證發給了我,由此培養起我對書籍和知識的強大興趣。她是我走上學者之路,登上學術大船的起錨人。
至恩篇:收雖然不是親炙老師,但對我學術和人生道路恩惠巨大的師長。
朱一玄先生
朱一玄先生在學界德高望重,對我可謂恩深似海。從我讀碩士時就對我關照有加,並且還是我碩士學位答辯委員會主席,有座師之恩。三十多年間,從推薦出書,到撰寫序言書評,乃至一起合作寫書等等,一直對我提攜關懷備至,令我永生難忘。在先師劉葉秋先生故去後,朱一玄先生是南開大學校內對我關懷幫助最多的師長。這裡所收兩篇文章,是我在不同時期所寫感懷銘記朱先生恩澤的心底之言。
敏澤先生身為《文學評論》主編,對我一個後生晚輩關愛提攜有加,不但親自為拙著《魏晉士人人格精神》賜序,對拙著和我本人學業予以高度評價,還多方關照,促成拙著出版。這深深的提攜之恩,令我難忘並銘記;
卞孝萱先生又是一位對我不是導師,勝似導師的恩人。從八十年代初卞先生加盟南京大學,直到他離世,20年間一直對我各個方面關懷備至,恩重如山。從我報考他博士的願望,到很多學術人生問題答疑解惑,再到多次為拙著賜序和撰寫書評,恩澤難以盡書。迄今為止,除了先師劉葉秋先生之外,我收到學界師長的手寫信件最多的就是卞先生。
程毅中先生是國內古籍整理和古代小說研究大家。從上大學起,程先生的著作就一直是我專業學習與研究的必讀書。幸運的是,從就讀研究生時起至今,四十年來一直能夠得到程先生的諸多教誨,提攜和著述饋贈。這裡兩篇文章,分別綜述程先生的學術成就和他對我本人的幫助教誨。
程毅中先生
我能夠上大學,並在大學畢業後考上研究生,得力於兩個人的鼎力相助。一個是我上大學前在中學教書時的同事祝恩堂老師,一個是前大連圖書館參考部研究員,《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史部主編王多聞先生。
在我高考成績遠遠超出錄取分數線卻險些無緣上大學時,是祝恩堂老師出手相助,幫我圓了上大學之夢;而且,又是他把我引薦給他的老師王多聞先生,由王多聞先生指導,我從大二開始著手進行考研準備。經過王先生的悉心指導,我終於如願以償,考上碩士研究生。沒有他們兩位,或許也就不會有走上學術道路的我。
至情篇:收精神和情感上深入肺腑的師友故事。
師母汪元澂先生雖然沒有直接指導過我的學業,但名門家庭給她形成的大家閨秀堅韌性格和高尚人品,特別是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直剛毅性格,是我此生在人格品行方面受益最多的人生營養。
我在人格精神和氣質修養方面的很多秉性,是深受師母影響的結果。師母這篇文章含淚寫成,從她的家庭教養,寫到她與先師之間天地可鑑的患難真情,再到老師去世後師母的無限深情。此文曾由《中國政協報》節選刊出。
龐朴先生
龐朴先生是我崇仰的學者,我的小書《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曾經得到先生長達三頁的親筆修改意見,並親筆題寫書名;又有機會與先生一起編纂《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一書,實屬三生有幸。他為我書寫的「超以象外,得其寰中」條幅,更讓我十分珍愛,永遠珍藏。
劉澤華先生的道德文章向來為我所崇仰,他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系列成果一直是我從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論支撐框架;而且,我們之間又是難得的忘年交友。曾經常一起逛天津古物市場,交流收藏樂趣等。我所收藏線裝古籍中的一多半寶貝,竟然是他引薦後的重大收穫。
從來沒有想過今生今世會與金庸大俠相逢。2002年,南開大學邀請金庸先生來我校講學。我受命從開始聯絡此事,到金庸先生來天津後的全部行程,均由我全程陪同。這篇文章便是回憶我和金庸先生的這段因緣交情。因我是現場見證人,有些細節可以否定外界謠傳。
劉叔新先生是著名語言學家,我與他沒有專業上的交往,卻因為是鄰居而成為多年忘年交。這篇文章是我為先生七十壽辰紀念文集的紀念文,緬懷他的人品和趣事。
阮國華先生是前南開大學校友和同事,後調任廣東民族學院(後改為廣東技術師範大學)任副校長,前中國古代文論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古代文論學會會長。2022年3月5日不幸離世。我受《博覽群書》委託,主持該刊2022年第六期「書人語·追述阮國華」,並寫下這篇回憶我們之間的「如水之交」。
王小舒是前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袁世碩先生的高足,我此生親如手足的親密摯友。小舒兄不幸去世後,我含淚寫出這篇深情悼念文章。
王小舒先生
滋學篇:收是學業和修養方面對我幫助很大的學者。
王孝慈先生是民國時期著名收藏家,也是前南開大學著名教授,我曾經的前輩同事王達津先生的父親。這裡講述王孝慈先生在鄭振鐸、魯迅幫助下刻印《十竹齋箋譜》的故事
胡士瑩先生我未曾謀面,但他的《話本小說概論》是我讀本科時就奉為圭臬的學術要籍。201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我推薦並承擔《話本小說概論》校點工作。集中文章為全面回顧胡士瑩先生生平和著述的前言。
於植元先生是我大連前輩鄉賢,前大連師範學校副校長,著名書法家,也是古代小說研究同行。拙著《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出版後,我借回鄉探親機會,去於先生府上拜訪送書,並請得一件墨寶。
李澤厚先生為當代思想巨擘,我雖然未能結緣接受面示,但他的主要著作均為我做文史研究的主要理論框架依據。在他逝世當天,便寫就此文緬懷紀念,詳述他的著作對我學術研究的具體影響所在。
袁世碩先生
袁世碩先生是業內古代小說戲曲研究大家,也是我崇仰多年的學術前輩。1986年朱一玄先生帶我到山東桓台參加袁世碩先生為東道主的王漁洋學術研討會開始結識,多年一直受到袁先生關照教誨。本文為2021年7月我出席《袁世碩文集》座談會上的發言稿。
如果把以上諸位恩人的故事串聯起來,簡直好比是一幅曾經走過的人生路線圖卷:圖上的我每走一段人生路程,幾乎都會有恩人(或長或短)相助。是他們幫助我走過了迄今為止的生命路程;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今天的我。
其實,需要感恩的人還遠遠不止以上這些,只是篇幅所限,無法面面俱到,但對他們感恩的心情是完全一樣的。
他們的恩澤我一直銘刻在心,好像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今天能夠全盤托出,實在是完成了壓在心底的多年夙願,讓我感到無比的輕鬆和釋然。我不知道這算不算「知恩圖報」,「鴨知反哺」,倘若這能夠證明我並非無情無義之人,似乎也就夠了。
這些文章為我三十多年間陸續寫成。不同時期的心情、感受不同,文風和筆法抑或有所變化。但有一點是共同和堅定的,那就是我對所有恩人發自肺腑的感恩之情。
《鳳凰枝文叢》
最後還特別應該感恩感謝的,是鳳凰出版社慷慨大度,將本書收入《鳳凰枝文叢》中,把我多年藏在心底的感恩之情,結集獻給恩人,獻給社會讀者!
是為自序
寧稼雨
2022年6月6日於津門雅雨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