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年度男性氣質焦慮大戲

2023-07-25     娛樂硬糖

原標題:《封神》,年度男性氣質焦慮大戲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月初我們對《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展望時曾說:「是網大還是《魔戒》,就看暑期檔這一哆嗦了。」

現在看來,《封神第一部》和《封神傳奇》最大的不同是:後者明顯是糊弄是瞎搞,前者則確實能感受到用心和誠意。尤其當片尾密密麻麻的工作人員名單出來有打框時,更讓人恍然電影經過疫情壓了幾年,有些人已經離開。一部電影創造了多少工作機會,就沖這個也值得鼓勵。

電影絕對不是粗製濫造的網大,但也沒達到對標《魔戒》影史留名的程度。所以正式上映第二天,它一哆嗦,直接送給主投主控出品方北京文化一個跌停。

幸而和剛開了頭的《封神》故事一樣,《封神》票房也仍留有懸念。《封神》上映第二天單日5855萬的票房遠低於預期(首日是18點上映,故第二天才是完整一天票房),但豆瓣7.8的評分又遠高於預期。昨天(7月24日)是周一,其單日票房仍達到7800萬。若能像《長安三萬里》那樣中後期發力,也不是沒希望逆襲。貓眼的票房預測就已然從12億跳到15億直至21億。

但《封神》的前半場肯定是輸得徹底,以至於對片子愛之深、主要是怕沒了後續兩部的影迷們,對胡搞瞎搞的宣發更加責之切。說真的,硬糖君現在也沒摸清《封神》的宣發重點到底是啥,倒是不止一次在短視頻上看到基佬博主尖叫:質子之舞有多少精壯肉體,陳牧馳的胸肌如何誘人,他被捆綁的繩結手法是多麼專業……網友銳評:「票房五億,成都貢獻四億。」

可就算全國的彩虹都去電影院「勤王」,又能有多少票房。出師未捷,首罪宣發。視效精彩,劇情拉胯。作為中式奇幻大片的忠實愛好者,硬糖君一時也不知該如何評價《封神》——沒那麼好,但真怕就這麼沒了。

大製作,小電影

片尾彩蛋「聞太師還朝」出來時,硬糖君對片方的自信頗為引恨。我們平時寫文章,好東西都儘量往前堆,生怕群眾沒耐心看下去。你們要是把太師還朝放進正片,不也比倆石獅子當boss要好看三個數量級?作為奇幻特效大片,第一部顯然要拿出足夠的大場面釣住觀眾。

插一個硬糖君發現的小彩蛋:《封神》電影里飾演帝乙的許還山老師,在范冰冰版《封神榜之鳳鳴岐山》里飾演的是聞太師,瞧這宇宙聯動!

既然說到老版封神,就要先夸一下《封神》對原著大刀闊斧的改編。按片頭的說法,這部電影的故事不僅參考了明版《封神演義》,還把宋元時期的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納入考量。原著中的天命既定、女子誤國、紂王昏聵,直接被烏爾善砍掉了。

先去糟粕,是《封神》值得稱讚的勇氣。過去多個版本都說妲己被狐狸精附體,然後迷惑紂王令其失去常性變成暴君,顯然是「紅顏禍水」的落後性別意識。在《封神》電影的全新設定中,妲己只是喚醒了紂王內心的惡念。紂王本身有壓抑的個性,對權力有扭曲的渴望,他才會選擇與妲己合作,上演王兄弒父後他繼位的「苦情戲」。

先前宣發中被群眾痛斥的「九奶狐」,由於在正片里奔跑速度過快,倒沒讓人產生強烈的不適感。兩個多小時的電影里,妲己攏共出場時間也就20分鐘,這種比例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

其次,我們必須看到《封神》的改編有得也有失。「得」在新意,四侯謀逆以及姬發與紂王的「類父子」關係,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劇情,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原著按部就班的疲憊感。

而其「失」也在新意。如果僅僅把主題放在「精神弒父」與「回家」上,實際是壓縮了原有的格局,變成了製作很大、立意偏小的電影。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按照原著的多元主題來拍攝,可以有三教鬥爭、人間權斗、天命不可違、個體陣營選擇等諸多可以發揮的地方。但《封神》選擇「好爹VS壞爹」,就直接回歸了《李爾王》那樣的西式戲劇體系。雖然後者很容易把故事講清楚,但也丟失了宏大渾厚的氣韻。

簡言之,《封神》把一個複雜的傳統故事體系,簡化成了規規矩矩的英雄成長故事。姬發小兒,從吳卓羲那樣的衝動青年,經歷了種種挑戰後變成心智成熟的族群英雄。這樣的改編其實洗刷掉了很多「封神味兒」,變得有些西化、有些個人主義。再加上以費翔老師為代表的不甚熟練的普通話,電影時常給人一種全員ABC朗誦《哈姆雷特》的古怪感受。

最後,硬糖君還有些地方看得糊塗。東南西北四大諸侯是怎麼忽然在路上碰到商量謀逆的?東伯侯姜桓楚是姜後的兄弟,紂王就算搞事也該區別對待、各個擊破,怎麼一頓飯都捅了,這是個什麼權謀;紂王到底怎麼給質子們洗腦的?身為質子且一開局就看到同類被逼死,怎麼就對紂王死心塌地,說句「你爹不要你了」就能讓人認賊作父?也可以平等地恨每一個爹嘛,真一個個胸大無腦啊。

這是古裝大片常見的問題,傾向於採用一種西化的也是簡化的戲劇邏輯。人物似乎都被植入了單一的運行程序,有人代表慾望、有人代表忠誠、有人代表報恩或復仇,其思考、行事不似常人。可他們是古人,又不是傻子,真就這麼一根筋?

好爸爸,壞爸爸

提到「弒父情結」比較西化,多半有群眾不同意:咱們中國文學和電影也有弒父主題呀,怎麼就是西方戲劇專屬了?也對,在《滿城盡帶黃金甲》里,張藝謀也拍過「弒父」。但說實話,那也很西化。

二王子元傑,戍邊磨鍊多年,是王眼裡對王位最有威脅的。皇帝周潤發與他比武,有了那句著名台詞:「天地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在得知母親常年被父親灌服毒藥後,元傑企圖推翻父親的統治,正是潛意識裡俄狄浦斯情結的顯露。

弗洛伊德認為,弒父是人類的,同時也是個人的原始罪惡傾向。男孩和父親的關係,往往陷入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中。男孩想要坐到父親的位置上,因為他欽佩父親並把他當成人生模板。而一旦父親發現男孩有這樣的企圖,就會對他使用「閹割」來進行懲罰。

在《封神》里,「弒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主題。商王殷壽弒父,因為他不滿自己次子的身份以及父親帝乙對自己的輕視。殷壽又懷疑自己的兒子殷郊想弒父,以為刺向妲己的那一劍是刺向自己的。

紂王又教唆質子們弒父,允諾「殺了你們的父親,你們就坐上他們原來的位置」;紂王專門哄騙姬發弒父,讓他殺了姬昌後做自己的兒子。烏爾善對「弒父」的痴迷達到了癲狂的程度,電影的每一分鐘姬發都在懷疑——紂王和姬昌,誰是好爸爸誰是壞爸爸?

姑且不討論,讓弒父的諸侯質子繼承諸侯之位,會不會引發地方政權的動盪。也不在意,紂王讓姬發當太子的說法,符不符合商朝的繼承制度和法統。光是姬發的精神困鬥就挺讓人疲憊的,這種英雄的好爹壞爹,確實是歐美電影最迷戀也最擅長的把戲。但當代中國青年的一百種精神內耗里,也難找到這一種。

硬糖君倒不是說「弒父」多不好,就是覺得它有些陳舊,像本世紀初中式大片的主題。「精神弒父」是張藝謀、李安他們那代導演早期作品特別愛呈現的,亦或世紀之交深受日本動漫影響的郭敬明,也愛搞點這類倫常大戲,顯得特宿命。但放到當下,弗洛伊德他老人家別說在學界、在我們民間都過氣多少年了,年輕觀眾很難與這樣的主題產生切實共鳴,只能當個大戲看。

陳凱歌和老謀子那樣的50後,成長環境加上時代浪潮,確實可能對父親產生取代的想法。在《少年凱歌》里,陳凱歌說他14歲那年在別人的教唆下上台推了父親肩膀一把。「我嘗到了暴力的快感,它使我暫時地擺脫了恐懼和恥辱。久渴的虛榮和原來並不覺察的對權力的幻想一下子滿足了,就像水倒進一隻淺淺的盤子。」

「弒父」雖然是文學經典母題,可它缺乏當下性。八九十年代,「弒父」與「尋根」相連,源於現代精神與傳統父權的衝撞。但如今問題早變了,是爹沒錢何必生我,或爹催我結婚生子,何來精神弒父的需求。這一代人在精神上從未信仰爹,在物質上還很依賴爹,弒父弒個毛線啊。

女神死,男人立

不知道是不是硬糖君聽錯了,在《封神》的設定里,女媧好像死了。黃渤飾演的姜子牙說:「女媧娘娘離世前留下『封神榜』。」烏爾善讓女神死亡的目的,恐怕不僅是節約篇幅,而是為了他的「男人戲」鋪路。

整部電影,表面上是對肌肉與力量的盡情展示,本質上則是對男性氣質的重度焦慮。紂王想向帝乙證明,he don't wanna be a pussy。姬發想向姬昌證明,he don't wanna be a pussy。從某種意義上講,《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是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斯巴達三百勇士》。

電影中的北伯侯之子崇應彪,正是一位受到虛假男性氣質迫害的青少年。一方面,他通過嘲笑姬發和他父親是農夫,來彰顯自己擅遊獵的勇武。另一方面,他弒殺自己的父親取而代之,完全敗給了內心的怯懦。

當然,影片除了「弒父」,還有比較隱蔽的「尊父情結」。為了救父而變成肉餅的伯邑考,其實是紂王心中的完美兒子。在獄中,紂王非常嫉妒姬昌:「你的兒子願意為你而死,而我的兒子卻想殺了我。」

影片流露出的這種潛意識倒也沒錯。過去幾十年,強硬的男性氣質已經失去了基底。《男性妥協:中國的城鄉遷移、家庭和性別》一書中指出,遲至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支配性男性氣質已經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轉型。市場經濟到來,大量工人被迫失去了本地的穩定工作,開始隨著資本的流向而流動。這使得既有的宗族關係以及建基其上的男性氣質開始劇烈地動搖。

電影的另一個主題「回家」,似乎是反「弒父」的。我們注意到,當姬發歷經千辛萬苦回到西岐家中,李雪健飾演的姬昌給了他一個「愛的抱抱」。父親的慈愛以及家庭的溫馨,徹底將姬發從「弒父」的懷疑里解脫出來。

幾乎所有歐美恐怖片的白人女性,在結局都會選擇「回家」。「Where you wanna go,Miss?」「Home!」而伯邑考調教的白馬也有一個啟動密碼「回家」,最終白馬拖著身心俱疲的姬發回到了暌違8年的故土。這似乎是英雄的「尋根」暗示,在擺脫紂王「做個男人」的PUA之後,姬發意識到家才是港灣,才是真正強大的力量之源。

總體來說,《封神第一部》完成了它作為第一部的任務,硬糖君衷心希望它票房回升,賺到後面兩部的特效錢。它有自己的美學創造,甚至有意識形態的新論述,儘管缺乏一點靈光。

有些片段流露的惡趣味其實沒啥值得細品的深意,就是挺刺激,非要歸類還是男性的性焦慮吧。比如到現在硬糖君都沒想明白紂王擊鼓伯邑考吹笛時,妲己在外面淋雨尖叫打鳴是怎麼一回事。為了表現她的動物性?伯邑考是他們兩口子PLAY的一環?還是像更見多識廣的影迷悟出來的:他仨共赴雲雨了?

合格大片,但合格得有點太刻意規矩。雖然拍出了點邪氣,但終究保守了些。如果下一部能上,請烏爾善的步子再大些。這是拿著半本弗洛伊德拍出來的《封神》,希望主創後面能翻翻半本《翦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b234cba33a1c6c30c8a617359e4ce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