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楷書如「歐陽詢復生」,完勝「印刷體」,專家們評價卻很低!
有不少人學書法以田蘊章、田英章二人的「田楷」作為入門,從端莊大氣的正楷寫起並無不可,但如果一味追求端正標準,很容易陷入「狀如運算元」的境地,就是說字缺乏氣韻和變化,很多人詬病「田楷」,稱它為「印刷體」就是這個原因。
黃自元
「田楷」脫胎於「歐楷」,而歷史上學歐陽詢楷書的人多的是,「館閣體」就吸取了歐陽詢的筆法。到了清代,文人為了科舉及第,也苦練「歐楷」,甚至有了「無歐不點元」的風氣。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幾位學歐大師,如姚孟起、林則徐和黃自元,黃甚至還有了「學歐第一人」之稱。
黃自元《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
黃自元,字敬輿,號澹叟,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於)湖南安化,同治七年(1868年)參加科舉,高中榜眼。黃自元出身世家大族,家藏圖書極多,自小酷愛書法。他六歲便跟隨祖父習字,遍臨「二王」與歐、顏、柳、趙、董諸家。
黃自元《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
史籍記載黃自元每日懸腕書寫好幾個時辰,幾乎天天如此。成年以後,黃自元主學歐陽詢、柳公權,能在「館閣體」書風之外,吸取諸家筆法。真正讓黃自元名揚海內,並獲得「字聖」稱號,是他奉詔為光緒帝生母書寫《神道碑》,完成後光緒大喜,對他讚不絕口。
黃自元《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
黃自元的歐楷從《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入手,細觀會發現有幾分「柳體」特徵。黃自元「歐楷」代表作是寫於光緒八年(1882年)的《臨九成宮醴泉銘》,此帖歷來褒貶不一。
黃自元《臨九成宮》
《臨九成宮》筆畫沉著、骨力遒勁,以中鋒行筆,幾乎不用側鋒。每一筆交代清晰、骨肉均勻,提、按分明,工整美觀,可見書寫時黃自元的一絲不苟。另一方面,此作以端莊遒麗著稱,將歐陽詢原作結字的欹側險絕進行了弱化。因此,有人批評它過於追求中宮不偏不倚,顯得有些刻板,雖然仍是秀蘊典雅,但在結字變化上稍遜一籌。
黃自元《臨九成宮》
黃自元的書法在當時就有不少人批評,尤其是那些崇尚碑學者,如康有為。當代書法家沈尹默還曾說:「我是受過了黃自元的毒,在沾染上一點仇老的習氣,那是時,自己既不善於懸腕,又喜歡用長鋒羊毫,更顯得拖拖沓沓的不受看」他把自己早些年字「俗」歸結於學黃自元。
黃自元《臨九成宮》
但是,也有人表示黃自元是古今書法的集大成者:「黃敬輿先生以書名海內,推何子貞(何紹基)先生後第一。」「數十年來……皆得以先生書為榮……無不知有黃先生書者。」在當代,不少專家對黃自元評價都很低,他們認為黃自元只是功力深,但個人風格弱,也以同樣理由批評文徵明、黃道周。
黃自元《臨九成宮》
坦白來講,黃自元的「歐楷」即使缺少個性,但論筆法豐富嚴謹與文人書卷韻味,也完勝當代的「印刷體」。
黃自元《臨九成宮》
大家對黃自元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