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說,孩子在私立學校,正常來說兩周放一次假,這次近一個月沒有回家了。封校的第二個周末,孩子打電話抱怨:內衣都沒得穿了。
表姐說,你可以自己洗兩件啊。兒子說,我也不會呀,每次都是周末拿回家,你幫我洗啊。表姐無奈,她在電話里耐心叮囑了孩子洗內衣的步驟。
後來,表姐和我感慨,是自己平日裡沒有注重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她家娃學習成績優異,就是動手能力差。每周末回家就會把內衣,襪子等物品全都拿回來讓表姐洗,這也成為了一種習慣。
之前,表姐一直感覺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就可以的。現在才幡然醒悟,孩子早都應該獨立了,這麼大的娃了一點自理能力都沒有,真是自己的重任,這和父母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戴爾.卡耐基說:為了成功的生活,少年人必須學習自立,在家中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現實生活中,和表姐觀念一樣的父母很多,家長多數都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只要成績好就可以。至於做家務,洗衣、做飯這些瑣碎的事情,無需孩子動手,完全由大人代勞了。
曾看到一位家長這樣說:我不能教女兒做家務,如果她學會了洗衣服,做飯,以後不是便宜了婆家人嗎?一位女孩回復,我的母親教育我,從小你就要學會做家務,這樣並不是為了將來以後討好任何人。
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你都可以擁有在這個世界上獨立生存的基本技能。
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相對而言,他們的差距不是一點點。
01、優秀的孩子,喜歡做家務
有一家教育機構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比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出27倍。
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家務活,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我家大寶就很喜歡整理房間,他的小夥伴們一來書架里的書籍就會全被翻出來。孩子們玩夠了,散去之後房間裡會被弄的亂七八糟,大寶一會兒功夫就能將房間收拾的整整齊齊,恢復到原來的模樣。
因為從小我就讓大寶學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他的秩序感很強,懂得把物品歸放到原來的位置。整理能力強的孩子內在秩序感非常強,同樣孩子的專注力也很集中,他們不會被外在的事物打亂。
可以集中記憶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一項家務活都有很多道工序,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會不斷的思考和實踐,從而提升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02、做家務的孩子,更有責任感
托爾斯泰說:有無責任心,將決定生活家庭、工作、學習、成功和失敗。孩子責任心的養成,最初就來源於家庭教育。
曾經看過一則報道,一位9歲的男孩假期幫爸爸媽媽去賣菜。孩子能夠幫父母裝菜乾活,他覺得特別開心。
父母為了生活,常年在外奔波勞碌。男孩子如果在家裡不會了解到父母的辛苦,通過幫忙體會到了家長的艱辛,所以有了一份責任感。男孩子堅持要幫忙,在幹活的過程中更加珍惜和父母相聚的時光。
從小就體會到了掙錢不容易,只有勤勞付出才會有收穫。孩子在家務的過程中能夠學會分擔和責任,體會到自己是家裡的成員。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就應該從做家務開始,讓寶寶從小懂得肩負自己的責任,學會為家庭付出。
03、智慧的家長,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寶寶從哇哇墜地,然後逐漸長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做家務的能力也是慢慢形成的。比如說,2歲的寶寶可以幫忙撿地上的垃圾,上幼兒園之後,要學會自己洗襪子等,再慢慢整理自己的書包。上小學之後,學著洗碗,做簡單的飯菜。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慢慢培養他們完成一項又一項的任務。這樣既符合寶寶的成長規律,也能讓娃獲得成就感。當孩子學著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時,家長要給予更多的鼓勵。
一開始,孩子不可能把家務做的那麼完美。鼓勵和肯定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陽光自信。
家長要放開手,放寬心,允許孩子一點點獨立成長。當孩子動手整理自己的物品時,家長可以停下來,讓他們自己去努力,孩子會在一次又一次的鍛鍊中變得更加獨立自主。如果愛孩子,就放手讓他成長,從簡單的家務活做起。
枕邊育兒寄語:
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讓他們學會做家務,是為了讓娃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更好的獨立生存。家長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這樣孩子可以學會自我管理,更好的生活,長大以後也能夠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